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4章落脚草场口

    稍微感慨了一下,王旭才想起来要感谢人家帮助,实在是感觉无以为报,王旭提了一下裤子,准备跪下给磕俩头。

    谁成想李书通眼急手快,还不待王旭跪下,就把王旭拽住了。

    李书通“小子儿不必如此,些许小事何足挂齿,你头上还有伤,小心儿些。”

    听李书通这么说,王旭也不知道说啥了,心想还是先解决一下当前最要紧的问题把。

    想到这里王旭抬头看了一眼天,太阳已经向西斜了,大概下午四点半那样,已经来到这个村子小半天了!

    又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高大汉子,看着也就二十来岁,具体多大一时也看不出来,身高大概有一米九多吧,膀大腰圆的!

    再瞅了一眼,在村口被他踹了一脚的那个叫他六叔的汉子,一米八那样子,也是五大三粗的!就这样的汉子还能一脚踹好远,这得多大劲儿啊?

    稍微怔了那么一会,王旭终于反应过来了,赶紧说道:“恩公,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您帮我葬父,又于我有救命之恩。

    小子王旭,实在是年龄尚小,囊中羞涩,不知该如何报答恩公的大恩大德,我~我~”

    摸了摸王旭的脑袋李书通说“啥也别说了,这都是小事,你岁数也小身上还有伤,就在我家住下吧,也别不好意思,咱这有山有水的,生活比别处好一些,不缺你那口吃的。”

    多好的人啊,想了一想王旭急忙道:“虽然我年龄尚小,暂时无法报答,等将来我长大了,一定加倍感谢您和您们村的各位大爷、大娘、伯伯、叔叔、伯母、婶婶……”

    摆了摆手,李书通满不在乎的说“些许小事,无妨无妨,你也别客气了。”

    王旭“敢问恩公高姓大名?我该如何称呼您?这里是何地?”

    李书通“哦,这里是草场口,我叫李书通,今年21,是这个村儿的保长兼族长,你第一个见的那个叫李传宗,16了,你喊他狗剩哥就行,我要是比你爹大你就喊我伯儿伯儿,小了喊我叔儿就成。”

    听到这个名字,王旭感觉很熟悉,摸着下巴,稍微琢磨了一下。

    “草场口、平阳、王快……卧槽!!!不会是没挪窝吧?”

    有些不太确定,王旭觉得还的再确认一下,就接着问道

    “那个李叔儿你比我爹小一岁,我就喊你叔儿了,我家这几年接连遭遇变故,我爹逃出来的时候也没给我说过,咱们这里归哪里管啊?”

    “你不知道?咱们都归王快镇管。”

    王旭暗道“王快镇?可真是问一句达一句,真够实诚的!”

    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王旭只好接着问道“那咱们这都归正定府阜平县管?”

    “对!”李书通有些疑惑这孩子看着不挺聪明的嘛?咋还问这个?

    “老天!感情真没挪窝啊!”得到李书通的回达,王旭终于确定了身在何方。

    看着王旭发呆,李书通说道“回家吃饭吧,走。”说完一挥手,一群人纷纷朝家走去。

    晚上就在李书通家住了,等到了李书通家,李书通招呼王旭“先在院子里待一会,叔儿去做饭。”

    王旭有点纳闷,他家没别人?

    一时好奇王旭也跟了过去,只见李书通从一个大瓮(缸)里插出一块肉,仔细一看这不烧肉(地方特有的腌制猪肉)嘛!!

    “他家尽然有肉,人比人得死啊!看看人家过得日子!!”一样都是老百姓,这一对比王旭有些心里不平衡了!

    为了解惑,王旭就问道:“叔儿你家这条件也太好了吧!我好久都没有看到过肉了!”

    看了王旭一眼,李书通头都没抬,麻利的切着肉,自豪的说“你不知道,咱这村子自古以来都习武,县里边的那些官不敢明目张胆的招惹咱们。

    咱平常种地,每年开春再去口上(张家口)贩点牲口,加上这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从山里打点野味,水里打点鱼,吃不了的又能卖个钱,一点点攒下来,手里不缺钱,交税的时候也不用拿粮食换,省下来的粮食吃不了就养了些猪,要不也吃不上!”

    “那日子过里(的)可不赖!”

    李书通骄傲的说“那是,叔儿这村比一般地方好不少里(呢),十里八村就数咱好过!”

    “叔儿,那院里的东西都是你练武用的?”

    “恩,院里边的是咱祖上传下来的家当,平时都用这个练。”

    ……

    有一句没一句的闲扯着,李书通也切完了肉。

    又洗了几个大茄子,切吧切吧往一个陶瓷盆里一放,点着火就开始刷锅,见状王旭赶紧过去帮忙烧火。

    李书通满不在乎的说“你这孩子客气啥?”

    “叔儿,哪能白吃饭啊!”说完王旭就低头开始烧火。

    李书通看了看王旭也没说话,麻利的开始往锅里放肉,等肉熬出油,把茄子放了进去,搅和搅和,放了两瓢水进去,盖上锅盖,就只剩下烧火等熟了。

    不一会菜烧好了,盛了小半盆,放在院子的石桌上,李书通又去拿来一大簸箩儿(放动西的一种工具,农村比较常见)馒头。

    “天气热懒得热了,就这么吃吧。”说完给王旭夹了一碗菜,李书通就开始风卷残云起来。

    看着李书通那吃饭速度,王旭惊呆了!!!

    三口一个大馒头!!

    ……

    饿了一天了,王旭也不敢多吃啊,怕吃多了胀死,就吃一个馒头。

    等王旭吃完,李书通已经吃了小二十个馒头了!!!

    少说也得两三斤吧,比猪还能吃啊!!!!王旭一阵脑补。

    李书通吃完一抹嘴,“吃饱了?

    “嗯”

    “晚上你就跟我睡吧,我给你拿一个枕头,你要累了就睡了吧,我得出去转转。”

    说完李书通把碗筷收拾了收拾,就带着王旭进了中间的屋子。

    进屋后王旭观察了一下,陈设比较简单,一张八仙桌,几把长条凳子。

    “这是客厅?啥也没有啊!”

    “客厅两边各有一个屋子,估计是卧室,另外那两个房间不住人应该是放东西的吧?”

    带着疑问王旭跟着李书通进了东屋,只见一个可以睡五六人的大炕,西边墙上有一个墙柜,炕上铺着用芦苇编制的席子。

    炕下边靠东墙边有一个大灶台,估计冬天烧炕做饭用的,灶台南边有一个风箱,再南边靠窗户的墙边,有几口木头箱子,这就是全部家当了!

    从木箱子里拿出一个枕头,摸了摸王旭的小脑袋,李书通说道“叔儿家里比较简单,没啥看头,这个给你用,叔儿出去转转。”

    “谢谢叔儿!……”

    不等王旭感谢完,李书通已经摆了摆手,快步走出屋子,出去转悠去了。

    爬上炕,躺在李书通家炕头上,枕着枕头,望着头顶的椽子,王旭有点发懵。

    李书通干嘛去了也不知道,哎~想那么多干嘛?

    “啊~好困啊!”

    打了个哈欠,王旭闭上眼睛决定睡一会,或许是这具身体这几天累坏了,没一会就睡着了!

    ……

    院子里传来练武的呼喝声,王旭也悠悠转醒,一骨碌爬起来,跳下炕头,穿上鞋子,走到院子里,抬头看了看,太阳才刚露出一个头,早晨四五点那样。

    转头就看到李书通光着膀子,只穿了一条大裤衩,在院子里用那把大个的关公大刀练招式,那刀可不轻,他也只是勉强能做到动作连贯,并不是行云流水。

    看到王旭出来李书通放下那把大刀喘了口气说“你醒啦,不再睡会?要饿了就先吃饭,都在锅里呢,我先练一会,你先吃不用管我。”

    王旭摇头表示不饿,就坐在台阶上静静的看着他练武。

    大概过了有半个小时那样,李书通放下大刀,站在那里立桩吐息运气,吐息了两刻钟,气也喘匀了,李书通活动一下关节,大步走到水缸边舀起一瓢水就喝。

    连喝了两瓢才罢休,这才回过神来对王旭说“你不睡了?也不吃饭?头还疼不?等下我给你换药,”

    王旭回答“叔儿刚睡醒没胃口,叔儿我看你耍的那把大刀挺沉的?”

    李书通摸抹了把脸上的汗说“哦,那是祖上传下来的,有242斤儿里(呢),我也就勉强练练打熬一下力气。”

    “那可不轻里!”王旭回答完,很是震惊,这李书通看来是个高手啊,两百多斤的大刀说耍就耍?得多大力气啊?

    “先洗把脸吧,洗完我给你换药”说完李书通自己开始洗脸,等王旭走过去他已经洗好了,给王旭换了水,他就回屋穿衣服去了。

    王旭简单的洗了把脸,也跟着往屋里走。

    拆开包头的布,看了一眼,已经结痂了。李书通对王旭说“看来不用换了,咱祖上的秘方就是好使。”

    王旭摸了摸结痂的伤口问“叔儿,这是啥药啊?”

    “祖传的金疮药,家里也不多了,等今年走口上回来,再置办一些,用的时候不用抓瞎,咱们赶紧吃饭吧,吃完饭我还要下地里(呢)。”李书通说完转身出了屋子。

    早饭比较简单,一人一碗小米粥,就着腌萝卜,今天李书通烙的大饼,估计是王旭睡觉那会就做好了,谁也没说话,王旭吃了一张,喝了一碗粥。

    “这李书通是真能吃啊,十五张!还喝三碗粥!就这大肚汉光做饭也是个麻烦事啊!”王旭不由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