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十七章挣钱商机

    听族长说家里做了个好玩意,村里这帮家伙一个个的都来看稀罕,感受到屋里的温暖。一个个的都嚷嚷着也做一个。

    听他们这么说,王旭眼睛滴溜溜一转,有了主意,把李书通拉到一边跟他说“叔儿,这玩意好使把?”

    “好使,好使,”李书通笑的合不拢嘴。

    “你看叔儿,要是咱村都去做,刘铁匠是不是能挣好多钱,咱们用着都好使,镇上那些大户人家是不是也会用?”王旭有接着忽悠道。

    “那肯定用啊,这么好使。”李书通想都没想回答道。

    看他还没想明白,王旭只好明着说“那你看叔儿,这主意是咱想的,咱们要是把用的法子告诉刘铁匠,他不就能挣钱了?钱是不是不能白让他一个人挣吧?”

    “对啊,不能让他一个人挣,咱得跟他要钱。”李书通总算反应过来了

    “那要是卖到草原呢?”王旭接着问。

    一拍脑袋,李书通总算开窍了!

    李书通把王旭一把抱起来绕了一圈高兴的说“狗蛋啊,你咋这么聪明呢?”

    “叔儿你看是不是要跟刘铁匠他们谈谈,今年过年别歇了,先给咱们打上几十个,咱们过年到草原卖?”王旭说。

    “对,得赶紧做,要是过完年就没就几天了。”李书通才反应过来。

    “叔儿,这买卖不能长久,这东西一看就会,要不了多久别人也就学会了,咱们得抓紧!”王旭接着提醒到。

    放下王旭,李书通认真的想了想,觉得王旭说的在理,赶紧召集各户当家的到祠堂去商量。

    经过半天的商量,村民们一致同意李书通的想法。

    怕李书通买卖谈亏了,征得张惠梅的同意,王旭也跟着李书通来到王快镇。

    李书通和刘铁匠一番讨价还价,谈了半天也没谈拢。

    看不下去,王旭也加入了战团“叔儿,刘伯伯,你们听我说一句行不?”

    听到王旭的询问,李书通和刘铁匠也不拉扯了,转过头有些搞不清状况。

    还是李书通反应快,赶紧说到“刘师傅,这东西是狗蛋他爹想出来的,要不咱听听他咋说?”

    “也行,且听听他咋说”刘铁匠满不在乎的说。

    “刘伯伯,你看这东西将来肯定能卖钱。做法是我们想出来的,用法再给你,我们有些亏。这东西容易仿制,将来要是别人偷学了你也亏,我有个主意肯定能让咱们都挣钱。”王旭小心的

    “你确定?”刘铁匠怀疑的问道。

    “这么着吧,刘伯伯,你先跟我们回去看看再说?”王旭诱惑道。

    “成,先看看再说”刘铁匠满脸无所谓的说。

    一路无话,等回到草场口,看了李书通家那个铁炉刘铁匠也知道这玩意肯定能挣钱。抓着王旭的衣服赶紧问道“狗蛋啊,你说说伯伯该咋着?”

    “刘伯伯,这东西不难做,将来别人肯定能偷学过去,不如你先把咱们县里边的铁匠都叫上,先上他们看了东西,再跟他们收学费,价格你自己谈。”王旭喝了口水,顿了一下。

    “另外你再找靠得住的伙计去山西买煤回来先屯一批煤,反正你们打铁都用,别人问就说打铁用的,他们也不知道。等炉子卖开了咱们再卖煤,那会大家伙有了铁炉是不是要用煤?别人都没有就咱有是不是还能挣一把?”王旭一字一句的娓娓道来。

    听完以后,李书通和刘铁匠都有些懵逼了,还能这么搞?还是张惠梅反应快些,拿出算盘啪啪的打了一阵,拉过李书通在他耳边轻声说“这买卖不比走口利润小!”

    李书通听完一愣,想了一会一拍脑袋,妙啊!

    看李书通那样刘铁匠也反应过来了,肯定能挣不少钱,要不李书通也不会反应这么大!

    “咳~咳~”听到王旭咳嗽,三人满眼冒光的瞅向王旭,等着王旭说话。“叔儿,刘伯伯,你看咱们是不是要先和那些铁匠师傅说一下保密协议啥的?”

    “啥是保密协议?”三人问道。

    看来得先给他们解释清楚,要不挣不了大钱,王旭眼睛滴溜溜转了两转,有了主意。

    “这东西咱们肯定长久保密不了,不如一开始就传出去,但是吧,这最挣钱的时候也是刚开始,刘伯伯你一定要找信得过的铁匠来,咱们先谈好。”

    “现在只做不卖,等咱们做到一定量以后不管是我叔儿走口上去,还是卖到定州,正定,保定,京城都能挣一大笔钱。”

    “只要这东西卖出去了就别人就能仿制,到时候这玩意就不值钱了,只有第一次卖能挣一把大钱,后边咱们还能从煤上挣一把,再往后就是辛苦钱了。这买卖咱们估计保不住,不如一开始就先奔着那个大头去。”王旭说的有点口干舌燥,去倒了杯水喝了起来。

    听完王旭的一番言语,李书通和刘铁匠对视一眼,都有些吃不准,让张惠梅拿来算盘算了一会都眼冒精光,可算是明白了,这买卖谋划好了,只做一把就够三年吃的了!

    看他们总算明白过来,王旭又赶紧推出了蜂窝煤炉,又是一番笔画,又是一通忽悠的,可把刘铁匠给忽悠瘸了。

    晚上刘铁匠也不回去了,就住李书通家了!第二天,天还没亮,刘铁匠就拽上王旭回去试做蜂窝煤炉和制作蜂窝煤的蜂窝煤杆,经过王旭的一番指导,用了一天可算是做出来了。

    怕走漏消息,下午又带着蜂窝煤炉赶回草场口进行实验。李书通和刘铁匠盯了一夜,王旭都睡一觉起来了,看着俩大老爷们瞪着铜铃般的熊猫眼,感觉有些好笑。

    想想也是,这玩意后世才开始大规模应用,虽然嘉靖年间就有记载这玩意,这不没普及开嘛。作为第一个能吃到螃蟹的人,由不得他俩不激动。

    天启一朝国家总体还算稳定,熟铁一斤也就在3厘银子左右,一个铁炉用铁50斤算的也就1两5钱左右,煤价和柴价差不了太多,一两银子少说也得买五六百斤煤,这还是算上运费的价格。

    总体算来一个煤铁炉的工本价不会超过二两银子,蜂窝煤炉一个一两银子左右。

    加上运费的话,王旭给他们提出的售卖价,煤铁炉一个三两五钱到四两之间,蜂窝煤炉加蜂窝煤杆二两到三两一个,利润接近一倍,能不挣钱?

    李书通又召开家族会议,经过王旭和张惠梅的一番解释之后,全票通过,明年不去口上(张家口)贩牲口了,后年再去。现在集中力量打造煤铁炉和蜂窝煤炉。

    经过商议刘铁匠负责召集铁匠,李书通负责出资金,两家二八开。全族的现银除了日常生活外全部拿出来,凑了两万八千多两,买煤买铁。

    能挣钱的买卖还能忘了老丈人?张惠梅带着李书通回了娘家一趟。

    这张财主也是有魄力,家底都抠出来了,还嫌不够,把铺子和地都抵押出去了硬是给凑了两万五千两出来。过完年后家里的掌柜伙计都给派过来帮忙。

    资金已经到位,人员也到位,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再过五天就要过年了,一番商议之后定下了章程。

    年后李书通他大舅哥张惠民,李书透,还有刘铁匠的大徒弟刘黑子去山西买煤、铁,人手不够就用外村那些亲戚们。

    李书通,刘铁匠和张家的李姓掌柜去正定,保定,定州曲阳,唐县一带买铁料。煤存在就刘铁匠他们那里,铁炉都到草场口打制。

    一切规划好之后该过年了,除夕夜村里的鞭炮比去年放的还要欢快,大家都知道明年能挣到大钱。放完鞭炮之后,王旭美滋滋的回了屋,又是一年啊,今年他这只小小的蝴蝶终于扇动了一下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