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十六章铁火炉

    春去冬来,又要临近过年了,王旭个头又窜高了半头,张惠梅肚子已经大了起来,再有五个月李书通的第一个孩子就要降临人间了,也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

    背着一捆柴,从山里回来,见张惠梅坐在炕头上做着小孩衣服。

    “婶儿,做了几件了?”王旭问,“三件了”张惠梅头都没抬回答道。

    给火盆(取暖用的)加了点儿柴,屋里还是不算暖和,比后世冷多了。

    “婶儿,要不咱们找个铁匠做一个铁火炉吧?”王旭有了新想法,总想试试,张惠梅比别人好说话,不至于挨揍。

    “啥是铁火炉?”张惠梅抬起头问。

    “就是这样,这样”王旭笔画了半天没笔画清,只好找来平时练字用的沙盒简单的画了一下。

    “一会等你叔儿回家,让他明天就给你买纸笔,咱家狗蛋就是聪明,已经能读大学了,比村里那帮棒槌强多了,婶儿给你做主,过完年去读私塾吧,这个真能取暖?”张惠梅道。

    “婶儿,读书有你教我就行了,学那么多干嘛,我可考不上功名,我家几辈子都没有一个童生,咱不花那冤枉钱。这东西我爹活着的时候怕我娘冷,琢磨出来本来打算做一个的,后来,哎~”王旭找了一个理由搪塞过去。

    本来秋收以后张惠梅就打算让李书通送王旭去读私塾,农忙没顾上,这一晃都年跟儿了。

    按着王旭现在的岁数,学个三五年去县里边考完童生,第二年去府里考秀才,再过三年考举人,回家再等三年考进士,才能出来当官,李书通他们家族可没那财力给他在举人阶段买官,必须要到进士才行,到时候少花点钱还是能承受。

    东林党把持朝政,北方人想随便做官哪有那么容易?就算他天资聪颖等考出来也差不多都崇祯十二三年了,再观政三年,出来当官?南方不用想,北方要么等着被砍,要么跪地投降,先投快递小哥李自成,再投野猪皮家族跪着喊皇上圣明。

    王旭不想吗?想,只要去读书了,就不用下地干活了,可一想到等他考出来大明就亡了,让他跪着喊皇上圣明,他能干?还考个屁啊?

    这跟49年加入国军有啥区别?有那功夫还不如睡大觉呢。再说有这时间知道历史发展的王旭说不准早就造反成功了呢,还科举?科个屁的举。

    听到王旭还是不愿意去读书,张惠梅没有也不再劝了,“等会你叔儿回来我跟他说一下,明天跟你叔儿去王快找铁匠打一个试试,顺便再给你买些纸笔回来。”

    “行,婶儿,我也该练练毛笔子了,老是用木棍将来不会用毛笔写字,到时候写账本都写不好就笑话大了。”王旭回答道。

    张惠梅瞪了王旭一眼说:“你还怕出丑?我看不出来,饿了没有,锅里有吃的,饿了就吃。”

    “还不饿里(呢),婶儿,我再去打一捆柴等叔儿回来一起吃”王旭说完赶紧跑了,再待下去又要扯到读书了,赶紧跑,能躲一天算一天。

    晚上李书通回来,张惠梅又跟他说起王旭读书的事“当家的,狗蛋都读到大学了,也该开蒙去读书了,你老李家八辈子都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倒是你捡回来这孩子是个读书的料。”

    听到张惠梅又提起这事,李书通回答道“也是怪了,咱好心收留的这个小儿子就是比咱村那帮小儿子们强,练武比他们肯吃苦不说,读书甩他们八条街都不止,莫非是上天给咱老李家的麒麟儿?”

    “那谁说的准?你明天带他去镇上买写纸笔,他今天给我画了一个铁炉,你找铁匠试着打一个出来,咱们找试试,他说他爹琢磨出来的,兴许比火盆暖和呢”张惠梅靠在李书通肩膀上说

    “占儿(行),明天就去。”李书通怜爱的抚摸着张惠梅的秀发说。

    第二天李书通一大早就带王旭去王快镇了,半路上李书通对王旭说道“我和你婶儿商量了,明年你就去读私塾吧,将来好考个功名。”

    听到李书通又提这事,王旭赶紧说“叔儿,读书不请名师就学不出来,得花好多钱的,就不说花钱的事,我是没钱,要出也是你出,你确定我能考上?先不说考不考的上,你有钱给我买官?”

    王旭这一狡辩,李书通一时间也不知道咋回答,恼火的说“屁大个人,你知道个屁,你听谁说要买官的?”

    “不用吗?”王旭问道。

    李书通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他家年年去口上贩牲口回来,再卖到内地,走南闯北的,多少也听过一些小道消息,能不知道?

    就算考上了,想当官也得还钱买,这几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自己能攒够给他买官的钱?就算砸锅卖铁攒够了,终究不是自己家人。一时间也有些犹豫。

    “叔儿,这事不是咱老百姓想的,有那闲钱去打水漂,还不如多做两身衣服呢。听我爹说俺们北水峪儿孙老爷一年就给他家儿子花上千两银子读书呢,咱可花不起。”王旭接着忽悠道。

    “有那么多?”李书通心里也贩嘀咕。

    “你去打听打听不就知道了?”王旭接着说。

    这还用打听?肯定没跑,李书通心里想着。一般的老师能练出几个好学生来?请名家教可不就花钱多嘛?

    听说王快镇上姚秀才他家儿子在保定找的名师,那可不一年千八百两,这还是有关系,要不人家还不收呢!

    算了不想了,他不愿意读,就不供了,等过几年长大了,能识字跟自己做生意不让人坑就行。

    到了王快镇李书通领着王旭先买了笔墨纸砚花了一两银子,有到铁匠铺让王旭跟刘铁匠笔画了半天。铁匠师傅才明白要打什么,一开口就是二两银子!!

    “这么贵?”李书通吃惊的问。

    “大兄弟啊,也就是你,别人三两咋也不愿意打,这个铁炉倒是好打,那个烟筒不好打,太废时间。”刘铁匠说。

    “咱们也老交情了,你还能骗咱?得几天啊?”李书通说。

    “这么着吧,你五天以后再过来取吧”刘铁匠道。

    “那行吧,刘师傅你先忙着,等到日子了我再过来取。”说完李书通跟刘铁匠行了一礼带着王旭就往回走。

    五天以后李书通把铁炉带回了家,按着王旭的方法里边套上黄泥,把烟筒接上,又晾了一天水份,就用上了铁炉,看着柴火在铁炉是熊熊燃烧,屋里果然暖和不少,做饭烧水还省不少事,就是有点废柴。

    对于这个问题,王旭也提出了解决方法,烧煤。阜平虽然不产煤,这不挨着山西嘛,还能缺煤?

    后世二十一世纪的头十年拉煤的车可是在阜平境内一排都是几十公里的,搞点煤还不简单?

    说干就干,李书通去王快镇跟刘铁匠买了三百斤煤回来一试,真好使,以前咋没想到有这么个好玩意呢?

    王旭看到李书通那得意忘形的劲儿,赶紧告诉了他休息通风,这要是煤气中毒了玩笑可就大了!晚上一定要封好火口,一定要小心。

    李书通用了两天就玩明白了,比后世用了年多少铁炉的人比都不差半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