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九章前世今生

    十一月底已经下了一场雪了,最后一锅高粱酒也出锅了,中间没啥事情,妇女们没事把芝麻都磨成香油了,一家两斤。

    没事就上石碾嗑黄豆,纳鞋底儿,做衣服,坐一起边干活边唠闲嗑。别人没啥事也就打打柴,闲来无事捡个软柿子吃吃。难得悠闲啊!!!

    李书通的婚期也要到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这天也不错。

    再有两天就腊月了,李书通早早的带着村里二十几口子去东面王快镇采买了,一部分带货回家,剩下的跟他去接亲,这家以后也有女主人了!!!

    王旭现在没事也跟着村里那群小屁孩一起玩,算是放飞自我了,还能再体验一把童年,美滋滋的,也不回家吃饭,走谁家吃谁家!!脸皮够厚的,没办法,混熟了,也就无所谓了。

    今天二毛家,明天三丫头家,后天铁蛋家……一连吃了六天好爽啊,不用做饭。

    但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旭总是睡不着,想前世想今生。

    这个叫草场口的地方应该是成村于北宋时期,杨六郎在这里训练火牛阵的地方,随军的家属给军队打谷草,都放这里,时间长了也就建村了。

    中间经历了宋元加上现在的明,已经三个朝代几百年过去了,经历朝代更替,现在也就剩下87户人家,还都是一个宗族的。

    那口242斤的大刀王旭前世的老爹给讲过,他那时还小,六年级吧,老爹偶尔回家的时候老是缠着他给讲故事,有一次就讲到这里,那还是他调到城南庄以后,下乡普查啥来着忘了。

    腊月底那样,因为离家近,他和另一个同事路过这里,这村子人们要过年,一户主家找人扛出来露了一圈,当时四个人抬的,上称称290多斤,按着斤量换算刚好吻合(明朝一斤600克)。

    至于他们咋逃过大练钢的?后来刀去哪里了也不知道,反正是后来村子都拆没了!搬走时也才137户人家。

    我盛清功劳大大滴啊!!!感情这村人口没长过,多出来的那些估计是建国以后长的吧,要不也不可能这么点!

    建国以后这里开始修水库,对面王快镇两万多口子人搬出去不少,也成了个村子,前面这条大河叫大沙河,再往东南走一段距离就是胭脂河。

    那个生养了无数代人的河流也让人们折腾的快断流了!!!

    这时节还水量充沛呢,两河交汇,就修了个水库,保定市唯二的大水库之一,开始供北京,后来供雄安,水位不断上涨,这村子位于两河交汇V字型右边中间的位置。

    现在的地都淹完了,就剩下一些山地了,现在住在这地的村民都搬山顶去了。

    东一个西一个的,不种地改打鱼了,再后来县里非让搬迁,听别人说都不愿意搬,打鱼比打工强,还自由。但是没办法就只好都搬走了。

    往上二十多里地,王旭前世姥姥家,在这里长大,老娘住不惯他老爹那个山沟沟又搬回来的,这都山区了,老家山更大,到后世好些地还得靠背呢!!

    大凉山那感觉,人比牲口好使,老一辈背了一辈子。现在已经没有年轻人了,就剩下几十口老头老太太了,连五十个都没有!

    故土难离,住不惯城里,那里安安静静山清水秀的,老人们也挺长寿,地不种了,没事找点事干,晒晒太阳。

    给子孙们守着那点可怜的家业,安然的等待落叶归根。离这140多里,那是后世距离,现在路更不好走,鬼知道有多远!!!

    往西六十里是县城,这个位于太行山东麓北宋建镇,元初立县的小县城经历明清交替,因高鼎(山)之乱废县二十五年!!!

    从民国到建国几经交替,废县,改归置,一会山西一会河北的,也是几经波折。抗战时期我党治下为数不多的完整县,晋察冀军区政府所在地,一个鬼子炮楼都没有!!!

    聂帅在这里住了好多年,这里见证了共产党从抗战,发展,到走出去领导人民走向富强经历的风风雨雨。

    可是呢,还有句口口相传的谚语“平山不平,阜平不富”,这里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可不富裕,山多地少,唯一比较平整的大块土地就是这里了,水库占完了!!10年还贫困县呢!!!

    再往西南走130里多一点就是龙泉关了,万历初年的修缮过一次,这座砖石关城,与唐县倒马关,易县紫荆关,并称为长城“内三关”。

    明时龙泉关,紫荆关,还有井陉固关归正定府管辖,因此正定古城就有了“三关雄镇”门额。这里也是太行八陉之一,具体哪一陉已经无从考据了,按地理来说王旭估摸应该算是飞狐陉南段吧,离来源和易县也不远。

    再往西就是全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五台山,阎老西(阎锡山)的故乡,当年张作霖过来和他挣山西到了龙泉关长城岭一带打他妈一年多都没打上去,打到后来两边当兵的互换口粮了都!!!

    一个从山上往下扔莜面窝窝头,一个从山下往山上扔荞面窝窝头^O^。最后灰溜溜的撤了回来,撤退的时候当兵的饿的到县城抢吃的。

    有一户周姓的大地主胆大还敢黄金换包子,一只金鹤(小个的)好像,有一两斤呢,发了大财了!!!

    哎~又想远了,还是想想当下吧,回是回不去了,得好好规划规划未来,来都来了怎么也得做点什么吧!

    过完年就九岁了,马上天启三年了,再有四年这个历史上不务正业的皇帝也要溶于水了!他那个屁都不懂的臭弟弟可管不了这个国家,大明就要亡了。

    这个得国最正,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汉家最后的辉煌就要落幕了。

    九千岁也该出场了吧,撕逼大战就要开场了,咱这个八九岁的小农民啥也干不了,先苟着吧,明李书通要教自己练武了,在这个大时代到来之前拥有一份能够保命的绝技才是要紧事。

    王旭前世老爹好像给说过县里边有黄金,在哪里来着,忘了,回头好好想一想,找个机会挖一些,先改善一下现在的处境,现在寄人篱下,啥啥都别想。

    这么长时间了,才搞明白,为啥这个村子的生产方式这么奇怪,原来都是军户出身,几百年来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繁衍生息,最早的一批人要么搬王快去了,要么死于战乱械斗,这么多年下来就剩下这一个姓氏了!

    这村也是牛,全村458(加上自己)口人,成年男子(16岁以上)127人,妇女205人,男孩73女孩52,实行军事化管理,两户专业喂猪的,一户专业养鸡鸭鹅的,两户专业放羊的,五户专业伺候大牲口(骡子,马,驴,牛)的!

    后来大明朝落实户籍,分家了,族长30亩地,剩下的15到二十亩不等,粮食地1600亩,族中共有土地300亩(交税的)一共1900亩,一家两到三亩菜地,山上还有自家开垦的山地,专门种谷子,多少不等,一共有两百三十二亩!

    河滩地看情况开发,多时三五百亩,少时一亩也没有,根据水文情况而定,发大水种子打水漂,不发大水妥妥的净收入。

    核桃树大枣树若干,这都是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

    荒年下河打鱼,丰年安心种地,没事去口上贩卖牲口,又种田又经商。张居正一条鞭法下来,别处土地要么投献,被威逼利诱贱卖,什么花撒啊,虚报瞒报,各种伪造啊,等等等等层出不穷的手段抢占土地,还不交税!

    赋税全都压老百姓头上,士绅从中谋利,再侵占土地,恶性循环,最后不是佃户就是逃亡的情况在这是一点都木有!!!

    这几年县里赋税沉重,老百姓扛不住就逃,这里因为有生意可以做,倒不用受那些士绅的中间再家一手的盘剥,日子过得还算是挺滋润。

    也有不好的地方,每两三年就会与王快村里进行一场械斗,为啥?争地啊!!几百年互相联姻亲连着亲倒是不会太过分,这村子人口增长也不算快,这么多年下来总体来说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至于自家那情况也是纯纯的倒霉,接二连三的出现变故,还借了高利贷,那可不家破人亡嘛!!!真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啊!

    李书通为啥收留自己呢,这么长时间王旭也想明白了。

    因为常年去口外贩牲口,每年都有损伤,去年村里一下就损失了五分之一的青壮,人口需求量巨大,又不敢轻易接受外来人口,怕时间一长无法管理。

    以前出过这状况,要不后来为啥就剩下这一个姓氏了?古时候人们宗族观念强烈,这样有利于团结。

    再说如果不团结,这个村子已经没法独立存在下去了,早就被人侵占了,更别提现在的幸福生活了。

    而王旭无牵无挂就一个小孩子,是可以培养的嘛,留下来这不妥妥的家生子嘛?将来一改姓,上门女婿一当,肉烂他家锅里了,啥浪花都没有。

    就这样不断的胡思乱想一通,王旭昏昏沉沉当中好像听到鸡叫了?自己当上皇帝了?我又回到现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