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117章 瓦桥关之战

    眼看在山西方向碰了钉子,明白潘美、杨业这一对王牌组合不好惹,辽国重新把重点放在了河北方向。

    辽主耶律贤为报满城一战大败的耻辱,对此次南侵异常重视,亲自赶到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集结东京和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兵马,共同赶赴南京幽州。

    十月,辽国兵发幽州。当月二十日,耶律贤到达固安(今河北固安),杀青牛白马祭天地,然后下达攻击指令,此役,耶律贤将第一个攻击目标定在了瓦桥关。

    958年柴荣北征,以皇帝之威、不费一兵一卒就相继拿下了瓦桥关、益津关、瀛州、莫州、易州。

    而后柴荣为了提升瓦桥关、益津关的防御地位,下令分别以瓦桥关、益津关为治所,设立了雄州和霸州。

    瓦桥关南侧紧邻易水,与北侧的宋辽国境线拒马河不过30里。耶律贤领兵来到拒马河后,先期派出斥候侦察宋军部署。发现宋军的重兵集团大都列阵在关城以东的易水南岸,好似在隔河看望瓦桥关。

    于是耶律贤马上作出了两项军事部署:

    一是命令部队跨过国境后直接围攻孤悬在易水北岸的瓦桥关;二是另外派兵列阵于易水北岸,与南岸的宋军对峙。

    此时宋军瓦桥关守将名叫张师,关内守军不足万人。由于久为边关要塞,辽军持续猛攻了2天1夜后并未攻下关城。

    当日夜里,易水南岸的宋军想要趁辽军疲惫,渡河偷袭。结果被北岸的辽军发现,双方一番激战,打了个平手。宋军未能渡河成功,近在咫尺的瓦桥关仍是面临孤军奋战的境地。

    第二天,辽国增兵攻打瓦桥关,战神耶律休哥更是亲自上阵指挥。

    瓦桥关尽管坚固但毕竟规模太小,在辽国大军又1天的猛攻后,逐渐抵挡不住,守将张师不得已在十一月初3这一天突围。

    耶律贤看到宋军部队出城后,下令务必截杀这股部队。又是耶律休哥亲自上阵,率领精锐骑兵突击张师所部,直接将张师斩于阵中,出城的宋军失去主将后突围失败,只得重新退回城内防守。

    此时已进入隆冬,易水的水量变少,早晚之际更是凝结成冰,人马皆可行。

    但令人伤心的是,在张师率众突围的时候,易水南岸的宋军竟然按兵不动、无人接应,眼睁睁的看着张师被斩杀在阵中。

    耶律休哥敏锐的察觉了易水南岸宋军的气势,又经过几天的观察,进一步确认了这伙部队既没有进攻的意思、防御列阵又松松垮垮,没有明确的战斗决心,纯属摆在这里磨洋工。

    于是十一月初七这天,耶律休哥集结了万余精锐骑兵,直接渡河攻击宋军阵地。

    宋军不但自己失智,还料想辽军也和自己一样是在磨洋工,根本没有抵御突袭的准备,一时之间被耶律休哥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毕竟此次辽军进犯声势浩大,之前宋朝已经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备战。这股派来支援瓦桥关的宋军数量在数万之众,因此军阵极厚,两翼更是部署有骑兵作为策应。

    所以在耶律休哥杀入阵中后,宋军经过短暂的发懵后马上就恢复镇定,保持阵型、且战且退,撤出了战场。

    此次耶律休哥只是将宋军击退,尽管有所斩获,但并没有大批量杀伤宋军有生力量。

    宋军从易水南岸向南撤退至25里处的莫州,安定下来之后脑袋瓜才开始运转。

    几名将领一合计发现:如若就此大败而回,皇帝赵光义一定会追究责任。反倒不如重新杀回去,争取将功补过。

    脑袋瓜恢复正常的宋军战斗力也重新达标,他们当夜便从莫州北进,第二天上午又重新占领了瓦桥关东面的易水南岸旧阵地。

    辽军一看被打退的宋军竟然敢再来找揍,当即又是万余精锐骑兵直接渡河攻击。

    但此时的宋军可不是之前那支没有灵魂的部队,他们列阵抗击,轻易地便抵挡了辽军骑兵的冲击,辽军发现占不到便宜便准备撤出战场。

    但这次宋军的目的很明确,是为了找场子才回来的。于是两翼骑兵率先追击迟滞敌人,步兵也是列阵过河收割,反送了辽军一场败仗,斩首3000余级。

    此役过后,耶律贤听闻赵光义已经亲帅大军往北而来,决定见好就收,于是撤兵回国。

    至此,辽军第二次南侵的瓦桥关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仗,辽国先胜后败,通过围攻、吃掉了突围而出的自主将张师以下大部守军,而后更是主动攻击宋军易水南岸大阵,战果不小。

    虽然后来被宋军重来之后战败,但总体上来看,辽军是此次战役的胜利方。

    这场战役的经过并不复杂,时间短、内容清晰,但有一点却让人极为不解:

    那就是宋军的表现太过反常。

    前面我们已经有所提及,辽主耶律贤为了准备这场入侵动静很大,宋朝高层早就提前得到了相关情报,并且做出了许多应对:

    冬十月戊寅,命莱州刺史杨重进、沂州刺史毛继美率兵屯关南,亳州刺史蔡玉、济州刺史上党陈廷山屯定州,单州刺史卢汉赟屯镇州,备契丹也。

    上将巡北边。己丑,诏自京师至雄州,发民除道修顿。

    甲午,命马军都指挥使米信、东上合门使郭守赟、弓箭库使李斌、仪鸾副使江钧同护定州屯兵。

    十一月癸丑,关南言破契丹万余觽,斩首三千余级。即以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兵马都部署。

    屯驻在易水南岸的宋军,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还在探知到辽军的主攻方向后,提前机动部署在了瓦桥关外的易水阵地。这也说明了宋军并不是被辽军打突然袭击,相关准备比较充分。

    那为什么这股早就受领了任务的机动作战部队,却在战役中眼睁睁看着瓦桥关被围攻,而且之后既不进攻、也不稳固防御,像个木偶一样的在磨洋工呢?

    答案其实能从上述列举的史料里找出来:

    第一个:十一月癸丑,关南言破契丹万余觽,斩首三千余级。即以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兵马都部署。

    这说明此前宋军部队虽然集结完毕,但并没有明确指挥隶属关系,我们在瓦桥关之战时也确实没有看到任何一位将领的名字出现。

    直到赵光义得知战胜消息后,任命了崔彦进统领关南部队,前线这才就此统一了指挥。

    要是这个原因,也可以作为宋军之前表现不堪的解释。

    但这还不够,而且最关键的是,赵光义就算再业余,他怎么会不知道任命一个将领总体负责前线战况呢?

    就算他忘记了,身边那么多参谋可不会忘记的。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答案:

    上将巡北边。己丑,诏自京师至雄州,发民除道修顿。

    赵光义要亲征!赵光义在确定耶律贤于幽州集结部队要马上亲征后,就也脑子一热决定亲自上场硬碰硬了,并且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整修开封到雄州的道路,为大军开进做准备。

    之后再次看见有关赵光义举动的记载就已经到了十一月:

    己酉(初十),诏巡北边。

    壬子(十三),发京师。

    这一下所有的内情就都明了了。

    赵光义在决定亲征后,并没有任命前线主将。

    他是希望等自己率军到达前线后,再与辽军决战,所以这期间他给前线各部队下达的命令是守住阵地。

    前线各部队知道皇帝要亲征,自己的任务就是等着皇帝来了再受领明确的任务。

    所以他们面对“守住阵地”这样一道弹性很大的命令,就自发地开始放羊,只把部队摆在易水南岸不进攻,看着也好像能随时支援近在咫尺的瓦桥关。

    耶律贤发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就直入猛攻瓦桥关。

    然而此时的宋军部队因为没有统一指挥,即便是看明白了了辽军对瓦桥关是真打,但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愿意过河支援。

    大家都在等着别人先上,取得战果了自己部队再冲上去摘桃子。

    等经过辽军对瓦桥关两天一夜的猛攻后,宋军感觉再不过河支援,瓦桥关可能要丢,所以才有了那一夜的进击,而这次攻击还是因为统属不力、决心不坚没有取得效果。

    等到耶律休哥出马拿下张师所部后,这伙宋军还是麻痹大意,没有做足应对辽军过河突击的准备,所以几天后被耶律休哥的进攻打的损失不小。

    之后的事情就如前面所介绍的,大家战败后如梦方醒,才意识到这样子摸鱼是交不了差的,所以自发的重整部队重新进击,并取得战果。

    这个时候宋军肯定是已经内部商量出来指挥章程了,才能爆发出集体战斗力。

    等赵光义明确了崔彦进为前线总指挥,没多久辽军就撤了,后面就没仗打了。

    所以这次瓦桥关战役失败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赵光义。

    他因为自己想要亲征决战,所以没有给前线明确作战指挥和具体任务。但是他行动迟缓,整整一个月才动身从开封出发。

    而此期间,辽国从耶律贤到耶律休哥,都第一时间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时间差内宋军“无头无脑”的状态,数次主动出击取得重大战果,甚至差点搞掉宋军前线的大兵团。

    如果真是这样,还没等赵光义到了前线,战役就彻底结束了,他还亲征个锤子。

    实际上后续发展也差点就按照这个来演变,赵光义出征后,先是收到了前线大败的消息,一听说部队被耶律休哥击溃,当时赵光义就懊恼和恐惧同时袭来,下令停止进军,一度甚至准备退回开封。

    没过两天又收到了前线反攻获胜的消息,赵光义这才赶忙任命崔彦进为总指挥,并继续北进。

    然后就又是经典的一幕,十一月初九赵光义行进到大名府,听说辽军已经主动撤退,这一瞬间他又从怀疑自己啥也不是要半道撤退的胆小鬼变成了气吞山河万里如虎的赵大帝,竟然决定要趁此机会直接出兵拿下幽州!

    对,大家没看错,赵光义就是这么想的,他丝毫不顾及军队上下从思想到军需物资面临由守转攻需要周密准备的实际,脑子一热就又要反推了,甚至想当然的连攻击幽州东西两个方向的主将都认命了。

    (刘遇为幽州西路行营壕寨兵马都部署,崔翰为幽州东路行营壕寨兵马都部署)

    只不过,这次赵光义没有和之前一样自作主张的傻愣彪,而是让宰相征求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在这俩人的极力劝谏下,赵光义才打消出征的念头。

    其实这个操作也很懵,这种军国大事不问宰相、枢密和军队上层,竟然是让宰相去问俩翰林学士。

    李昉、扈蒙是赵光义比较喜欢的近臣,虽然也曾跟着赵光义出征过北汉,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

    赵光义问这两个人,只能说明俩问题:

    第一,别人都不同意;第二,这俩人作为自己人,如果也不同意那就说明这件事真不能干。

    赵光义在退军的同时,任命了曹翰负责整修雄州、霸州城池,并将此二州附近的一些列军寨进行扩建,升格为平荣军、破虏军、乾宁军等,同时开通了雄州至莫州的漕河,加强前线的兵粮投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