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116章 满城之战

    面对多年来的和平状态被宋朝一举打破,尽管守住了幽州取得了胜利,但辽主耶律贤明显心里不解气,所以在七月高粱河之战刚刚结束后,便在九月份下令大举南侵反击。

    此次辽国军队的主帅是耶律贤老婆、皇后萧燕燕好朋友韩德让的亲爹,时任辽国燕王、南京留守的韩匡嗣。

    前面提到过,韩匡嗣的父亲韩知古是最早一批被辽国重用的汉人,在耶律阿保机时期官至中书令。

    由于这层身份,韩匡嗣自小便伴随开国皇后述律平左右,并因擅长医术得到述律平的垂青,先后做过节度使、太尉、同平章事、燕王等要职。

    别看这个韩匡嗣出身高贵,但其实有点眼高于顶、不堪大用。

    在他主导南京(即幽州)防务的时候,有辽国使者出使大宋,回来之后便向他报告宋国有入侵幽州的打算,但韩匡嗣却丝毫不相信,未做任何准备。

    这次赵光义突袭幽州,如果不是负责军事的耶律学古指挥有力,加上韩匡嗣的宝贝儿子韩德让尽心尽力,幽州城还真有可能迅速破城。

    尽管如此,但辽主耶律贤在继位之前就与韩匡嗣关系甚笃,所以这次韩匡嗣的表现丝毫不影响圣眷,此番仍被委以重任,担任攻宋总指挥。

    同样,耶律贤为韩匡嗣配备了一套豪华的指挥班子:

    都监是南府宰相耶律沙,主将则包含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这一对王牌。

    此外,在山西方向,辽国还派出了西京大同军节度使耶律善补领兵进攻。

    而宋朝这边,赵光义在高粱河战败后,便部署了防御事宜。

    河北方向,命崔翰及定武节度使孟玄喆(大名鼎鼎的原后蜀太子)等留屯定州,彰德节度使李汉琼屯镇州,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等屯关南。

    赵光义的这个布置仍是参照此前赵匡胤时期的策略,在定州、镇州、高阳关屯驻机动兵力。

    但有一个细节必须要讲清楚,史书在介绍完这几个人的安排后,还专门加了一句:“得以便宜从事”。

    之所以把这个提出来强调,是因为之后大家就会看到这是多么可笑了。

    而山西方向,赵光义则是直接任命潘美为三交都部署,总揽山西防务,他的副将则是北汉降将、大名鼎鼎、人送外号“杨无敌”的杨业,也是小说和电视剧《杨家将》里杨老令公的原型。

    再来看河北方向战况,辽军这次入侵没有从东边的雄州、霸州一线进军,而是集中兵力从靠西的易州方向入侵(即宋军的缘边都巡检司防区)。

    听闻辽军大举入侵后,时任镇州都钤辖、云州观察使的刘廷翰作为先锋带队前出至徐河(今河北徐水县)迎敌,而此时辽军已经到达了徐水西侧的满城(今河北保定市满城区)。

    这个时候刘廷翰首先让崔彦进潜行至黑卢堤北的长城口,埋伏在辽军的背面。

    与此同时,他打开了皇帝赵光义临行前留给他的大法宝—阵图。

    看完之后,久久沉默不语。

    如果按照赵光义的要求,部队要分为八个大阵,来迎击辽军骑兵的冲锋。

    刘廷翰军中的赵延进(攻打幽州时负责督造攻城器械)带领亲卫登高侦察辽军情况,发现辽军兵力雄厚,分为八阵,则必然势单力孤、彼此不能相顾,会被辽军逐一吃掉。

    所以赵延进强烈建议主将刘廷翰收缩部队,便八阵为两阵。

    但是自刘廷翰以下,明明得到皇帝指示“可以便宜从事”的宋军各位将领,却无一人敢承担不按指示、善作主张的罪名。

    贵为主将的刘廷翰更是一句话回怼赵延进:

    “变阵之后,万一打不赢你负责吗?”

    此时的这些宋军将领,都是久经战阵之人。打眼一看就知道变为两阵是绝对正确的,但却因为赵光义远不是以前赵匡胤那种个性的领导,不敢随机处置。

    赵光义果然是个御兵无方、驭下有力“好”统帅。

    眼见辽军近在眼前,必须要当机立断。

    关键时刻,贵为皇帝小舅子的监军李继隆果断接过话头,下令变阵,并声言出了问题自己一力承担。

    刘廷翰所部这才调整部署。

    (李继隆是李处耘的儿子,其妹妹在太祖时期被指婚嫁给了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此时李氏为皇妃、甚得宠,数年后便被赵光义立为皇后。)

    刘廷翰、李继隆部变阵后,李汉琼、崔翰等也自镇州领兵来到了辽军的南面,此时的战场态势是宋军刘廷翰、李汉琼、崔彦进三部已在东、南、北三个方向对辽军形成了夹击之势,对宋军有利。

    当此之时,刘廷翰又遣人至辽军营帐,意欲以诈降来松懈辽军。

    见到宋军“请降”的使者后,对宋军情况极为熟悉的大辽战神耶律休哥坚决不信,并劝主帅韩匡嗣即刻命令部队严阵以待,做好应敌之准备。

    然而中看不中用的韩匡嗣又开始了自我陶醉,认为经过高粱河大败,宋军早已是一帮乌合之众,投降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丝毫不理会耶律休哥,一心一意的等着接收降军。

    诈降之计成功后,刘廷翰、李继隆带领部队直接冲杀辽国大军。

    辽军一时之间方寸大乱,不远处的李汉琼、崔彦进也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杀入战局,这下辽军彻底溃乱。

    由于北、东、南三面都有宋军,辽军只能向西边逃窜,而西边则临近太行山。

    在宋军的追杀下,辽军奔走无路、死伤无数(敌觽崩溃,悉走西山,投坑谷中,死者不可胜计)。

    宋军一路追击至遂城,斩首辽军万余人,缴获战马千余匹,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三万口及兵器、车帐、羊畜甚觽。于是辽国的第一次南侵—满城之战以大败而收场。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场战役:

    首先,从战损方面,宋军可以说完全把高梁河之战的损失找补了回来,第一时间重振了大败后的军心士气。

    由此也可看出,此时的宋军根本不存在战斗力的问题,在正面交手下,辽军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

    其次,此役宋军能取得大胜,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辽国的汉人韩匡嗣神助攻。

    但这种形势断然不可持续,作为看出宋军诈降、且在乱军中唯一能做到整军不乱、徐徐而退的耶律休哥,也经此一役彻底的从辽国一众武将中冒尖,此战后便被辽主耶律贤任命为北院大王,全权负责南面军事。

    这也意味着将来宋军再无可能于战场上见到猪对手,只能更加谨慎应对,且要保证己方不出差错。

    第三,赵光义对前方将领的干预已经开始明显的展露出来,并且按照将领对他的畏惧来看,将来这种统帅在后方却对前方微操、外行指导内行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影响也会越来越坏。

    第四,单说李继隆。

    客观地讲,宋朝初年的将领里面,除了曹彬、潘美之外,李继隆是新生代里头一号的人物。

    甚至放在整个宋朝哪怕是南北宋一起,李继隆的军事才能也足以位列第一等,属于最多两只手数得过来的。

    但是此役他也表现出了一个最大的问题,或者说是令上位者深感忌惮的,即李继隆极有胆魄、敢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李继隆和他爹李处耘一样,敢担当、敢下决心,只不过他爹行事风格更为猛进。

    而这在赵光义及后来他的子孙这里,将会成为影响李继隆进一步领兵征战、为国立功的最大障碍。

    这真的是让人十分可惜,李继隆算是生不逢时,若还是赵匡胤做皇帝,以他的慧眼识珠,一定不会埋没了李继隆这种天生的名将,李继隆一定能有更大的展示舞台、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就是仔细琢磨一下辽军的战损。

    “斩首万余级、获马千余匹”等,这都是正常的战损数据,但后面的“生擒酋长三人,俘老幼三万口及兵器、车帐、羊畜甚觽”等信息,就很值得重视了。

    前面我们提到过,辽国是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兵制,平日里只保留少数的精锐常备军,可一旦需要征集兵力的时候,则是男女老幼全家皆上阵。

    从此次宋军的斩获来看,有代表部落的酋长,也有带表家属的老幼3万口,还有代表家庭财产的车帐、羊畜。

    这说明经过高梁河之战,辽国已经进入了战时动员体制,大批的征发民众作为军队。

    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辽国军队是不发军饷的,民众放弃生产参军战斗,其一切损失和收获都要凭借战争掠夺和分红。

    这也就意味着辽国的这种动员体制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对手能打的他只损失、不收获,或者收获的进项填不上损失的缺口,不然他的这种侵略战争就不会轻易停止。

    这也是游牧民族和基于农耕的中原封建政权,在战争、发展与和平这种国家重大决策事项上,出发路径和逻辑思维最根本的不同。

    不管怎样,辽国的入侵马上就会继续,而且一面是战神耶律休哥的指挥,一面是宋朝“蒋介石”、“微操大师”赵光义的助攻,接下来的战事对宋朝绝对不容乐观。

    转过年的980年,辽国继续维持攻势,打响新年第一炮的是山西方向。

    三月,辽军进攻雁门关。

    此时雁门关的守将正是大名鼎鼎的杨业,而总统山西防务的潘美也在此前刚刚赶到前线,这对王牌组合一合计便定下作战决心:

    以杨业带领数百精锐骑兵绕道前出,提前埋伏在雁门关北侧山上,受限于地性因素,辽军赶到雁门关时只能摆出一字长蛇阵。

    杨业看准时机,率兵居高临下直接杀向敌军主将位置,一时之间辽军方寸大乱。此时,潘美也带兵从雁门关杀出,在双重打击下,辽军溃不成军,被宋军大败,主将萧咄李被阵斩。

    关于这一仗的记载,宋、辽两家差别很大。《辽史》中是一字未提,而宋人却说辽军来犯之众足有10万人。

    但是除了人数之外,却只说大败辽军、缴获铠甲革马甚众,而击杀或者俘虏的人头数据却丝毫不见,因此这所谓的“10万之众”极大概率是宋人的夸大而已。

    辽军此役的主将萧咄李其时担任大同节度使,此次辽国对雁门关进犯就是以一支偏师力求出其不意打个突击,若拿下太原,则扶持逃奔过去的刘继文重新恢复北汉政权。

    刘继文是北汉一代目刘崇的孙子,其父亲就是在刘乘祐死后、又被郭威用计谋玩死了的刘崇长子、准后汉太子刘赟。刘继文后来在北汉担任代州刺史,刘继元投降后,他随即逃至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