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113章 裤衩子被扒了

    我们先来看看战役结果吧:

    宋军,被斩杀万余人,损失兵器、符印、粮草、货币不可胜计;

    辽军方面,未有战损的明确记载,但从耶律休哥本人身中3箭以及后续无力再扩大战果的情形来看,辽军的兵力损失也不在少数。

    其实平心而论,这一战若单论账面损失,对宋军来说不算什么。

    几十万人的部队,阵亡1万多人,粮草器械虽然损失的多,但将来总归还能再补充,精锐的有生力量始终是第一位的。

    而且在高层人员里面,除了赵光义屁股中了两箭之外,其他的人无论是亲王贵胄、还是文臣武将,个个都全须全尾的回来了,没出现什么伤亡。

    这也从侧面也展现出了宋军极强的战斗力,能在连续作战疲惫不堪又被敌人突袭夹击、打掉指挥中枢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到层层抵御、保持建制的撤出战场,其表现不愧是百战强兵。

    但尽管如此,宋军仍是失败了,因为他们没能实现此次的战役目标—夺下幽州,而且毫无疑问的是,这次失败的责任全在于赵光义。

    那么,他究竟错在哪里呢?

    首先是自负。

    赵光义从一开始就没把契丹人当回事。

    早在正月宋朝决定出兵灭北汉的时候,辽国就派使者到开封,问赵光义宋朝为何要对北汉出兵?(何名而伐汉也?)

    赵光义是如何回答的呢?

    “揍逆贼北汉还需要什么理由?你们辽国要是不出兵,咱两家还和平相处,不然丫连你一块揍!”

    (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合约如故,不然唯有战耳!)

    听听这口气,你当契丹是南唐那种层次的吗?

    你哥赵匡胤就是当年打南方那一群菜鸡的时候,也从来没说过这么打人脸的话!

    辽国当然不会就这么被吓住,为了进一步摸底,辽国在二月份赵光义率军开进河北的时候,再次派出使者于临城县(今河北临城县),以问候大宋皇帝起居的名义探听虚实。

    这次赵光义说了些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常理推断他是不会摆出低姿态的。

    综合赵光义这两次接见辽国使者的表现,除了耍一耍嘴炮让自己爽之外,只能是逼着辽国上下重视起这场战争来。

    在郭进于白马岭大败耶律奚底、耶律沙后,赵光义对辽国的轻视更是上升了一个大台阶,这也成为了他敢于在灭北汉后不顾全军上下反对一意孤行的延续作战的原因。

    他认为,只要自己这个宋朝大皇帝到了幽州,辽国的军民肯定吓得屁滚尿流,不费什么吹灰之力就能拿下城池。

    赵光义这次出征,带上了绝大部分的文臣武将。

    像潘美那些提到过的名字就不说了,就连石守信这样的赋闲了多年的老家伙都被带出来参赞军机了(石守信是如何出场的后续马上会介绍到)。

    这么些个人组成的前敌指挥部,难道拿不出成熟有效的作战部署吗?

    我们只举一个例子就知晓了。

    打北汉的时候,宋军的部署非常得当,我们看一下人事任命:

    潘美带着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城负责攻城;

    郭进、田钦祚驻扎石岭关防御契丹;

    八作使郝守浚任西面壕寨都监;

    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充行营马步军都指挥使;

    西上合门使田仁朗、合门祗候供奉官刘绪按行太原城四面壕寨,阅视攻城梯冲器用。

    就这一组人事任命中,有攻城的(潘美等)、有打阻击的(郭进)、有负责攻城重点方向构筑阵地的(郝守浚)、有负责行营部队指挥的(米信、田重进,这支部队也可看作是机动力量),还有专门负责攻城器械的(田仁朗、刘绪)。

    一整套的战役部署思路清晰、妥善得当,即照顾到了各个作战方向,也做足了各项应急应对准备。

    可是到了打幽州的时候呢?

    整整十几天的战役里,我们就只看到了负责攻城的潘美等5人、负责督造工程器械的赵延进(任八作壕砦使)以及负责指挥机动部队的曹翰和米信,再有的就是耶律沙进攻之时“勇猛”无比、以身接敌的赵光义本人了。

    为什么同一个参谋班子,打太原和打幽州的战役部署水平相差这么多?

    这肯定不是那一帮子高参们突然智商掉线了,只能是拥有拍板权的皇帝赵光义嘚瑟了。

    自负的皇帝觉得打幽州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

    耶律奚底一战即溃,和之前白马岭的耶律敌烈、耶律沙一个水平没分别,耶律斜轸也就只能偷偷摸摸的耍奸计搞偷袭,辽军根本就不足为虑,全力进攻幽州就行了。

    这才是后来耶律沙冲到高粱河的时候,迎上去的不是曹翰、米信指挥的预备队,而变成了皇帝赵光义本人的原因。

    好吧,既然你瞧不起辽军,不认为他们能耍出花,最后就显眼了,人家战神耶律休哥亲自打开教科书给你上了一节样板课。

    但就此次战役来说,赵光义的自负,起于伐北汉之初,升于白马岭大捷和太原城破,到幽州城下击败耶律奚底大军之后达到顶峰。

    第二就是不知兵,这里说两点。

    首先就是赵光义被同一个坑绊倒两次。

    这个坑就是诱敌深入再行反击的战术,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各用了一次。

    先是耶律斜轸在得胜口伪装成耶律奚底的败军,打了宋军一下子。

    那时候如果是懂兵的就已经该吸取教训,防备辽军的这一手了,可自以为是的赵光义除了“呸呸”的瞧不起耶律斜轸之外,啥教训都没意识到。

    到了七月初六那天,在耶律休哥的指挥下,耶律沙再次演出了假装不敌的戏码,赵光义还是跟上次一样,想都不想就一路追击。

    在耶律沙突然进入战局,而你赵光义匆忙应战的情况下,作为一名优秀的统帅,当打退这股敌人的时候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此时情况不明,应当放弃追击、调整部署、以应突变。

    这是第一个预警,赵光义没抓住。

    但即使这样,仍然有转圜余地。

    在赵光义上头的要追上去打歼灭战的时候,他的部队给了他第二次预警。

    作为宋军中最为精锐的皇帝亲卫军,竟然将近一个白天都没能追上耶律沙,这个时候别说是名将会担心中圈套了,哪怕是个有点脑子的将领都应该知道追不上了,要及时后退了。

    结果一个白天的时间里,赵光义还是没有做出应对和改变。

    简单的一个诱敌深入,辽军十几天的时间里连着用了两次,并且第二次的时候还有很多预警,但赵光义都义无反顾的跳坑中计了,这指挥水平你还好意思跟你哥和柴荣比?

    第二点就是没做好攻城的准备。

    这支宋军,从后周时期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打仗,北到河北、山西,南到广州,东到海州,西到川蜀,陆战、水战、山地战、特种作战,各式各样都经历了,在岭南连战象都见过。

    那么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你赵光义知道这支部队的短处在哪里吗?

    那就是攻城,宋军或者说其前身周军,什么战斗都不怕,唯独在攻城上屡屡受挫。

    这一点我们此前都多次提到过了,寿州城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来,金陵城打了快半年,太原城更是几年摩擦一次,赵匡胤亲征时候甚至给太原泡池子到秃噜皮了也没拿下来(掘汾水灌城)。

    就连这次打太原,先是潘美、后来是你赵光义自己亲自督战,几十万人前前后后打了小半年才将将打下来。

    那么,从你决定进攻幽州的时候,你考虑过幽州城的城防吗?

    你做过一时半会儿打不下来的应对预案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幽州城的情况,还是让数据来说话:

    前面介绍了幽州城的大体位置,那么它的规模也有了,南北长约3000米,东西宽约2200米,周长10km,8座城门,城墙高约25米,宽近5米。

    再来看下其他几座有名的坚城,这也是之前我们有介绍的:

    寿州城,周长7公里,墙高不低于8米,城墙上方宽6—10米,4座城门。

    太原城,包含东城、西城、中城,整体规模达到了东西12里、南北8里多,周长42里,共有24座城门。

    金陵城,城墙的周长大约14km,共有8座城门(陆门5座、水门3座),城墙顶部宽接近8米。

    由以上几个数据对比,幽州城不如太原城宏大坚固,但也介于金陵城和寿州城之间,基本在一个档次。

    柴荣当年打寿州,几个月打不下来,最后是采用围困战术,分出赵匡胤、李重进、韩令坤他们进攻淮河腹地,最后硬生生把寿州守军饿到投降的;

    曹彬前两年打金陵,是在彻底打掉南唐所有的外围援军后,对着金陵城连打带困半年之久,才拿下来。

    这还是对着战斗力远不如辽军的南唐军队。

    面对幽州这样的城防数据,你赵光义凭什么就敢不顾疲劳、仓促进攻?

    凭什么就敢在不做好打援准备的前提下,放开手投入全部兵力猛攻?

    幽州是旦夕之间就能一举攻下的吗?

    还是说你赵光义这次就赌定了幽州守军会弃城逃跑或者开城投降,没指望着重兵攻坚城。

    难不成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你赵光义就靠这点中彩票的概率在赌吗?

    这就是你赵光义的统帅水平?

    《孙子兵法》说的清清楚楚: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矣”。

    诸葛一生唯谨慎,司马到死不犯错。

    像赵光义这种,就是典型的,越不知兵、越嘚瑟的忘乎所以,还不知天高地厚,一副天下尽在我手的战场笑柄。

    第三就是怯懦。

    这次对北汉和辽的作战,可以看做是赵光义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的置身战场、亲自体验。

    虽然他不是柴荣、赵匡胤那样的武艺高强之人,但一直到他屁股中箭、驴车遁走的那一刻之前,他在战场的表现都是看起来很勇猛的,甚至是有点虎!

    他一直以皇帝之尊,亲冒矢石、冲锋在前,以至于部下都苦劝他不可以万乘之尊以身犯险。

    打太原城:

    上每躬擐甲胄,蒙犯矢石,指挥戎旅,左右有谏者,上曰:“将士争效命于锋镝之下,朕岂忍坐观!”

    幸连城,视攻城诸洞。时李汉琼率觽先登,矢集其脑,又中指,伤甚,犹力战【七】。上促召至幄殿,视其创,傅以良药。

    上欲亲幸洞屋中劳士卒,汉琼泣曰:“晋阳孤垒,危若累卵,诸将用命,战士贾勇,矢石注洞屋如雨,陛下奈何以万乘之尊亲往临之!若不听,臣请先死。”上乃止。

    打幽州城:

    庚午,迟明,次幽州城南,驻跸于宝光寺。契丹万余觽屯城北,上亲率兵乘之,斩首千余级,余党遁去。

    癸酉,移幸城北,督诸将攻城。

    丁丑,上乘步辇至城下,督诸将攻城。

    辛巳,上复至城下,督诸将攻城。

    癸未,幸城西北隅,督诸将攻城。

    到了耶律沙来进攻的时候,赵光义也是毫不犹豫带着人就上了。

    但赵光义这种所谓的勇猛,更多时候是无知之下的逞能!

    他坚信自己的部队战力爆表、敌人不可能伤我分毫。

    因此,在高粱河一战时,当他面对耶律休哥亡命式的冲锋,第一次遇到直面生死的境地时,他怂了、颤了、后退了,屁股中箭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这就是他的底色!

    但这些其实不可怕,别说是赵光义第一次上战场,很多久经战阵的统帅即便是遇到这种情况也会怂。

    远的不说,就说北汉开国皇帝刘崇,高平一战不就是被柴荣不计生死的突击打尿的嘛。

    赵光义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胸怀韬略、精于权谋、长于政务,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极强。

    这次高粱河之战即便是败了,但宋朝国力未损、宋军根基仍在,只要你这个最高统帅吸取教训、周密筹划,燕云地区的归属犹未可知。

    然而事实却很悲痛,经高粱河一战,宋朝再无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可能。

    实际上,除了一百多年后宋军与金军约定夹攻辽国,大太监童贯领兵进入了不设防的幽州城外,终两宋300年的时间里,也就这次高梁河之战宋军抵达了幽州城下,甚至还有些人爬上了城头。

    其余的时间里,宋朝的军队再无一人能在视线所及之内望到幽州的城墙。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赵光义在这一战被彻底打废了。

    他的自尊、自信和勇气都随着屁股上的两箭被一起带走了,尽管后来宋军曾多次赢得了反击辽国入侵的胜利,给予了对手重大杀伤,还在数年之后再次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雍熙北伐。

    但主导这一切的最高统帅、全国全军的领袖支柱、精神之魂赵光义已经被打得变形了,他开始变得身心俱丧、患得患失,陷入了胆怯、怀疑、逞强、忧惧的恶性循环之中。

    宋朝建国自赵匡胤留下的尚武和霸气都从赵光义这里扔掉了,后来俞演俞深的恐辽症和越来越偏颇极端的重文抑武,其源头也都是来自高粱河这一战。

    这一战的意义,远超一般之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