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76章 蜀道难乎?在德不在险

    这里我们就要介绍一下入蜀的通道,之前柴荣从后蜀手中夺回四州之地的时候,我们曾简要介绍过。

    其实无论是在传统历史届还是通俗历史届里,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巨大IP,那就是三国。

    尤其是在以刘备、诸葛亮、五虎上将为代表的忠义汉室精神的感召下,无数历史爱好者对蜀国魂牵梦萦,继而使得蜀道也顺势成为了众多人关注的重点,自古至今不断的有历史、地理爱好者醉心于蜀道的研究。

    巧合的是,历史上除了三国时期之外,另一个出现蜀地政权较长割据、通过蜀道发生战争最多的时期,便是我们本书所讲的五代、宋初时期了。

    总体来看,蜀道以汉中为分界点,可分为北、南两部分。

    由关中翻秦岭至汉中,是北部分,这里一共有5条通道,自西向东依次是祁山道、故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由汉中翻越米仓(大巴)山到蜀地(盆地地区),是南部分,这里一共有3条通道,自西向东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我们先说北部分的5条道:

    1.祁山道:

    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北伐之六出祁山(实际只有2次出祁山),走的就是祁山道。岐山道北端是今甘肃天水,经过礼县翻越祁山,沿着汉水经过西和县、成县、徽县依次到达汉中略阳县、勉县、汉中市。

    祁山道的好处就是相对平缓宽阔,利于大军通行,并且到达天水后后方有凉州平原可以依托,但不利之处在于路途遥远,目的地天水位于陇上,无论是北方进攻还是南方防守,都离后方基地或者目的地长安(关中)很远,后勤压力很大。

    2.褒斜道:

    黄忠斩杀夏侯渊后,曹操率军至汉中与刘备对峙,以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赵云邓芝率领的偏师,还有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秋风五丈原,上述走的都是褒斜道。

    这条道北端起点是今陕西眉县,由斜谷口进入秦岭,沿着斜水、褒水曲折前行,最后出褒谷口,经褒城至汉中。褒斜道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是北部分五条道中最早开辟通行的。

    3.傥骆道:

    这条道北端起点是今陕西周至县,由骆谷入秦岭,经留坝县到汉中。这条道路最为靠近绵延千里的秦岭之主峰—太白山,路途较近但过于险阻,对后勤极为不利,所以在这里发生的战事相对较少。

    三国时曹爽曾发大军经此道伐蜀,但被严阵以待的蜀军大败。

    4.子午道:

    大名鼎鼎的子午道,当年魏延曾请求诸葛亮给自己1万精兵,出其不意出子午谷直取长安,被诸葛丞相拒绝。不少人还因此指摘丞相用兵过于谨慎,实际上这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子午道距离长安最近,当年刘邦入汉中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它出了长安之后便经子午谷可直抵子午镇,之后的南线道路,在晋朝时期发生过变化,但大体还是先向南再向西,自洋县、城固县至汉中。

    但是这条通道因为自然条件过于恶劣,道路崎岖、人烟稀少,所以历来不作为官方通道的首选,偶有军事战争中一方企图经此道(如三国时曹爽攻蜀)打对手出其不意,一般也都会不出意外的任务未遂。

    5.故道:

    也叫陈仓(故)道,这个大家相对熟悉一些。

    它的起点是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由此进入秦岭出大散关,沿着嘉陵江上游河谷经凤县、两当县、略阳县、勉县至汉中。当年刘邦明进入关中,修栈道暗度陈仓走的就是这条道。

    故道的好处在于道路较为宽阔,且沿途城镇众多,利于部队开进和后勤补给,最为关键的是,故道进入汉中盆地后向东折转才到汉中,但它和金牛道却在汉中西侧便连接上了。

    换句话说,部队走这条通道可以不靠近汉中城而直接取金牛道入蜀,非常快捷。因此唐宋以后,故道成为了官方的主要驿道。

    下面说南部分的3条通道:

    1.荔枝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顾名思义,这条道是兴于唐朝时期、专为运送荔枝而修建的。

    它的南端起点是今天的重庆涪陵,经垫江县、四川达州至汉中西乡县,在此连接上子午道,通向长安。

    这条道相对南行,且不靠近成都,历来不是兵家进军的主要路线,自宋朝以后,便逐渐衰败,只有商队会经此路通行。

    2.米仓道:

    此道成型较早,可以算是比较早的国道。它有多处分叉,可以根据具体的路况和用途分为官道、兵道、商道。

    大体上是自汉中、南郑(今汉中市南郑区),由南江县翻越米仓山直抵巴中,到此后向西可去成都,向南可至重庆。

    后来大名鼎鼎的钓鱼城便是修建在通往重庆的在这条路上。

    它的不足也是远离蜀中腹地,到成都还要经过长途行军。

    3.金牛道:

    它是汉中与蜀中腹地之间最重要的一条通道,相传源于秦惠王诱骗古蜀王,赠与其可产金的石牛,故蜀王为迎接金牛所开辟之道路,司马错灭蜀走的就是此道。

    这条道起点在汉中,向西经勉县、宁强、广元过剑门关,再经梓潼、绵阳至成都。

    这条通道因为便捷,使用频率非常高,基本上自汉中至成都,攻击一方但凡不是被逼的没有办法,都会宁可选择强攻剑门关也要经此通道。

    当然除了上述8条通道之外,还有一条大名鼎鼎的入蜀道路,即三国时邓艾灭蜀所走的阴平道。

    这条道路的北端的起点不在陕西,而是在今甘肃陇南文县(即三国时阴平郡),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到达江油关(今平武县江油关镇),由此进入蜀中盆地。

    这条道路极为险峻,尤其是摩天岭,早期其南面全是悬崖峭壁,根本无路可行,后来才逐渐开辟出盘山小路“九道拐”。

    历史上除了邓艾之外,还有明初傅友德、红军时期李先念将军曾带兵走过此道。

    介绍完了蜀道的基本概况后,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王全斌。

    由于蜀道过于艰险,所以历史上中原政权伐蜀,一般都是优势兵力多路并进,如钟会邓艾灭蜀。

    但现在王全斌的北路军只有3万人,并且在柴荣时期中原就已经攻占了后蜀的秦、凤、成、阶等4州之地,所以此次王全斌领导的北路军伐蜀的出发基地也就设在了这里。

    他经过综合分析,决定集中兵力走陈仓故道进入汉中地区,选择此条通道一是距离出发基地较近,二是道路相对宽阔,利于部队后勤。

    964年十二月,王全斌北路军正式出兵。

    后蜀的汉中战区防御部队因为战斗力较弱、也没有提前加派兵力驻守,所以王全斌部队在陈仓道上没有遇到过多阻碍,一路攻拔干渠渡、万仞、燕子等寨,直抵兴州城(今汉中略阳县),在此击败蜀军7000人,并获得军粮40余万石(后蜀这些年是真阔气),蜀军于是退守西县(今汉中勉县)。

    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北方军队自陈仓道进入汉中地区后,可以不靠近汉中城而由勉县直接走金牛道进入蜀中,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确保敌方汉中的守军不会对后勤补给线造成威胁。

    因此在历史上,很少有部队会完全放任汉中城不管直扑蜀地。

    因此就凸显了一个军事重地的关键地位,即古阳平关(三国时期叫做阳安关),此关位于勉县西侧,地形极为险峻,北面和西面都是大山。

    北方的部队从陈仓道出来后必须攻破古阳安关才可以进入汉中盆地,所以当年三国时张鲁在此差点防守的曹操怀疑人生、撤退回家。

    历史上唯一一次北方军队不消灭汉中守军就直扑蜀地的战役,就是钟会伐蜀,但那也是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才出现的:

    首先是汉中地区双方兵力相差悬殊,蜀军只有不到2万人,而魏军10余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姜维为避祸,抽调走了3万兵力远居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屯田;

    其次是自命不凡的姜维主政汉中防务后,放弃了分兵把守外围的阳平关及各处通道要塞,而是选择在汉中附近筑起两座坚城屯兵,妄图将敌人放进汉中盆地后再封锁外围要塞,便于关门打狗。

    结果在巨大的兵力差距面前,设想中的关门打狗变成了狼进羊圈,钟会也不攻击蜀国修筑的两座堡垒,直接用2倍的兵力将其看住后,率大军走金牛道入蜀了。

    所以此时王全斌面对后蜀部队退守西县(勉县、阳平关)后,唯有选择强攻,在彻底绥靖汉中后方可继续进军。

    后蜀主持汉中地区防务的是韩保正,此人在后蜀朝堂地位很高,先后在中央担任过枢密副使、宣徽北院使,又担任过北疆等地多处节度使。

    韩保正颇有才干,经过和宋军短暂的接触后,他马上深刻的领会到了两军战力的巨大差距,直接选择了最为猥琐的方法,依山背城,结阵自固。

    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他甚至放弃了山南(勉县北侧的秦岭南麓)不少营寨。

    然而事实证明韩保正还是过于天真了,宋军与蜀军此时的战力差距已不是悬殊,完全是有如巨大代差一般的降维打击。

    面对蜀军优势兵力坚守,宋军还没等王全斌统领主力抵达前沿,担任先锋的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便直接领兵奔袭强攻。

    一个冲杀便击破蜀军营垒,击溃敌军数万人,擒获主帅韩保正及副将李进,并再次缴获军粮30余万斛。

    于是宋军彻底占据汉中地区,蜀军大惧,焚毁栈道,退守葭萌关(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古镇)。

    由于主道被毁(这里的主道可以参考今日地图G5京昆高速宁强县至广元市),王全斌等人经过商议,决定兵分两路:

    以副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率领1万人,冒充主力在原主道上抢修栈道继续行军,而王全斌则率领2万人走东线罗川路(此路不详,可参考今广元市城东北山脉)。

    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顺利,崔彦进不但顺利的修好了栈道,还先后攻破多处蜀军营寨,同时王全斌也安全通过罗川路,双方会师于深渡(具体位置不详,可参考广元市北嘉陵江畔)。

    蜀军只得在此倚江防守,又战败,只得退守大漫天寨。

    话说此时,后蜀的援军已然赶到。

    早先听闻宋军将要伐蜀后,蜀主孟昶就赶忙调兵遣将部署增援,经过《欢乐喜剧人》一样的无内幕评选,主将岗位顺理成章的落到了自称后蜀诸葛亮的王昭远头上。

    在出征前,孟昶专门为王昭远安排送行酒宴,在酒桌上他勉励王昭远:今日出兵,正是爱卿垂涎已久的机遇,希望你能为朕立功。

    喝了二两的王昭远也颇为兴奋,他仿效诸葛丞相之羽扇,拿出了自己千挑万选的专属道具—一把铁如意,一边瞎摆一边高呼:

    说什么抵御强敌,瞧不起谁呢?我率此二三万精兵(雕面恶小儿),取中原简直易如反掌。

    王昭远出征后,宋军进展神速,已经逼近了大漫天寨。

    第二天蜀军汇集前线所有精锐,与宋军在大漫天寨正面决战,战况不出意外的仍成一边倒之势。

    此期间,后蜀的王牌王昭远更是率领生力军悍勇出战,结果三战三败,王昭远情况还没搞明白就迫不得已带领军队烧毁了位于桔柏津上的浮桥。

    桔柏津就是今天广元市昭化古镇东门外的嘉陵江、白龙江与清水江交汇处,此处江面宽阔,滩险水急,易守难攻,是葭萌关的重要屏障。

    然而已经被宋军打得怀疑人生的蜀军此时再无任何斗志,他们利用烧毁浮桥迟滞宋军的空挡,直接放弃了葭萌关,一路退保剑门关,仿佛只能通过与宋军拉开距离,来安抚全军上下飞散的魂魄。

    稍后,宋军从容的进入利州城(今四川广元),再次缴获巨额军粮,数量高达80万斛。

    此时时间仍然停留在964年十二月,这个月开封下起了大雪,赵匡胤突然对群臣说道:我在宫殿里烤着火炉、穿着貂绒都感觉到冷,前线的将士该有多辛苦。

    于是他赶忙脱下自己的貂绒,命人送至前线赐予王全斌。

    上下同欲、君将同心,北路军势如破竹自是必然,那么东路军的进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