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74章 不让人省心的弟弟

    自964年伊始,朝堂权力格局开始急速变化。

    一月份,赵匡胤罢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宰相职务,好听的说法是三人一再上表请求退休,赵匡胤不得以从之。

    但结果是一样的,经过整整三年,范质等三人也完成了配合新朝平稳过渡的使命,他们分别被加授为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左仆射,然后退居二线。

    第二天,赵匡胤就急不可待的要任命赵普为丞相,谁知此时出了个岔子。

    按照制度,宰相的任命书需要有现任宰相签署方可生效,换句话说,即使不是增加宰相、甚至是新任命独相(便如这次的赵普),也必须要留一个老宰相签署完任命书以后才能让其退休。

    但街溜子赵匡胤一方面是不懂这些程序的道道、另一方面也是急吼吼要赶紧尽让范质三人退休腾位子,所以当赵普把这件事告诉他以后,赵匡胤也懵了。

    他想了一会儿直接对赵普说:这有啥,你们只管拟任命书好了,我给你签批。

    赵普拒绝了皇帝的这个外行办法,找来专家学者(翰林学士)寻求解决之道,最后的办法就是让使相来签字。

    我们前面说过,使相指的是节度使兼同平章事,对节度使来说,兼宰相职只是一种褒赏荣誉,并不能行使宰相的权力。

    然而这次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自唐代创立使相以来,唯一一次使相行使宰相权利的事便出现了,赶上这个好运气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皇帝大弟弟,时任大内都部署、兼同平章事、开封府尹、领泰宁节度使的赵光义。

    于是在赵大、赵二、赵普这老赵家三人团的通力配合下,又一次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壮举。

    这之后,赵普开始了其在宋朝初期威风无比的独相生涯。

    这里我们还要是多说一句,赵普这次除了被任命为宰相外,还得到了一个兼职,即兼修国史。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之前我们没有讲过。从唐代开始,宰相一般都会兼领三馆,即昭文馆、国史馆、集贤馆,通过上述兼职可以明确宰相的位次顺序,由高至低依次被称为昭文相、国史相、集贤相(之前的范质、王溥、魏仁浦就是这个顺序)。

    后来赵光义时期,新任命宰相(同平章事)便开始不兼领三馆,而是将其作为提升级别的台阶,依据情况逐步授予宰相。

    四月份,赵匡胤担心赵普一人梳理政事堂力有不逮,便未雨绸缪的想要给赵普配几个副职作为助手,但因为不知道应该叫个什么职务,所以之前吃了没文化亏的赵匡胤这次学聪明了,他提前找来专家学者(翰林学士)陶毂询问此事。

    谁知道专家和专家不都是一样的,比如这次的陶毂就是个二把刀。

    他引用唐朝旧事,告诉赵匡胤副宰相的官名应该叫做参知政事。

    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唐朝最早任命宰相,是以其本官职(可以是各部尚书、侍郎、御使大夫)甚至是无官职之人(一般为退二线的资深大员),通过参机政务的形式完成行使宰相权利。

    后来皇帝想要提拔一些职务低、资历浅的人参议政事(事实上的宰相),但为了同那些老资格的大员有所区别,这才有了同平章事这个名称。

    换句话说,同平章事最早是低级别宰相的差事代称,而参机政务(参议政事、参政事)才是宰相差事的标准称呼。

    陶毂这次提出把副宰相叫做参知政事,位列同平章事之下,这完全就是搞反了。

    但问题不大,赵匡胤反正也不懂,他只要觉得行,那就行。

    所以自此之后,宋朝的宰相便形成了如下的称呼:

    正职的叫做同平章事,可以是一人或数人,副职的叫做参知政事,一般不止一人。

    同平章事、参知政事共同构成宰相班子,至于实际的权力大小,一方面看职务,另一方面主要看皇帝,但是在早期,参知政事的权利和地位完全不能与同平章事相比。

    比如,这次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的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相比,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

    赵匡胤下任命书的同时,也对他俩的权利、待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先说权利:

    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

    “不宣制”的意思就是不公开宣布任命,通俗点说就是你这个官是单位里自己封的,组织部是不认的。

    “不押班”的意思是这样的,宋朝前期上朝的规矩是宰相领着部分高级别官员到内殿朝见皇帝(这叫做“常起居”),其他级别低的官员也要上班,但是却是在外殿等着(这叫做“常朝”)。

    常起居之后,要有1名宰相由内殿回到正殿,带领常朝官向皇帝的御座行礼,常朝才能结束。

    这一项赋予宰相的权利就叫做押班,它的实际意义更多的是在礼仪上,标志着宰相身为百官之首的地位。

    “不知印”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只有宰相这个正职才有用印的权利,参知政事这个副职是用不了章的。

    “不升政事堂”的意思就是说参知政事办公地点不在政事堂,赵匡胤明确了,参知政事办公地点在宣徽使厅,并且上朝时候参知政事站立的位置要在宰相后面。

    最后说待遇,这个很简单,参知政事待的遇照宰相比减半。

    任命过参知政事后,宋朝朝堂随即又接连发生了两件看似寻常但却暗含诡异的事,因为涉及到的人地位很高,所以众人也对此讳莫如深。

    先是五月份,知制诰高锡的弟弟要参加进士考试,按照规定便找到开封府推官石熙载寻求推荐,但是石熙载看不上高锡的这个弟弟,就没有推荐。

    于是高、石两人结仇。这件事咋一看根本不算什么,涉及到的两人都不是什么大人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凡是大佬打架一般都不亲自动手,一般在开始时都是让小弟上场的。

    好巧不巧,高、石两人的背后都站着大佬,而且是顶级大佬。

    先说高锡,他这个知制诰虽然官不大,但却经常和皇帝待在一起,属于皇帝的近臣,因此高锡就利用这个机会在赵匡胤耳边不停地给石熙载垫砖。

    时间一长,赵匡胤觉得这个石熙载不是个好东西,要把他撤了。

    按理说,堂堂天子,撤换一个开封府的推官,岂不是一道口谕就能办的事。

    但是赵匡胤却没有这么做,因为石熙载的主子、开封府尹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宝贝大弟弟赵光义。

    所以为了顾全赵光义的面子,赵匡胤专门把他叫来谈话,向其通报石熙载的问题和拟处理结果,算是打招呼,言语也颇为温和:当为汝择人以代熙载。

    按理说到了这步就该可以了,皇帝都发话了,正常情况下赵光义应该不会有什么意见。

    然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赵光义在此事上表现在的非常强硬,他直接一句话就把皇帝哥哥顶回去了:熙载居官恪勤,此必高锡谮之也。

    不但维护自己的属下、不同意对其的处理,还要直接还击,说皇帝的近臣、知制诰高锡胡说八道。

    这就很厉害了,不管高锡说的是真还是假,但只要皇帝采纳了这个说法,那么罢免石熙载就变成了皇帝的意见,此时作为下属的赵光义即便有所不满,也要考虑皇帝的权威。

    况且在赵匡胤给足他充分台阶的基础上,他还选择了这样一个强悍的应对,那么他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

    史载:上感悟,将罪锡而未有以发。会遣锡使青州,私受节度使郭崇赂遗,所过恣其凶率,又尝致书澧州托刺史求僧紫衣,为人所告,下御史府按得实,责授莱州司马。

    敢情是赵老大天天和高锡待在一起,都不知道他是个这么德行。等你赵光义一提醒,才发现被其蒙骗了,之后找了个由头把高锡贬官踢出京了。

    所以这次赵家兄弟争执(或者说是斗争)的结果就是,赵二的小弟非但没有被罢免,反而是挑起事端的皇帝的小弟成为了替罪羊被无情地咔嚓了,最终结论就是:

    皇帝不过是一时受到小人蒙蔽,好在弟弟及时提醒,才没有犯下错误,兄弟二人经过此事更加兄慈弟恭、并肩携手向前进。

    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不信的。

    赵匡胤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智慧睿智和识人之明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拔尖,他难道看不清楚自己身边的近臣高锡是个啥德行?

    再者说了,就算真是高锡有夸张的成分,赵匡胤也不至于最后那样子处理他。

    所以此事应该就是皇帝想借机削弱赵光义或者本就是实事求是查办开封府的一名属官,但未料想到赵光义态度极为强硬,不但拒不接受还要反击。

    经过综合考量后,赵匡胤不得已将挑起争端的高锡查办以安抚赵光义,为此事画上句号。

    紧接着这六月份,又有事情发生。

    赵匡胤同时给两个弟弟赵光义、赵光美升官,先是给赵光义加官:

    以皇弟开封府尹、同平章事光义兼中书令。

    紧接着抬举另一个弟弟,三弟赵光美:

    以山南西道节度使光美同平章事。

    俩人虽然都是提升,而且新的职务偏重于务虚,但仔细琢磨还是有所区别的。

    赵光义本就是使相、开封府尹,这次加中书令,就是一个纯待遇和荣誉的提升。

    而赵光美从节度使变成使相,可以看做是一个跨越式的提升。

    虽然赵光义仍然主掌开封府、握有实权,但光美经此提拔,也就意味着进入了培养重用的快车道,下步赵匡胤无论给他授予什么实权的差使,都不会显得突兀。

    这还没完,仅仅在光义、光美兄弟俩升官后的一天,又有一项重要的任命出来了:

    皇子德昭为贵州防御使。

    不仅如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在介绍完这个任命后,还紧接着专门提到:

    前代皇子出合即封王,上以德昭未冠,特杀其礼,非旧典也。

    皇子进入仕途,按惯例本该是直接封王,但是赵匡胤谦虚了一下、以儿子未成年为由,没有直接封王。

    其中真实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大家很容易生出一个自然的想法:如果年幼的赵德昭直接封王了,此时还未封王的赵光义将何以自处呢?

    综合来看,六月份这次连着两天的皇室成员人事任命,所有的人事调整明显都聚焦在一个目标上,那就是赵光义。

    但给人的感觉却很拧巴,怎么说呢,用一句话来概括:

    怕你来,怕你乱来,更怕你胡来,但又怕你不来。

    作为一个篡位起家的政权,赵匡胤摆在第一位重视的问题必须是老赵家朝中要有人,要坚决防范再次出现当年柴荣突然去世、柴氏只有幼子可以主政的悲惨局面。

    这就是他登基后赵光义被异常重用的原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形势的发展,赵匡胤儿子逐渐长大同时赵光义又尾大不掉,那么赵光义也有逐渐成为皇室内部权力斗争源头的可能。

    因此,如何在确保皇权内部稳固与皇权强大之间找到平衡点,将会成为之后困扰赵匡胤的一个麻烦,这也将极大的牵扯他统一天下的工作精力。

    不过赵匡胤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又颇为善良并重视亲情的人,因此无论是朝堂还是家族,他才能成为各方各派势力认同的领袖。

    在统一天下没有完成、内部斗争没有发展到不可调和之际,他会采取各种办法去消弭隐患、劝人向善,号召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正在宋朝上下悠悠晃晃、怡然自得的前进的时候,西南的后蜀向他们露出了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