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73章 北汉挺强呦

    平定荆湖的战役刚刚结束不久,赵匡胤便按照张永德的建议,在北边展开了对北汉的常规的例行性袭扰。

    先是963年七月,以安国节度使王全斌为主将,率领西山都巡检使、洺州防御使郭进、客省使曹彬等,领兵侵入北汉,史载:获生口数千人来献,诏释之,仍各赐钱米。

    这一招就很骚了,堂堂华夏政府军竟然学起了蛮夷打草谷,牛马钱帛啥的不抢直接掠人,而且数目还不小,达数千口之多。

    紧接着赵匡胤好生安抚一通,赏赐了钱米之后,又把这些人放回去了。敢情是邀请北汉的人民来宋朝做客,好吃好喝招待一番,临走时候还大包小包兜回去不少。

    赵匡胤脑子可不傻,这一通看似是白费劲,但长此以往,就能拉近了北汉人民对宋朝的认同感,其对国家的界线就会模糊了,将来再怎么打仗,老百姓也不关心,谁赢都一样,日子还是照常过。

    尝到了甜头之后,宋军便难以割舍。

    八月份,王全斌、郭进、曹彬三人团又带兵入侵北汉了,这次他们攻击的目标是乐平县(今山西晋中昔阳县)。

    事实证明这里的北汉守军不比平民强到哪里去,其守将领着麾下1800军士直接投了。

    眼看宋军的蚕食行为已经成常态了,北汉再不能无动于衷,否则朝廷脸面和民心都要失尽了。

    这次他们派出了高规格的援军,由其侍卫都指挥使蔚进和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等领兵来救,然而在王全斌三人团的强大战力下,没什么卵用,北汉军队三战皆败,乐平遂失。

    临近年底,赵匡胤要在京城南郊举行大祭祀,按说这跟北汉没啥关系,人早就被打怕了,犯不着也没能力趁你家里办大事的时候搞偷袭。

    但街溜子赵匡胤思路总是跟人不一样,就是因为担心你来恶心我,所以我先打你。

    这次战役规模更大,赵匡胤分别安排内客省使曹彬跟着建雄节度使赵彦徽从晋州(今山西临汾)攻击石州(今山西吕梁离石区),通事舍人王继筠跟着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从潞州(今山西长治)攻击辽州(今山西左权县)。

    两个节度使都是老熟人了,赵彦徽在赵匡胤登基后便顺位晋升至侍卫司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了禁军实权派。

    但因为不是老板嫡系,所以半年以后便被“大宝剑英雄”罗彦環顶了缺(此处参见本书陈桥兵变描述),来到抗击北汉前线担任建雄节度使,一晃就两年半了。

    李继勋更不用多说,北宋初年第一社团“义社十兄弟”里的老大哥,因为在寿州城下被刘仁赡玩不起搞了一把偷袭,柴荣将其闲置了好几年,直到自家兄弟赵匡胤上位后才回到一线担任节度使。

    所以这俩人此次都是憋足了劲,势要逮着北汉这个软柿子好好捏。

    然而,这一次的战役结果却非常诡异。

    我们先看《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记载:

    964年一月份,李继勋率步骑万人进攻辽州,北汉派出了老熟人、侍卫司马军都指挥使郝贵超领兵来救,不出意外再次大败,于是北汉辽州刺史杜延韬献城投降,宋军拿下辽州。

    截止到这里,各处史料记载都没有分歧,但是往下,就有问题了。

    还是先说《长编》:紧接着,北汉向契丹求援,契丹发动了步骑6万人前来助阵,宋朝这边,则是李继勋、罗彦環、郭进、曹彬也率领6万人迎战,并大破契丹及北汉军于辽州城下。

    这里很难不让人激动并怀疑,宋军和契丹的交战,双方各6万人、一共12万人参战,这是个什么概念?

    而且此战还是宋军大胜,真要这样的话岂不是要放鞭炮、喝大酒庆祝,不仅如此,赵匡胤甚至可以直接推北汉水晶了,无需再担忧契丹增援,可是为什么没有任何后续呢?

    按照《长编》里记载的当事人,我们再去翻《宋史》,《李继勋传》、《曹彬传》都提到了这次胜利,而且明确记载了契丹参战兵力6万人,《罗彦環传》里提到这次胜利了,但没有明确说契丹的兵力,而《郭进传》里完全没有提这件事。

    最后,我们再看《宋史》里的《太祖本纪》,令人诧异的是,连之前王全斌三人团攻击北汉乐平县、纳降敌军1800人的事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的《本纪》,却对这次与契丹的战争完全不提,只说了北汉辽州刺史献城投降。

    其实到了这里,大致事实就已经清楚了,宋军肯定没有大败契丹6万军队,不然《太祖本纪》里一定会对此事大吹特吹。

    但既然《李继勋传》、《曹彬传》还都有提到,说明契丹出兵6万人这个事情很有可能不是空穴来风,随着进一步查阅史料,我们发现《续资治通鉴》也有这件事的记载:不过结果却完全不同,其原话是:

    李继勋等攻北汉辽州,北汉告急于辽。二月,戊申朔,辽州刺史杜延韬举城降。壬子,辽主遣西南面招讨使耶律达里率六万骑援北汉,败继勋兵于石州。

    这一下子几个史料就呼应上了,而且我认为这很有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

    原因如下:本来按照赵匡胤两路出击的部署,曹彬是跟着赵彦徽在西路攻打石州,李继勋则是在东路攻打辽州。

    结果《长编》里记载的则是:辽州打下来以后,李继勋和曹彬一起在辽州就地打败了契丹6万人,如果这样的话,曹彬是怎么从西路的石州跑到东路辽州来的,他的主将赵彦徽为什么没有来?

    为什么石州方向的战况完全没有提到?是战胜了还是战败了?

    而根据《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宋军拿下东路的辽州后,在西路的石州被契丹6万援军击败,这就很符合逻辑。

    所以真实的情况极可能就是,宋军李继勋部首先在东路攻下辽州,然而西路石州方向战况不利,所以李继勋向西与赵彦徽、曹彬汇合,此时契丹6万援军也恰好赶到

    (或者先后顺序有差别,契丹援军先到,而后李继勋赶忙支援赵彦徽、曹彬。)

    双方在石州一场大战,宋军吃亏了。

    但是出于对宋军的忌惮,契丹军也在胜利后,帮助北汉将战线稳定在石州一线后,也随之退兵了。

    宋、契丹在发现战争有可能升级、双方将要越过北汉直接贴面的时候,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克制降温。

    这一仗应该是给了赵匡胤不小的触动,他终于发现北汉还有背后的契丹并非想象中那么好打。

    所以他后续不但暂停了过火的侵扰行动,还马上在四月份传令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光义领兵赴潞州,史载其目的为:

    备北汉也。

    刘光义作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赴前线,带的肯定是京城禁军主力,如果是刚刚大胜北汉和契丹,赵匡胤是不会做出这样的部署的。

    总之一句话,经此一战,赵匡胤肯定是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南方了,南方没有平定之前,他不会再有任何消灭北汉的想法。

    就在北边战事纷繁的同时,京城也开始不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