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在楚国
繁体版

董峥强势崛起

    其实也挺奇怪的,家里的人只要愿意在空余时间学武,道长就可以做到有教无类,至于是不是多少耽搁一些少爷小姐们的学业,或者是不是有些纨绔不成才得子弟们为了避免进学堂打瞌睡挨夫子的戒尺,而故意选择去学习武功,那老太爷是不管的,甚至有点放纵,按照道理是不应该的,因为老太爷的出身和董家安身立命的东西就是读书人的身份,但这件事儿,细想起来确实是因为老太爷的放纵,当然,府里面明面上管家的四夫人和两位管家都对此事保持了缄默;

    至于这些农庄里的孩子们和大院的家丁的孩子,他们能影响什么劳动作业吗?最起码董峥觉得这些人的劳动力可以忽略不计。

    擂台上是不允许使用兵器和暗器的,所以,对战基本上是以长拳为主。套路是死的,就看各自的领悟和变化。

    春阳道长教授的长拳,吸取了这片大陆最出名的几种拳法的特点,融汇查、花、炮、红诸拳种之长,把长拳类型的手法、手型、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等动作规格化,按照长拳运动方法重新梳理成不固定的招数和套路,所以这套长拳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快速,出手长,跳得高,蹦得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动迅静定,节奏分明,十分的有看头,而且非常适合少年人作为基础入门学习。因为长拳其实算是一种融合拳法,又经过高手中的高手春阳道长的改良和延伸,就造成了这套长拳极为丰富,包含着主要有冲、劈、崩、贯、砸等拳法;推、挑、撩、劈、砍等掌法,顶、盘、格等肘法;腿法主要有弹、蹬、踹、点、铲、踢、里合、外摆、拍、扫、等;还有各种摔法、拿法、跳跃、平衡等。就其观赏性来说:是撑拔舒展、劲顺击长,快速有力、灵活多变,窜蹦跳跃、腿法较多,节奏鲜明、气势磅礴。

    小铁属于那种身高体长但是灵活异常的武者,因为四肢颀长而且灵活度非常高,所以转转腾挪之间就像一只猿猴,分外的有气势。身体,其实就是最大的天赋,小铁和小雨就是那种老天爷赏饭吃,关上了一扇大门就给你打开一扇窗户的人,相对于像榆木疙瘩的脑袋,脑子都长在肌肉上了。

    就在二宝冲着小柱和董峥微不可闻的说到:我上了——的时候,曲震供奉伸了伸手,于是有马屁精就立刻叫了一声停。

    “今天改一改规矩,往常都是大院里面的小少爷和小小姐们一起比武,但是大家其实都知道,就冲每次演武的场面,傻子都能看出,到底谁的功夫是花拳绣腿,谁的功夫是真材实料。往常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小姐少爷的安全,甚至是为了咱们读书人的面子,所谓好勇斗狠非礼仪之为,但是今天规矩改一改了。今天就不分院内院外,只要最后能留在台上的就能获胜,银子双倍拿,而且,我跟柳梦梅师傅今天再加上一个彩头,就这个,谁赢了这就是谁的!”曲供奉不慢不紧的踱着步子,一边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打开之后是一把通体黝黑的匕首,看着毫无光泽充满古拙之意。他一边改了规矩,眼神似有似无的看着小柱和董峥这一边,应该看透了他们的企图,在打怪升级的路上制造点小意外,增加一点难度。

    董峥立马轻轻挥了挥手,阻止了二宝的行动,董峥看了一眼就发现,这个匕首局绝对不是凡品,这东西我们兄弟要定了;

    终于知道,自己刚才为什么觉得今天什么地方都不太对,原来有了这样的变故。如果在一起演武的话,我们这边就要面对多一倍的高手去争夺。组学里面不全都是嫡子嫡女再进学,董家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董峥二姨的三姑的女儿的娘家邻居都想混进董家族学学堂,所以族学学堂差不多有四五十人之多,自己家嫡系的兄弟姐妹们什么德行董峥很清楚,因为年纪稍大一点的三位堂哥都在京城跟打叔伯身边亲自教导,他们要不就是下一任家主或者下一任家住候选人,肩负重任,在老家这些要不就是歪瓜裂枣像董腾和董文这两个斯文败类,要不就是在混日子的,额,就像自己。说实话,族学真没意思啊。

    至于同族那些远房的亲戚,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所谓的表哥表姐都是谁跟谁,但是也清楚能在这里一起入学,多少还是有董家的血脉的。这里面的人大部分抱着目的就是为了增长人脉,跟正房和直系混得好了,以后好就业,就是以后自己在董家联合账房都没有混上,出去自主创业,那也得有董家这个大树好乘凉。所以,你懂得,学堂里,除了上课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马屁连天拉帮结派。

    以前好歹董宛晴还在,两个人还能是个伴,聊聊天,说说话。

    董宛晴走了之后,董峥就成了孤家寡人。原先还好,还有一些表哥表姐觉得四房家的少爷嘴也甜,长得也漂亮,还能亲近亲近,但是十岁那边有一次在学堂,当着所有人的面作了一首古诗,然后就完蛋了,这家伙从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偶尔不知道触碰到什么灵感就有上好的诗词出世,虽然,跟当初第一首比起来略有不足,但是不妨老太爷和钱夫子惊为天人,现在基本上是两个人再给董峥开小灶,董峥苦不堪言,其他人羡慕的眼都黑了。

    董峥十岁,脸上绒毛已经退净,身体已经开始抽条,穿上一身灰色的书生衣服,年纪虽小却自有一番风流,他后手背在身后,左手横放腰里,轻抚玉佩,吟出自己第一首古诗:

    初月如弓未上弦,

    分明挂在碧霄边;

    时人莫道蛾眉小,

    三五团圆照满天。

    当时,钱夫子就傻眼了,只不过为难一下上课走神的董峥,没想到他略加思索,出口吟诗,一首描写上弦月的好诗就出炉了,每一个字虽然不能仔细推敲,但是这种满满的高远志向,就像一股磅礴之力从字里行间喷发而出,钱夫子课也不上了,一边跑一边说,咱们董家邮储好的人才了,一边跑着找老太爷汇报。

    然后,就然后,所有人都不愿意跟董峥玩了。

    妈呀,人家出口成诗,自己出口脏话,人家十一岁能写策论谈时政,自己十四五岁会偷去和打马球,别人写的字已经被老祖赞颂快要登堂入室,自己写的大字还要被夫子打板子。

    当然每一个大家族的底蕴绝不是如此,这里子弟们除了酒囊饭袋、纨绔子弟、膏梁弟子之外也不是没有人才,表哥刘彦君就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