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40年
繁体版

第二十章谋划酒吧

    回到西海,马龙就趁着兴致,拿着测绘数据开始两处院子的设计,没有效果图,先只是画了平面图,然后后院的全套施工图,酒吧的各类断面图,因为单讲建筑,马龙没问题,可涉及到酒吧的布局以及涉及到声音效果,马龙就不怎么懂了。需要着个懂行的咨询。想到这,马龙找出一卷红纸,裁开,然后用毛笔写了两张招聘启事。“现招聘酒吧经理一名,要求身体健康,思想正派,能全面胜任酒吧的全面工作,有酒吧相关管理工作者优先,包吃包住,待遇优厚,欢迎有意者联系,电话xxxxxx,(周末或晚六点以后联系)马先生,”然后又登上自行车,跑去百花深处胡同的录音棚门口,张贴在外墙上。因为老妈有时候会骑车到处转转,所以老爸专门买了一辆26弯梁自行车给老妈骑,马龙把座位放到最低,这车就变成了他的儿童专属车了。贴完告示,看着掉不了,就又跑去录音棚传达室,递上一包云烟,跟传达室的叔叔说了通好话,让他帮忙看着点,别随便让人给撕了。为了保险,还特意给传达室叔叔留了个自制名片,就是一张记录名字电话的小卡片。

    马龙本来打算把第二章招聘启事贴到三里屯酒吧街,可现在想想,三里屯还一家没有呢,虽然那里都是使馆区,不过历史是几年后才在三里屯北街开了第一家酒吧,随后慢慢发展,南街也陆续开了很多家,形成全国文明的酒吧街文化。不过广告不去贴,但有可能的话还是可以去看看,或租或买的在那开一家酒吧也不错,没准历史上会写,马某某于某年某月在此开了第一家酒吧,引领了后世的酒吧街文化,嘿嘿。

    马龙刚要骑车离开,耳边传来传达室叔叔的声音,

    “那个谁,马龙是吧,我看你不是还剩了一张吗,贴在里面橱窗那,不是还有空地儿吗?我保准你这广告能挺一星期,外面那是当地老百姓乱贴的,什么租房呀,买房啊,找小猫小狗啦,之类的,进出这院子的根本就不会去看。而且咱这里面有遮雨帘,外面那个,一场雨下来,甭管贴的多结实,一准儿全废。咱这院里,你知道来来往往的都是谁?那都是大腕儿,像那谁谁谁,没准他们就有人认识谁呢。这成功率不久高多了嘛。”这京城口音的叔叔(或者是大爷)开始了惯常的热情的京城神侃模式,别说,有道理。

    “谢谢您了叔,要不说您见多识广呢,就按您说得来!”马龙停好车子,在橱窗一侧刷浆糊,贴告示,搞定。

    “嘿,招聘酒吧经理?酒吧是干啥的?卖酒的?那这些人不一定熟。不过这字写的真不赖,你家大人写的?”传达室叔叔在一旁看着告示,嘴里不停地吐着疑问或是感叹。

    马龙也没在回话,嘿嘿笑笑,然后跟人打招呼,“走了叔,拜托了。”然后马龙骑车回家。

    巧合的是,马龙刚回家不久,就有人打电话过来,问招聘情况,听到马龙稚嫩的声音,对方还有些疑问,问能否让大人说话。马龙说我就全权做主,于是双方约定在护国寺小吃总店见面。

    马龙又骑上车,沿着新街口南大街,到了护国寺街左转,人民剧场对面,护国寺小吃店门口,见到了已经在此等候的应聘者。进了店里两人一人一瓶汽水落座,他自我介绍说,名叫张鲁,今年二十五岁,祖籍山东,父母都在京师大任教授,他中音毕业,学的音乐类,在米国伯克利进修了两年,因为性子野,实在不想回来当老师啥的,国内的音乐环境现在也不行,毕业后就留在米国混了几年,却也没混出啥名堂,就被父母给招了回来,实在不行就准备找个学校当个音乐老师啥的,因为住的地方离录音棚不远,又爱好这些,所以没事就骑车过来转转,遇有谁在这录音,他还能搭把手,过过瘾,这不,刚好过来看见了告示,就打了电话询问,因为国内酒吧很少,而他在米国混的几年就是在酒吧里打工的,有时还带表演的。

    马龙一听有门儿,张鲁这家庭绝对稳妥,而中音毕业,又是伯克利进修国,给他当经理都有些大材小用,这种人才抓住那就省心了,还能跟他学些东西。必须得想办法说服他。

    “张哥,您听我说啊,不怪您怀疑,我确实岁数小,刚上六年级,还是暑假过后才转学来京城的。不过我也从小爱好音乐,也会几样乐器,当然,我是野路子,肯定比您差远了。我家里有个长辈,是以前南开毕业的,我听他讲了外国酒吧的事,说就是一个人或是一群人在台上演出,下面一群客人喝着酒聊着天听着现场演唱的歌曲或是演奏的音乐,我就想看看这个酒吧啥样,结果来了京城后,没有,正好我家在银锭桥那里有个院子,我想把它改造成酒吧,可我自己又不会,这部就自己写了个招聘启示,想着找个人帮着参谋下,共同把酒吧给开起来。”

    张鲁听到这个,兴趣很足,当场表态“待遇不讲,我干了,本来这就是我想干而没干成的事儿,父母不支持,而我也没攒下足够的钱,还是老弟有魄力。”

    俩人越聊越热闹,后来干脆简单吃了点东西就算晚饭,回家继续聊去了。出了小吃店,俩人一前一后回到了西海大院。张鲁一看,这家庭条件绝对不一般,这下信心更足了。

    俩人把自行车搬到院里,然后来到书房,马龙先对着墙上挂着的京城大地图,指出了院子的位置,然后拿出他简单画的平面图开始介绍,又拿出酒吧的断面,布局等询问张鲁的意见,张鲁结合米国酒吧的经验,从声场原理角度,再根据房屋格局在马龙图纸基础上提出了跟多改进意见。俩人越聊约投缘,张鲁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说不回去了,居然认识不超过四个小时的两人成了知己。

    周日一早,按耐不住的张鲁骑车载着马龙,跑到银锭桥院子实际查看,然后回头又开始在书房两个人继续谋划,怎么建设,如何装修,怎么用料,隔音效果,音响等级,舞台布置、营业流程等等等等,好像很快就能营业的样子。

    马龙给三叔打了电话,这时候的施工单位并没有周末一说,有事可以请假,没事要呆在单位。问他单位能否接这个活,三叔问了下,说没问题,毕竟京城建工做过京城地铁,参与过许多大型工程建设,这点活不在话下。下午三点多,一个30多岁的领导就骑车赶到了银锭桥现场。马龙一看,嘿嘿,这可是前世马龙公司的常务副总杨晨,马龙就是被他领导了很多年,脾气火爆,但干事雷厉风行,水平很高,不过现在还是名小队长。

    杨晨对着张鲁先是一番自我介绍,然后开始询问工程事宜。马龙张鲁两人已经达成一致,以后对外撑头儿的就是张鲁,背地里当然还是马龙全权做主。

    张鲁带着杨晨进院转了一圈,然后说“杨总,您也看了,整个院子现在手续还没下来,不过除了几户基本上都可以先进性拆除。图纸过两天给你正式的,你再拿回去让技术员审图。拿到图纸后,您呢要协助我一块跑下建房手续,然后全面开工,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咱俩及时沟通。”

    两人商量了些事情,然后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