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反派的作精亲妈后
繁体版

第016章 分番薯

    姜母去世之后,原主要适应没有人帮衬的日子、要自己带娃,上工方面基本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黎桂英作为有心帮衬好友遗孤的长辈兼邻居,对于姜宁的上工情况是有了解的,她没有多说什么,只提醒道:“我看昭仔挺乖的,也不会乱跑,还有你家阿财一直跟着他,不会让他被别家小孩欺负的,以后分了地还是得多些照料才行。”

    她没有说让萧昭跟着她孙辈玩这样的话,是因为她的一个孙女一个孙子,孙女八岁已经在上学了,小孙子东仔快五岁,平时也跟着他姐姐一起去学校。

    再说她家东仔这点年纪,就算让他带着萧昭玩,万一跟村里的孩子头起冲突打起来,也是护不了萧昭的。

    姜宁明白黎桂英的言外之意,包产到户后,地里的收成不管多少,缴了公粮后都归自己,相对的,要是因为没照料好而歉收,也没有大队给兜底了。她真心实意地点头:“我知道的。”

    两家离大队部不远,散步过去不过一刻钟。但山南大队有两百多户,要是去晚了排在队伍末端的话得等上很长时间。所以姜宁一锁好门就把萧昭捞进怀里抱着他走,黎桂英脚下也不慢,十分钟左右她们就到了大队部。

    “奶!阿宁姑!”

    一进院子,就见到排在队伍后小半截里的黎桂英小孙女和小孙子在朝她们招手。

    而在他们的前面已经排着三十几号人了。

    姜宁她们已经算是来得早的了,眼见两三句话的功夫,队伍的尾巴就已经排到院门口,后面来的人都要排在院子外了。

    大队办公室被刷成大黑板的那面墙上,写着大队会计统计出来的本次分粮概况——

    列明不同年龄段社员的额定番薯口粮数额,然后是本季全体社员的累积总工分、番薯总产量、按“人四劳六”分配原则那四成人头粮合计要分掉多少数量、剩下的数量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个工分值多少斤等等。

    至于具体到哪一户的工分有多余、除了领足额口粮之外未来还会有分红的,哪一户的工分不足够分到额定口粮数量、需要用钱去补口粮钱的,这些太细碎了一个黑板写不下,都在会计手里的本本上写着呢!

    山南大队没有办什么副业,分红主要靠卖花生。

    大队集体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和番薯两种。水田种水稻,收成除了交公粮之外,差不多就够分给队员作定额口粮。偶尔会有剩下的可以卖,但不多。

    番薯种在沙土地。由于不能用来交公粮、只是因其产量高而被作为社员口粮的主要构成品种,因此只划分出能出产足够分给队员的口粮额的面积去种,剩下的沙土地都用来种了因为可以榨油而价格不错的花生。

    相对于大人每季只有100斤、孩子根据年龄段依次往下递减的稻谷定额来说,番薯的定额看起来要高许多,大人有300斤,像萧昭这样还没有劳动能力的孩子也有个90斤。

    甚至如果不是因为番薯吃多了会烧心,需要偶尔搭配着细粮吃的缘故,大队长恨不得给队员全都发番薯,好把稻谷卖掉,能多些收入。

    但也别以为番薯一季有300斤的定额就高了,这可都是刚从地里挖出来没几日的,含水量大得很。这年代的人肚子里普遍缺少油水,食量就大,这点配额也只够勉强不饿肚子而已。

    要是没攒够工分,那是不会直接给你分300斤的。

    像姜宁,“人四”这一部分(凡参加劳动的社员就给分定额口粮的四成)她能分到120斤,剩下要靠工分抵的180斤她只能分个100斤,另外的80斤就得按两分钱每斤的价格给大队交一块六毛钱才能补足了。

    村里像姜宁这样一户只有两口人参与分粮的很少,别人拖家带口的至少也是千斤以上的,不过领粮的速度还是挺快的。

    因为为了节省时间,大队早就将番薯分装成了一百斤每麻袋的份量,只需要重新过一下秤就行了,只有没到一百的量才需要另外分拣秤重。

    姜宁他们等了大半个小时就轮到了。

    黎桂英示意姜宁先领,姜宁也没推辞。

    “按工分能领多少就多少,不补钱了。”她直截了当地跟对账的陈会计说。

    陈会计低头翻了一下面前摊开的账本,提醒道:“不补钱的话,你们娘俩总共只能分到310斤。”

    “可以。”姜宁点头,“我要160斤红薯,150斤白薯。”

    这时候的番薯还没有以后那么多花样百出的品种,当地种植的番薯只有红薯和白薯两样。

    红薯的糖分含量相对高,口感较甜,适合搭配大米煮粥或煮饭,又或是煮熟了单吃都行。

    而白薯的淀粉含量高,更容易有饱腹感,就是口感方面较为干、粉,吃起来容易卡喉咙噎着,一般会用来擦成番薯蓉、然后用水搓洗出晒干后能长期存放的番薯淀粉,洗水后的残渣还可以用来喂家禽。

    社员们对两种番薯各有偏好和需求,但在比例上并不是刚刚好那么平均,大队为了省事,简单粗暴地定为红薯和白薯各占一半定量,像姜宁这样偏差个十来斤那是没问题的,但想要更多的就要等分完之后社员间再私底下自己去协调更换了。

    陈会计知道姜宁家的情况,就算不补足口粮,也不会像有些人家那样撑不到下一次分粮,因此对于她的选择也不多说什么,很是干脆地写了个条子给她,指了指其中一个分秤处:“那边人少。”

    姜宁道谢之后赶紧过去。

    用来装番薯的麻袋是大队的集体资产,所以要领走多少袋就要给大队交多少个麻袋,姜宁将带来的四个麻袋给了负责秤量的小队长,很快就领了两袋满的和两袋半满的出来。

    姜宁领的加起来只有三麻袋算是整个大队中最少的,其他家就算是村尾的寡妇家也有满满七麻袋呢!多到三四十袋的人家也不少见。

    这么多自然不可能全部都人力一袋一袋地往家扛。大队里运粮的木车可以出借,但是要按报名的先后顺序排队轮用,排在后面的得等上老半天。

    姜宁觉得自家东西不算多,家又离得不算远,两个满的麻袋扛着走,两个半袋的就用扁担挑,三个来回就能完事,所以根本就没报名借板车。

    她的目光从越来越喧闹的院场中心收回,蹲身跟萧昭小声商量:“昭啊,娘先送一袋回去,你和阿财留下来看着剩下的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