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他来自未来
繁体版

第十四章:正式发售

    02年,“新概念作文大赛”两届冠军、“二代目”郭小四,正式发行第一部个人散文集、短篇作品集《爱与痛的边缘》。同年,《萌芽》刊登了其一万字的短篇小说《幻城》。

    也是同年,魔都“一代目”韩涵,发行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该书获得全国图书畅销书排行榜第一。据传,当时韩某正在着手研究赛车的事,写该小说前夕,他改车改得一点儿钱都没有了,急着赚稿费,又没有精力去写真正的小说,就只好本色“出演”一把,拿自己的真实经历来写。原本韩涵给的书名是“我是流氓”,编辑要求改书名时被韩拒绝,后在总编辑张胜友劝说下才将书名改成“像少年啦飞驰”。

    之前宣传炒“噱头”的时候,林想也蹭人家的热度说“希望超越韩某的图书销量”,牛是吹出去了,但压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而且,前面《三重门》发行的时候,已经累计销售量是全国第一。连续两本书销量排第一,不管小说内容质量怎么样,人家只是得到市场的认可与追捧。他想翻过那座山头,难度不小。

    唯一能给林想安慰的就是,提前新鲜面世的“书模”内页,能吸引一定的市场销量。

    随着将近半个多月的宣传,网上,本地电视台、报纸上都能经常看到林想与他小说书的报道。

    头顶“羊城天才少年”的名头,上学、回家路途上,林想都会遇到熟悉的邻居、同学,给他加油鼓劲,祝他小说大卖之类的。林想也会谦虚的答复问候。“谦谦小郎君”的人设无时无刻都要立着。

    来到校门口,林想等徐一笑。

    他没有手机,除了在QQ上留言,只能在校门口这个必经之路等。

    同学们陆陆续续的走进校园里。不远处徐一笑正和推着自行车的马璇说笑着走来。

    “哎,这不是我校‘天才作家’吗?”徐一笑调侃道。

    “好久不见,林想。”马璇说。

    “也不久啊,平时不都网上联系着的吗?”林想略过徐一笑对马璇说道。

    “是准备请我们搓一顿好的吗?”徐一笑又问道。

    他们三个人很少聚在一起。大多数时候,都是徐一笑这个“护花使者”陪马璇上下课。林想只是在课后,遇到一起会聊会儿天,他基本都在忙小说的事。所以,马璇说“好久不见”,也算实话实说。

    “不是我请你们,事成之后,应该是你们请我大吃一顿!”林想神秘的说道。

    “什么事成?先说好,违法乱纪的事,别叫上我和马璇啊!”徐一笑“聪明”的撇清自己。

    马璇也好奇的看着林想。

    “想不想赚钱?”林想问道。

    “我最近不是太缺钱!”徐一笑道。

    “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林想“怒”道。

    “你先说是什么样的赚钱方式,我们再考虑要不要跟你一起做。”马璇说。

    “我的小说马上就要正式发行了,知道吗?”林想说道。

    “知道啊,十二月一号嘛!网上,报纸上到处都在报道啊!”徐一笑回道。

    “你是说和你一起卖你的小说书?”马璇立马就明白过来。

    “准确的说,是你们两个卖我的书。”林想说。

    然后林想就把心中的想法告诉他们。

    就是让徐一笑他俩去“粤文艺”出版社,以批发价进购林想的小说书,再去各个学校门口零售。

    这其实跟那些图书商店销售差不多。林想只是觉得,别人卖也是卖,给徐一笑他们卖也一样。卖得好,至少可以赚到小几万块钱。

    “你一本书定价多少?”马璇问。

    “我的书分为两个版本,价格也不一样。普通版的定价18.8,精装版的定价22.8每本。”林想道。

    “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批发图书啊?”马璇又说道。

    徐一笑也跟着点头。虽然他家里经济条件是不错,但让他跟他父母一次拿几万、几十万,那基本不可能,除非他有成功的保障。只是,但凡是生意,就会有赚有亏,没有谁敢保证一定稳赚不陪。

    “我跟出版社是合作伙伴,如果你们愿意做,我可以给你们做担保,你们只需要交一定的押金,就可以先拿书,卖完再付书款。”林想坚定地说道。

    “那我们进购多少本书合适呢?一百本?还是一千本?”马璇犹豫着说道:“主要是怕卖不完,我们又没有任何经验的。”

    林想侧脸问徐一笑道:“你最大限度能往家里借多少钱?”

    徐一笑仔细考虑一下道:“我如果说跟你一起合作,家里应该可以搞个三五万,再多估计够呛。”

    看来自己给徐大川夫妇的日常印象还不错,林想想道。

    “那行,你们就按我的方法来,先订购一万本书,给出版社交个三万块钱的定金。”林想说。

    下午放学,林想带着徐一笑和马璇,来到出版社。

    跟负责人张译斌说明情况。

    “张总,新书就快发行了,经销商预定的数量怎么样?”林想问。

    “预定的数量不太理想啊,前后才订出去几万本,不到总数的一半。”张译斌愁眉苦脸的回道。他是有点慌了。万一正式发行的时候再卖不出,怕是真要“凉凉”了。

    “先别急,我带同学来,他们准备从出版社批发一万,不,两万本书。”林想原本计划一万本的,此时改变计划道:“两万本,我做担保,卖不出去就按我的分成扣。”。

    接着又安慰张译斌:“没必要担心的张总,你想想,已经预定的几万本,加上我同学的两万本,差不多一半了,这还是我们本地的数量,到时候,我估计外省其他的经销商估计都没有货了,恐怕你现在就需要考虑一下第二次加印的事情了。”林想顺带提醒一下张译斌。

    是的,初次印刷总数十万册,看似很多,也很冒险。但是,这只是本地的数量啊。要知道,光是羊城本地,初高中就有一百多所学校,还不算小学、大学、职业技术学校之类的。如果,再加上全国各地,三十多个省份,几百个市级区域。十万册是真的不够瓜分。等本地销量、图书内容口碑扩散开,需求量会逐渐增加。

    林想知道张译斌性格沉稳,做事极少会冒进,也认真的劝说道:“刚刚我讲的,想必张总也考虑过的,眼下全国各地,其他地方的经销商都不太看好我们,都在‘隔岸观火’,而我们是最清楚自己情况的,加印肯定是必须的,就算外地经销商不来进购图书,光我们本地也不够分发的,所以我建议,现在就可以进行二次加印了,免得到时候供不应求,白白错失发售机会。”

    张译斌听完还在考虑之中,没有下决定。

    林想继续蛊惑道:“张总,事已至此,我们干脆玩把大的。二次加印五十万册。告知全国各地的图书经销商,先预定先得,过时不候!”

    听到林想的话,不止张译斌,连在一旁的徐一笑、马璇都被吓到了。

    “五十万册,你疯了吗?”徐一笑失声道。

    林想没解释,仍然淡定从容的对张译斌说:“你觉得怎么样?张总。”

    我觉得不怎样。张译斌想直接否定林想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大胆”想法。

    但看不见的“诱惑”,又驱使他镇静下来:“除了上述看起来不太现实的理由,还有什么值得我‘倾家荡产’陪你赌的原因吗?”张译斌沉重地说道。

    “我看过市面上最近畅销的几本小说书,说实话质量真的不怎么样,包括书的内容、内页设计风格之类的,我对我的或者说我们的书有信心!”林想语气坚定地说。

    “再透露一点,如果这本书真的销量扑街了,算我欠你的。我下一本书已经在网上开始发表了,会继续出版实体书,我也会继续选择粤文艺出版社。”林想还是坚定的说。

    “反正,我不会让我的合作伙伴吃亏。”说完,林想等着张译斌思量。

    几人转移话题,说起徐一笑他们批发零售的事。

    最后张译斌答应,给徐一笑他们两万本书,按正常图书经销商的批发价格,也接受徐一笑三万块钱的定金。

    临走之前,林想再次提醒张译斌:“张总,你真的要好好考虑一下二次加印的事情,毕竟时间短暂,离发行只有几天了。”

    张译斌表示会认真考虑的。

    出门,三人开始商议零售图书的具体措施。

    首先,林想让徐一笑回家拿钱,既然张译斌给面子,定金一定要尽快交到人家手里,虽然钱少,至少是一种诚意的表现。

    第二,林想叫徐一笑、马璇两人,分别去印几百张名片,留下电话号码,然后再去学校附近租一个平时生意不太好的报亭,作销售地址。

    最后就是找辆面包车,搬运图书使用。

    徐一笑听完吩咐,暗觉可行。这么操作起来,简直就是“无本”买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