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大国工匠
繁体版

第016章 轧钢厂的问题

    半晌之后,刘援建缓缓开口道:“走吧,我们出去走走,让我听听你的方法。”

    这短短时间,刘援建心念急转,想了很多东西。

    他自己当然也是不信姜辰能够解决人的问题,但万一呢?

    万一真的能够解决这个历史难题,那他可就要青史留名了。

    而且,他的等级,也还能趁势提一提。

    哪怕提出方案的不是他,但姜辰作为他的下属,这功劳簿怎么也有他的一份。

    功劳只有一份,分的人自然越少越好。

    所以,他叫上姜辰单独出去沟通,不想让某些人知道。

    尤其是张山。

    这家伙阳奉阴违,做事出工不出力,他两关系早就不对付了。

    此时张山心里也在暗骂老狐狸。

    姜辰点点头。

    刘援建带着姜辰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工人上班进入车间之后,基本很少有人到这里来:

    “如果你说的是真的,这事非同小可,所有我要慎重一点。好了,现在可以说说你的想法了。”

    姜辰笑笑:“其实我的这个方案很简单,那就是将生产工序分割成若干份,然后每个工人只学习其中一份。”

    “这样的话,新工人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他所学的技术,我估计了一下,预计一周就能成为熟练工达到上岗要求。”

    “他们只学一道工艺,很快就会精通,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我测算过,抛开前面的学习时间不说,这种模式下的生产率,会比同期投入生产正常模式高出至少50%。”

    顿了半晌,姜辰继续道:“而且,这种模式的的优点还有很多。”

    “由于大家只掌握了一道工序的技术,技术泄密的概率大幅度降低。”

    “这种模式下,不用没人一套工具,他只配备自己所学工序需要的工具就行,减少工具闲置,提高工具利用率,整体来说所需工具数量会缩减到之前的十分之一。”

    “然后谁做得快谁做的慢,一目了然。里面要是有人磨洋工,分分钟就会被人发现。”

    “对于生产力低下的人,我们降级降薪,让他们能够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综上,这套模式一旦真正实行,就能快速的提高产能。”

    刘援建陷入了沉思,内心却掀起了滔天的波澜。

    他虽然有些混,毕竟还是一个在厂里工作了几十年的自身工程师。

    虽然姜辰只是简单说了一下思路,但他能够看出来,这个方法看起来简单,却有效。

    快速上手,节约工具,积极性强,这不就是完美应对了当前提高产能的几个主要难题嘛!

    一旦得以全面实施,对于轧钢厂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到时候,不仅三钢厂会使用,估计很快全国其他轧钢厂,甚至其他产业,都会采用这种模式。

    那三钢厂和三钢厂工程科都会大大的风光一把,名声远扬。

    这对于多年不曾提升技术人员等级的刘援建来说,无异于火气正大的时候遇到一个赤身美女。

    越想,越是兴奋。

    最后,他强压住心里的激动,佯作平静的问道:“这套模式,你有多大把握?”

    姜辰沉默片刻:“8成。”

    “嗯?”

    刘援建有些难以置信:“怎么才八成?”

    就他刚刚简单一听,都知道这套方案必定能够取得成功。

    为什么敢于提出颠覆性意见的姜辰,却这么保守。

    姜辰道:“这套模式一旦实行,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目前的高级工人。”

    “新工人能够快速上手,做得又快又好,高级工人的地位和荣耀感都会降低,他们奋斗几十年升上来的等级忽然不是那么有价值。”

    “而且,真正全面铺开之后,他们作为七级八级工人,可能要和其他人新工人一样,只是模式中的一环,你觉得他们心里舒服吗?”

    这话,姜辰是故意说给刘援建听的,是一种试探。

    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夸张,任何时候高级技术工都是重要的人才。

    流水线的模式出来,高级工依然要发挥重大作用,只是地位不像以前那么超然。

    和大多数的厂子一样,厂里的技术人员,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工作时间够久,级别也差不多达到自身极限,提升无望,没有什么奔头。

    这类老资历,级别不低,工资高,就呆在厂里占个坑位。

    一般的寻常事务倒也能处理,但万事求稳,任何事情但凡有1%的风险,他们都会选择退却。

    什么事情都不发生,安稳混到退休,是他们最大的目标。

    第二类,是本身能力有限,想要靠技术水平来提升技术人员登记,可能性不大。

    他们上班的主要目的,就是熬级别。

    是的,熬!

    这种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

    深知做得多错的多的道理,除了本职工作,半点事情也不想做。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第三类,才是真正想要做事的。

    不管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提升级别,他们都想要干出点成绩,让人刮目相看。

    这种人,大多是刚刚进入工作不久的愣头青,以及一部分有目标有情怀的老技术员。

    不过经常两头不讨好。

    刘援建,属于第一种。

    三钢厂工程科在工厂里面没有任何威信,和他的处事风格有极大关系。

    在主抓工业生产之后,工人同志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从那个时候开始,刘援建就对一线生产工人开始一再二二再三的妥协。

    近乎到了讨好的程度,毫无底限和原则。

    便是被一些混不吝的工人骑到头上,他也选择忍受。

    一个人若是没了锐气,便也没了骨气。

    一个部门的领导没了骨气,这个部门也就很难有存在感。

    从那时开始,工程科在工人心目中便渐渐没有了威信。

    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机床出现损坏是老大哥工程师前来修理,因此在没有新项目进入之前,工程科变成了单纯的质检员。

    这更让生产工人不爽,你们拿着那么高的工资,就干一个寻常人都能做的质检工作。

    他们拼死拼活一个月,工资反而没有工程科高,心里愈发的不爽。

    加上熬级别不愿多事的张山,心有余力不足的赵东升,这奇葩三人组,能够让人信服才怪了。

    也就是种花家非常缺技术人员,不然那个厂子愿意留这样的人。

    刚刚姜辰的话,如当头一盆凉水,将刘援建浇了个透心凉。

    一开始,处于兴奋和激动中的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仔细想想,好像真如姜辰所说,这套模式一旦实行,高级工人的抵触是必然的。

    就算个别是思想觉悟高的工人,会支持这种模式。

    但其他工人呢?

    厂子里的工人,文化水平大多不高,你想要奢望他们有高的觉悟?

    就算不会影响到他的收入,当让他们从厂子里的金疙瘩,变成泯然众人的铁块,谁愿意接受。

    一个大概率引起高级工人不满的模式,便是有可能让他青史留名,他也是万万不敢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