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大国工匠
繁体版

第015章 系统升级

    第二天上班,姜辰直接去了办公室。

    由于此时还没开始上班,工程科的人全部都在办公室。

    除了第一次来见过的人之外,多了两个年轻人和一个胖子。

    这几个人,在昨天巡视车间的时候姜辰见过,梁越和宋元。

    梁越是刚刚投入工作的大学生,起步就是14级助理技术员,和姜辰一眼。

    宋元也是中专生,不过还没有过实习期,目前还是16级助理技术人员。

    还有一个胖子,目测怕是有两百斤,能在这个年代长这么胖,也是男的。

    他就是曹俊说的走几步路都喘气的赵东升,37岁,13级技术员,三钢厂的三个老员工之一。

    刘援建见姜辰进来:“对厂子了解得如何啦?”

    姜辰点点头。递过去一只烟:“差不多了,该了解的都基本了解了。”

    刘援建伸手结果:“既然如此,那就开始正式投入工作吧。”

    然后放低了声音:“小姜啊,开始工作之后,你可不能像之前那么随意,要把厂子当成家。”

    “所有一线生产部门,都看着咱工程科,我们还是要更加敬业一点。”

    姜辰这两天踩点上班,到点下班,刘援建是有意见的。

    我这个当领导的都没走,你自己先下班了,有你这么干的吗?

    虽然轧钢厂现在新招的工人还没有形成战斗力,工程科事情不算多,但不管你有没有事情做,该做的样子,还是要做的。

    尤其是全国人民权利投入生产,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更要注意影响。

    不过看着手中的华子,觉得姜辰还是会做人的,所以说话并不重。

    姜辰道:“这个我知道,我之所以下班就回家,是想回家,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一下,怎么才能帮助厂子提高产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刘援建心里对此嗤之以鼻。

    提高产能这种事情,岂是他们工程科能够帮上忙的。

    不过嘴上却说着:“哦?有什么收获吗?”

    他也就随便问问,对于结果根本没有报任何希望。

    姜辰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问道:“刘主任,你觉得我们三钢厂想要提高产能,现在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援建沉默片刻,开口道:“要说起原因,这就多了,那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

    “这第一个,是缺少生产工具,三钢厂成为重点示范企业之后,机床倒是不缺了,但最近招了很多人,其他的工具却是有些不足了。”

    “这第二个,是老工人的问题,他们有手艺,但是没有动力,好些人从上班开始等午饭,吃了午饭等下班,磨洋工。”

    “第三个,就是新工人上手的问题。现在虽然招了很多工人,但想要形成生产力,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轧钢厂和炼钢厂不同,炼钢有力气就能干,但搞加工生产是需要技术的,这技术他们只能在师傅那里去学。”

    “如果师傅没有尽心的教,或者在教的时候有所保留的话,这个时间还要大幅度延长。”

    刘援建说的问题,差不多也是全国轧钢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产工具不足,是全国轧钢厂都面临的问题之一。

    三钢厂还好点,至少机床是够的,其他很多轧钢厂,连机床都无法保证,提高产能根本无法做起。

    毕竟这玩意,老大哥给的有限,三钢厂作为工业部制定的示范企业,优先满足。

    但新进来几千个工人,就需要几千套生产工具,一时半会是凑不齐的。

    至于老工人的主动性问题,因人而异。

    少部分觉悟高的,还是比较努力的。

    但工资和产出不挂钩,都是拿那么多工资,干嘛那么拼。

    这是绝大部分工人的想法。

    并且他们还会影响到那些比较努力的工人,最后就导致摸鱼的工人越来越多。

    至于新工人上手慢,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那么多工序,那么多技术,掌握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忘掉确实很简单。

    就按照系统划分的32道工序,其中有一道没有掌握,都没法投入生产。

    而且现在师傅带徒弟模式,其实也有问题。

    好些高级工人,把技术当成自己的财富和资本,并不愿意轻易就把压箱底功夫传授给别人。

    如果徒弟懂事,烟散得勤,嘴甜,还好点。

    如果不那么懂事,想要学到东西,那可就难了。

    就算师傅愿意教,但没有系统的教授规划,想到哪教到哪,错漏再所难免。

    再加上徒弟有不是同时进来的,教了什么,学了什么,师傅懵,徒弟也懵。

    就算学了,没有工具马上进行实践练习,学过就忘的概率很大。

    姜辰点点头:“嗯,和蜀川轧钢厂差不多,就是人和工具的问题。”

    刘援建点点头:“也可以说,但这两个问题,没有一个是我们工程科能够解决的。”

    “所以我们只能干着急,爱莫能助。”

    姜辰点点头:“实际上从我进入蜀川轧钢厂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很早以前,我就有了一个想法,它能够解决新工人上手难的问题和工人本身主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完全解决人的问题。”

    “经过这两天的思考和完善,这个想法已经基本成熟,可以准备实战。”

    刘援建一怔:“你?能够解决人的问题?”

    姜辰点点头:“嗯,只要使用这个模式,我有把握让新工人,在一周之内通过考核,投入生产。”

    “而且,他们会有很强的生产积极性。”

    刘援建提高了声音:“一周?你是在和我开玩笑吧?”

    这一声,把办公室的人都吓了一跳。

    众人都好奇的看着两人,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

    惟有坐得最近的张山,听了个七七八八,波涛汹涌。

    随即心里笃定,这个小年轻在哗众取宠,吹牛。

    刘援建说的问题,种花家全国工程师都无法攻克的难题,能被你这个小年轻给解决了?

    鬼都不信。

    姜辰认认真真的点点头:“是的,一周。我是认真且慎重的在和你说这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