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繁体版

第二节 李定国出山

    在南明历史上,不管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像何腾蛟、李成栋、李过,都很能打,但是最能打的只有一个——李定国。

    南明最杰出的军事家也只有李定国一个,仅此一人。

    张献忠在四川死后,他的四个干儿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排名分先后)来到了云南。这四个人中,最后一个不用记,只需记前三个。

    前三个最出名的是李定国与孙可望,李定国出名,是因为他抗清,孙可望出名,是因为他降清。刘文秀虽然不出名,但希望你记住。不用记的那位就不介绍了,李定国前面介绍过,这里介绍孙可望和刘文秀。

    孙可望,陕西人,跟李定国一样,出身贫苦;跟李定国不一样的是,孙可望是主动参加张献忠起义军的,也是张献忠收的第一个儿子。在张献忠的四个儿子里,孙可望是最像张献忠的一个,狡诈、会打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同时,孙可望很受张献忠器重,倒不是因为像自己,而是因为孙可望识字。在这群吃不起饭的农民里,识字的基本没有,因为一般读过书的,不会跟你造反。所以那年头能识字的,在农民军看来就是神童,必须当宝贝供着。

    由于人品问题,孙可望看不起李定国,李定国也看不起孙可望,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二人谁看谁都不顺眼,虽说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但却没有兄弟般的情谊,见面除了送一个白眼,也没啥了。

    刘文秀的记载实在太少,原因只有一个——不出名。可以肯定的是,出身也是贫寒。刘文秀不如孙可望狡诈,也不如李定国善战,但他却有自己的优点——老实。这一点实在难能可贵,代善也是老实,但刘文秀生不逢时,并不长命。尽管如此,依然不能抹杀他人性中的光辉。

    张献忠死后,四人来到云南,当时云南的老板叫沐天波。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里,这个人物出现过,但更有名的,是他的女儿沐剑屏、女婿韦小宝。当然这些都是小说人物,而沐天波是真实存在的。

    洪武时期朱元璋派一位将军出征云南,后来这位将军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这位将军叫沐英,沐天波就是沐英的后代。直至今天,沐姓也是云南的大姓。几百年间,沐英的后代已经不知繁衍了多少代,发展到近万人。

    当时江南各地都在抗清,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山高路远,战火还没燃到此处,却也不是风平浪静。

    当时的云南正处于土司的叛乱中,沐天波感到十分棘手。关键时候孙可望的入滇给沐天波带来了希望,孙可望等人答应为沐天波平叛,沐天波很高兴。孙可望、李定国等一出手就平定了叛乱。当然也付出了代价——张献忠的四子艾能奇战死。

    不管怎么说,叛乱是平定了,沐天波很高兴,让孙可望等在云南住下,并招待得很好。就这样,孙可望等人在云南过上了喝酒吃肉的小日子,外面打得热火朝天,云南却在沐天波、孙可望等人的治理下欣欣向荣。

    孙可望1647年入云南,两年后,准备出山,两年时间,除了练兵还是练兵。

    永历三年(1649),孙可望派杨畏知出使永历朝廷谈判。

    孙可望的选择是联明抗清,倒不是因为他多爱国,对于此人来说,能混就行,管他大明还是大清。而他之所以选择联合明朝,是因为死去的义父张献忠。

    张献忠死前,留下了一条遗命:我死之后,尔等必当尽心尽力,联明抗清。从某种程度上说,孙可望遵守了这条遗命,却没按程序走。要联明抗清,可以,但有个条件。之所以派杨畏知去谈判,正是为了谈妥条件。

    孙可望的条件很简单——封我为秦王。

    秦王,也就是一字亲王,这种殊荣只属于皇帝的儿子,如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都只封了个靖江王,二字郡王。孙可望既不是永历的儿子,也不是永历的侄儿,价码开得高,开口就要亲王。

    永历不干,“虎头”袁彭年也劝永历不干,只有堵胤锡一人劝永历以大局为重,答应孙可望的请求。

    原因很简单,所谓亲王、郡王,只是面子问题。给了,他就为你做事,不给,他就和你唱反调。当时永历基本上没什么兵,如果大西军余部加入,对永历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永历没有和孙可望谈条件的资本,他得求着孙可望的入伙。

    看透这一切的,只有堵胤锡。

    但永历还是不干,这场“封王争斗”在永历朝廷持续了数月。孙可望派来的杨畏知白吃白喝住了数月,很明显,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前,他是不会回去的。永历不耐烦了,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让杨畏知赶紧走,哪儿来回哪儿去。很明显,这不是杨畏知要的结果,他不走了!

    最后,还是堵胤锡站出来调解,说一人退一步吧,给个“平辽王”,二字郡王。杨畏知最终回去复命,虽然对这个结果也不是很满意,但这已经是永历的底线。但是孙可望注定要触及永历的底线。郡王,他是肯定不会买账的,必须当亲王。

    既然永历不同意,那就自封吧!你没有看错,我也没写错,是自己封自己。这事儿要放在崇祯时,得丢十个脑袋,就算放到不管事的天启手上,也得掉层皮。但现在是永历,所以孙可望敢,因为孙可望有兵。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事儿,并不简单。首先,不管孙可望是亲王还是郡王,他都是永历朝的二把手,说白了,这只是一个称呼问题,孙可望明白。而他之所以这样执着于这场抠字眼游戏,主要是为了对付一个人——他的义弟李定国。

    前面说过了,孙可望跟李定国关系不好,张献忠死时,要四个人联明抗清,没有所谓的继承人,也就是说,四人地位是平等的。但孙可望不这么认为,一方面,他是大哥;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该管另外三个人。所以孙可望必须是亲王,必须比自己的弟弟们高一个级别。孙可望自封秦王后,才正式出兵。

    南明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清军最害怕的噩梦李定国就此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