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秦之启灵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 诸国齐会盟

    夫妇两收拾妥当,便双双躺在了床榻之上,说了一会话便准备就寝。

    月黑风高,窗外树梢摇动,簌簌作响,屋内却是寂静无声。

    不知过了多久,白起轻轻地吐了口气。

    此时,旁边却突然传来夫人魏澜的询问声:

    “良人可是有心事?”

    白起闻声一愣,睁开眼睛轻声问道:

    “夫人还未入眠?为何有此一问。”

    “你我夫妇几十年相处,我又怎会不知你。便是征战前夕,你也是倒头就睡,鼾声大作,怎会没一点动静!”魏澜眼都未睁地说道。

    “唉~”白起心中感慨,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有叹息一声。

    “你我夫妻白头,又有何担忧,你且说与我听吧。”

    “夫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开口啊!”

    听到这话,魏澜却突然坐起,一把拉住白起,惶恐地问道:

    “莫不是仲儿……”

    白起哭笑不得,也坐起身来,将魏澜搂住:

    “仲儿无事,莫要胡思乱想!”

    “那你何苦做如此模样,还有什么事值得你武安君如此忧愁!”魏澜扭身甩肩,气呼呼地说道。

    夫妻之间的相处之态,并不会因年龄而有所改变。

    “是妇翁与大王之事!”白起拉住夫人的手,叹息地说道。

    “大王与吾父能有何事?吾父都已年近古稀了!”魏澜疑惑地问道。

    “哎!大王欲清四贵,加固王权……”白起见既然已经说了出来,便一五一十地将其中关窍给夫人细细道来。

    “……”

    魏澜听闻后沉默不语。

    随后倚在白起肩头,轻声说道:

    “大王既然已答应不伤父之性命,良人便不必愁闷。父年事已高,如此安享晚年也是幸事!你为秦国征战一生,朝宫之事本就参与不多,便任由大王去吧!”

    “夫人倒是比我看的豁达!”白起开玩笑地说道,将埋在心中事情说出来以后,白起倒是轻松了许多。

    细细想来,此事他真正担心的,不过是害怕秦国动荡,为外敌可乘。

    其他的诸事,倒也没有太过担忧。

    只要有他白起在,六国之军又有何惧哉?

    “吾嫁于你白家为妇,心中能装下的不多,只要你与仲儿无事,我就谢天谢地了!”魏澜靠在白起怀里,将自己的心中话讲了出来。

    “是啊!吾只要征战沙场即可,又管的了多少!随他去吧!”白起飒然一笑,似是看开了一般。

    “就寝吧!”

    两人复又躺下。

    “……就寝你搂我作甚!”

    “你是我夫人,我怎就搂不得!”

    “都老夫老妻的!你也不害臊!”

    “床榻之上我害臊个甚……”

    ……

    翌日。

    书房之中。

    白起悠然坐在高椅之上,端起茶盏,轻嘬了两口。

    白十八看着他的样子,开口说道:

    “伯父今日,似乎心情尚佳!”

    “呵呵,尚可。十八,昨日你有何事要询问?昨夜谈及却半途而止,倒是忘了。”白起应声,向着白十八问道。

    “小侄昨日就是见伯父自章台宫出来后就有些抑郁,便想向伯父询问一二。如今伯父既已开怀,倒也去了小侄心中担忧。就不知是何事让伯父昨日烦闷?”白十八顺着白起的示意坐在书桌对面,然后娓娓道来。

    白起抚了抚黑须点点头道:

    “你心思倒是颇为细腻,让你挂念了。此事说起来,让你知晓也无妨,但是万万不可传出去!”

    “小侄谨记!”白起拱手说道,然后做洗耳恭听状。

    “此事还得从惠文王说起……”

    话说秦惠文王嬴驷继位之后,杀商鞅,存其法。

    其一生重用贤才,自其之后,奠定了秦国用士“不唯秦人”的标准;而且东进攻魏,灭蜀败楚,伐取义渠,彰显国威。可以说是文治武功均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而嬴驷有一姬妾,名为芈八子,原为楚国之人。

    秦惠文王之后为秦武王继位。

    秦武王为秦惠文王之子,名嬴荡。

    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

    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

    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

    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继位之时,恰逢天下巨变,刑门现身,传道天下诸公。

    一卷炼体决震惊诸国。

    修炼此卷可使人力若鬼神,体内运气,体外生罡。

    传闻此决有炼气、筑基两卷。

    而刑门给出的条件是,谁能灭掉卫国,便将筑基卷赠之。

    一开始诸国开始还不相信,但当诸国高层开始修炼体决之后,才发现此言非虚。

    只有卫国没有得到炼体决而瑟瑟发抖,一时间卫国人心浮动,诸多大夫连夜出国。

    炼气有成,一人可敌数十!

    再听说传闻中一人战一国的刑风便是刑门之祖,诸国便相信了起来。

    若是谁能得到筑基一卷,岂不是横扫天下手到擒来?

    于是,卫国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临近的三晋以及楚国联手攻入朝歌。

    毫无反抗之力的卫国,至此国灭!

    从刑门现身到卫国灭亡,不过三年时间。

    此事闹得沸沸扬扬,没有参与的诸国自然不可能任由此卷落入三晋与楚国之手。

    于是纷纷陈兵边境,摆出一副攻伐之势。

    眼看不死不休的诸国混战即将开启。

    刑门却放出话来,为避免生灵涂炭,在曾经的朝歌举办刑门普法大会。

    诸国只能由王公亲族率千卒入朝歌。

    远在燕齐之地的燕昭王、齐宣王都派遣太子领军前往。

    而炼气大成,孔武有力的秦武王便艺高人胆大的自己带着一千兵卒跑到了朝歌。

    刑门普法大会虽然在一片废墟之上,但其规格之重却不用多说。

    刑门倒是谁也不得罪,将炼体决筑基卷赠予所有前来之人。

    然后就低调退场。

    然而诸国见面,分外眼红。

    三言两语之下,诸国自己就闹了起来。

    反正不知道是谁将一个臭鞋扔到了秦武王的脸上。

    然后小型的诸国混战就开始了。

    然而这场战斗来得快,去得也快。

    都身怀重宝,谁也不想将性命葬送于此,虎头蛇尾的一场战斗就此结束。

    诸国王公贵族搬兵回国。

    秦武王气的七窍生烟,却也没奈何。

    他总不能真靠着一千士卒就想拦住诸国之兵。

    于是也只能气闷地撤兵。

    至于有多少王公能成功带回,又有多少被拦截袭杀,然后又跟刑门重新达成了什么样的交易换取,那就无人知道了。

    总之一个个不管是占了便宜还是吃了亏,都憋着一口气。

    诸国之间的战争打了几百年,仇怨早就积累如山,也不差这一回了。

    至于秦武王,越想越气,途径周畿王都之时,便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相传,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九鼎象征天下社稷,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