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大运河即景论功过 淮阴县谒墓吊战神
初春二月,风和日丽,温柔平静大运河与野蛮残暴的八旗铁蹄相反,敞开平静,温和的胸怀迎接两位来自南国的少年客人。宽广的河面上,片片帆影,像绣在蔚蓝色锦缎上的白莲花随波漂动。觅食的水鸟不断从小船上空飞过,发出噌噌响声,一递一声呼唤……
雪芹感慨地自言自语﹕大运河真了不起﹗深沉、平静,却蕴臧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千百年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成为流通南此,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大动脉。然而主持开凿这一旷古水利土程的隋炀帝,却和修筑万里长城的秦始皇一样,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任凭人们千口唾骂,万目睚眦,永远得不到青史的原谅和时间的解脱。从长远功利看问题,万里长城长期以来保护中原地区不受北方游牧民变铁蹄的侵扰蹂躏;大运河则促进了南北经济发展。然而,创造这两大奇迹的决策人物,却成了被国人唾弃的千古罪人。从历史的角度评论是非,他们是功大于过的。
“胭脂姐,隋炀帝和唐太宗相比,你觉得谁对中国社会发展贡献更大?”
唐太宗的最大贡献是平息隋乱,建立大唐政权,实行贞观之治,开创大唐帝国盛世。而隋炀帝却没有这样的政绩。后人只知道他轼父夺位,为了游幸江都,劳民伤财开凿了大运河。于是,唐太宗便成了千古明君,而隋炀帝却成了遗臭万年的昏君、暴君、千古罪人。其实,唐朝的贞观盛世只辉煌一时,随着安史之乱,唐朝的衰败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大运河却永远在神州大地上奔流不息,造福千秋万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确实难与隋炀帝的大运河水利工程相比。唐朝诗人皮日休在诗中对大运河作出高度评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是给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功绩的公正评价。”
“大运河是从哪一年开凿的﹖”
“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与齐国争霸,就在扬州筑起邗城﹐挖通了一条从长江到淮河的‘邗渠’。隋炀帝开凿运河是邗渠的继续。他继位后改元大业,顾名思义,就是要干一番大事业。当年便征发河南民夫百万开凿通济渠﹐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经汲水引黄河水入淮河。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省男女百万开永济渠,直通涿郡,与永定河相通。前后用了六年时间,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全程通航。全长五千四百余里。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千百年来对南北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炀帝对中国历史有三大贡献,大运河是其中之一。第二是开创了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同样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举选拔人才,彻底结束了士族阶层垄断国家政权的时代,使更多的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国家管理机构。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第三就是率兵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以来四百七十多年分裂的混战局面。接着便亲自带兵开拓疆域,灭土浑谷,把疆域拓展到印度。
隋炀帝的继位与唐大宗继位极为相似,都是次子有赫赫战功。而杨广正是由于灭陈因战功夺嫡。李世民则是杀兄戳弟夺得储君之位。杨广更狠,轼父夺权。他高于唐太宗的是诗词创作有很高造诣。后人评价他的诗放在唐诗中也是一流的。如《秋思诗》: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这是一首写的是山野秋景的诗,营造了一种寥落孤寂的意境。
北宋婉约派诗人秦观套用他的诗句‘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写了首《满庭芳》,苏东坡读了,给秦观起绰号‘山抹微云诗人’。
然而,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与唐太宗宗比是望尘莫及的,把他父亲隋文帝开创的大好江山短短三十八年就断送了,这大概就是他获得暴君恶名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绩是伟大的,千百年来给国家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隋炀帝急功近利,求成心切。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不考虑庶民百姓的承受能力。正如唐太宗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你把船装待太满。重量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当时,隋炀帝如果明智,把他富民强国的宏伟计划分期分批实施,—年工程分三年干,让劳动人民有充足的精力搞好生产,丰衣足食,然后负担适量的徭役,就不会出现这种恶果了。”
胭脂说:“好啦,既然肯定了隋场帝的功绩,快作一首《大运河赋》给隋炀帝个盖棺论定吧!”
“好﹗姐姐听了﹕
条条江河,自西向东,割裂大地,阻断交通。唯独运河﹐纵贯南北,将五河四海沟通。千帆竞发兮﹐遮天蔽日﹐百舸争流兮,破浪乘风。江南鱼米兮,北民尽食。塞北牛羊兮﹐南国品尝。河网相连兮四通八达。四海联运兮﹐九州通融。战时运兵兮。捷报频传。平时物流兮﹐经济繁荣。满我池塘兮﹐绵鳞踊跃。灌我农田兮﹐五谷丰登。纤号高吭兮﹐河谷震荡。鱼歌互答兮﹐布爱传情。歌大河之绵长兮﹐纵贯九州。赞大河之宽阔兮﹐多舟并行。赏大河之平静兮﹐倒映云天,观大河之奔流兮,波涛汹涌。其动若何?风飘绣带。其静若何?银汉横空。其美若何﹖倒映云天。其神若何?雨后彩虹。何年开凿?隋之大业。何人开凿﹖劳苦大众。壮举哀哉,与长城相媲美。伟业哀哉,共大禹而评功﹗”
船到大运河与淮河交汇处江阴,雪芹突发奇想﹐对胭脂道:“中国古代三大战神之一帮助刘邦灭楚兴汉的大军事家韩信陵墓就在其故乡淮阴,我们既然来到近前,不去凭吊—下,以后怕再也没有机会啦。”
“好吧。”胭脂点头赞同。
来到淮阴县韩信故里。陵墓只一土堆一石碑而已。当地人传说,—个土堆还是韩信的同乡谋士蒯通请求刘帮允许后,携带韩信头颅回乡草草掩埋的。祠堂建在墓前小院里,殿内有韩信坐像,两边记述着他的战绩,殿门匾额上写“大汉韩侯”四字,两边对联是︰
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
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雪芹愤然道:“韩信之死是汉代—大冤案,是吕后篡权野心的牺牲品。韩信被吕后屈杀后,刘邦明知韩信含冤,还是下令夷他三族,其阴险奸诈政治流氓面目暴露无遗。”
胭脂道:“韩信吃亏在于做人高调,说话做事太露锋芒,引起刘邦猜忌。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明朝御史于谦有题山西韩信墓七律—首,对韩信—生功过评价可谓中肯︰
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知避锋芒。
成功合当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
汉帝规模应宏达﹐蒯通筹策岂忠良﹖
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
曹霑道:“我们不妨也为这位屈死战神题首诗留个纪念。”于是取出笔墨,在那粉墙上写了首七绝︰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饭之恩死也知。
题毕,把笔给胭脂︰“姐也留首作纪念。”
胭脂也往那粉墙写道︰
木秀于林风必摧,功高震主伏危机。
十年百战无不胜,当断不断后悔迟。
二人从祠堂后门来到陵墓前,雪芹因见墓门上有额无联,便题—长联曰︰
战必胜﹐攻必取﹐何必寄人篱下?
既叛楚﹐何佐汉?后人另写春秋。
正是:
将军本俱开国才,应知刘邦是无赖。
萧何忠君却叛友,项羽失国英名在。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