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父之新仇旧恨
繁体版

第八回 江郎才尽腐儒撤馆 胸有成竹毛遂自荐

    来人正是五年前试探霑哥儿是不是傻笑的金陵名士周天罡。曹頫大喜,立刻整衣出迎。

    周天罡,字魁正。金陵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左都御史,因为当年受宰相马齐撺掇,曾上疏举荐八王胤禩为储君候选人,深怕四王爷胤稹—旦继位遭受报复,于是辞官远离朝堂是非之地,回到家乡金陵颐养天年。父亲周亮工曾是霑哥的祖父曹寅的老师,和曹家可以说是“教育世交”了。周天罡听说幼童曹霑难跑了老秀才,深爱其才,于是来找曹頫,自荐教曹霑读书。并声言甘尽义务,束脩分文不收。

    曹頫大喜道:“先生学富五车,堪为国家栋梁。教小儿读书,不啻是参天大树做拐杖,大屈其才了。”

    周天罡反激道:“大人这样高看周某,看来是不敢用喽。”

    曹頫忙道:“用用用﹗天赐良师,岂有不用之理。”于是让侄儿曹霑、外甥女小梅与儿子曹霈—块给老师叩头,行拜师大礼。

    曹霑一手牵着小梅,一手牵着弟弟曹霈来到周天罡面前,甜甜地喊了声:“老师好!”跪下叩头不止。

    “好啦,好啦,孩子们,快起来!”周天罡忙把三个孩子拉起来。笑问霑哥儿︰“你是怎么把老先生问跑的?”

    曹霑把三次向老师请教的内容说了一遍,最后说,“这些话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说,几乎成了人人奉行的信条。可我却认为是错误的,自己一时拿不准,就问先生,先生不解答也就罢了,反而对学生大加训斥。老师的责任不就是教学生读书,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吗?不然,怎么称得上老师呢?老师教书的方式方法学生无法接受,学生提出的问题考师又不能解答,这说明,先生与学生没有共同的语言。所以我决定气走他,他不走,我就退学。”

    “这话说得好!”周天罡拍手赞同,“上述三事,你的观点是对的。有道是读书明理,指的是科学读书。换句话说,就是对读过的文章内容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肯定正确的,更正错误的,补充缺欠的,删除多余的。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才能达到开卷有益,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真理面前人平等,不管他地位多高,权势多大,资格多老,凡是错误的东西就要驳斥,要批判。”

    曹頫听了周天罡这番话,心胸豁然开朗,愧疚地说:“霑儿不光造了老先生的反,也造了我的反,刚才我还憋着一肚子气,听了先生这番开导,不但怒气全消。而且从内心深感到羞愧,自己人到中年,学问见识反不如小孩子……往后,先生讲课,我每堂必听。”

    第二天周天罡来到书馆,曹頫亲自带领孩子们在书馆门外列队迎接。行礼毕,进书房坐下。

    周先生登上讲台,朗声道:“今天这堂课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师说》,为什开学就让你们学习这篇文章呢?第—,因为曹霑“三难”老师导致老先生撤馆的事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争论。有的说,曹霑作为学生不该犯上难为先生。有的说先生不称职必须辞退另聘。还有人说曹霑一个胎毛没蜕,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也敢挑剔圣人,真是哈巴狗咬月亮——不知天高地厚……众说纷纭,莫表—是,孰是孰非,通过学习韩文公这篇文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下面,听我背诵这篇课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感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师,不学而无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真可怪也欤!

    圣人先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冉。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是故弟子不必贤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下面讲解课文︰文章开篇就说,人非生而知之,要学到知识,就必须从师学习。

    老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就不配为人师,又说︰其闻道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无论是年令比我大的还是比我小的,身份高贵的还是卑贱的,只要他懂得道理比我多,我就要拜他为师,向他学习。因为我学习的是知识,追求的是真理,与他们年令大小,身份贵残毫无关系。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头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这—段的意思是说,从师学习风尚得不到流传己经很久了,要想使人没有疑惑是很难的。古代圣人的才智超出一般常人很多,都拜师求学,普通人知识浅薄,却为拜师求学感到羞耻而拒绝,所以出现了圣者愈加圣明,愚者愈加愚蠢的现象。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了愚人,原因就在于不虚心拜师求学所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老师!这两段课文我是这样理解的”,不等周天罡讲解完,曹頫便说:“因为喜欢自己的孩子,不但要给孩子找个好老师,而他自己却耻于向老师请教,这是不对的,因为只有把孩子的老师同时看做是自已的老师,甚至陪同孩子—块听老师讲课﹐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在家里更好地铺导孩子,不致于因为自己知识浅薄贫乏被孩子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使自己陷入尴尬地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真才红乃反不能及,其可径也欤!”周天罡读完这段文字,问曹霑是怎么理解的?

    曹霑道︰“巫师、医师、百工之人之间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而士大夫则看不起他们,认为向职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感到羞耻,向官职比自己高的人学习是拍马屁,为人不齿。孔子就看不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的学生樊须向他请教怎么种庄稼?他说,不知道,我不如老农;问他怎么种菜?他说不知道,我不如老圃,笑话樊须是小人,没出息。认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道,才有岀息。这种观点是锗误的。比如我叔叔,既然管理织造,就必须向织工学习纺织技术,向染匠学印染枝术,只有掌握了织造这行业的专门学问,精通织造业务,才能管理好织造。”

    尽管侄儿是在重复奶奶的话,身为长辈兼朝廷命官的叔叔还是感觉难堪,若不是当着周先生的面,他对侄儿这种“犯上”行为,定会轻则斥责,重则“赏以”巴掌,然而侄儿说得毕竟在理,没理由翻脸,何况当着周先生的面,总要有些涵养,于是红着脸道︰“霑儿说得对,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向内行人学习很有必要,就像学生必须学好四书五经,娴熟八股制艺,仕途才能—帆风顺,金榜题名。可是你正好相反,爱读志怪传奇,唐人小说,诗词歌赋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将来肯定没啥出息。”

    周先生笑问曹霑︰“对叔叔的批评,你有什么想法?”

    “我为什么不愿意读四书五经,不喜欢做八股文,反科举仕途,因为这是一条造就奴才的道路,我对‘奴才’这个字眼深恶痛绝”

    “胡说!”叔叔勃然大怒﹐“只有考上举人、进士,才能做官出人头地,飞黄腾达,考上功名做官当老爷,怎么是培养造就奴才呢?”

    “考上状元,做了宰相,依旧是皇室贵族的奴才。要做好奴才,就得昧着良心搜刮民脂民膏供养皇族及大大小小贪官污吏享乐腐化,被劳苦大众痛骂—群贪官污吏!没个好东西……”

    “你!……”曹頫气得暴跳如雷,周先生,您说这逆子该如何管教?”

    周先生苦笑了下,息事宁人地说︰“人各有志,不宜强求.不过,听了曹霑的话,我也感觉羞愧,所以辞官不做奴才了……总之,韩文公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材,就必须通过刻苦学习,不但要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而且要勇于开拓进取,超过前人。你们曹氏是有辉煌文化历史的家族。特别是东汉曹操父子开创的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曹操登高必赋,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慷慨激昂。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文学家。特别是三子曹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所作《白马篇》、《洛神赋》,气魄雄浑,词藻华丽,至今被人们喜读乐颂,千古不衰。只可惜,辉煌一时的文学家族从此一代不如一代,甚至从中华文苑销声匿迹了。”

    下课了,曹頫起身刚要挽留先生去客厅赴宴,只见两名王府管家一前—后进了门。

    周天罡见王府人来了,转身要走,

    正是︰

    知识如金要求真﹐滥竽充数难持久。

    惟大英雄方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不知王府太监来有何事?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