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之从1996开始
繁体版

第五十九章 人艺邀请

    从二十号开始,华夏青年报,京城晚报,新京报等一些纸媒都陆续刊登了一则广告。

    新派话剧《驴得水》于十二月二十五号晚七点,在首都剧院隆重上演!

    作为一部完全由中戏学生弄出来的话剧,正常来说的话,根本没有什么太吸引人的。

    但是这次却有不同,这部话剧的编剧兼导演刘周却是个正当红的。

    刘周作为国内最具人气的青年作家,很多书迷一直都非常关注他的信息。

    之前大家也都知道刘周是中戏的学生,现在刘周换了个身份,拿出一部话剧作品,也让大家颇感兴趣。

    因为刘周这货自从出版《少年的你》之后,到现在都快半年了还没出新书。

    其实这个时间也不算久,但是之前刘周写新书时间间隔很短,把书迷的胃口都养刁了。

    没想到他没去写小说,反而搞出了一出话剧,难怪没时间写新书。

    刘周的书迷大多数以年轻人为主,这个群体其实很少看话剧。

    不过因为刘周的原因,有些书迷就算不喜欢还是想要去看看刘周的话剧作品怎么样。

    所以这次话剧的宣传重点就落在刘周的身上,也就是说他刘周现在是单抗票房的男人。

    刘周为了这次宣传也是不遗余力,不仅亲自联系了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华夏青年报,还在新京报这份和自己不对付的报纸上打广告。

    没办法,新京报的销量在京城地区是首屈一指的。

    新京报对于刘周的上门倒是颇为意外,但还是非常热情地接待了刘周,并且广告费还给了他优惠。

    但是第二天,新京报尼玛挂着刘周话剧的广告,同样也不吝版面,刊登着黑刘周的报道。

    现在刘周有点明白为啥后世新京报这么火了。

    他们不是故意针对谁,他们只是针对热度高的。

    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流量!

    人家现在就懂得流量这一套了,同行们却还在坚持什么媒体的操守,它不火谁火?

    十万块钱的广告费是不经花的,但是凭借着刘周的微薄面子还是在几份大报上打了五天广告。

    在大报打广告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刊登广告的第一天,就有不少人来买票。

    虽说大都是年轻人,但也有不少话剧爱好者前来询问甚至买票。

    不到三天,第一场除了预留出来的位置,其他的票都已经销售一空,并且已经开始销售第二场乃至第三场的门票了。

    从首都剧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刘周心里总算松了口气。

    看来自己的钱没有白花。

    时间缓缓来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这天。

    现在的圣诞节也仅是一个简单的西方节日,远没有后世搞得那么隆重。

    刘周下午就带着剧组的人来到了首都剧院。

    虽然昨天上午已经在这里彩排了一次,但刘周还是想让他们再熟悉熟悉场地。

    时间来到六点,秦皓他们去化妆,门口也开始检票入场。

    在话剧开始前,观众已经来了不少,同时还有刘周邀请的一些记者,他们的票可都是刘周送的。

    之后重要的人物总算开始入场。

    最先到来的是刘周的班主任老黄还有常利老师,让刘周有点震惊的是他们俩居然是陪着徐院长一起过来的。

    难怪老黄之前那么郑重地叮嘱自己好好演。

    刘周立马上前问好:

    “徐院长,您也来了。”

    “小刘,难道你不欢迎我过来?”

    “当然不是啊,您老能来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徐晓钟是谁啊?

    他可是华夏戏剧行业的泰斗曹禺先生的学生,同时本身在行业内也是德高望重的存在,更不用说他在担任中戏院长十多年,说桃李满天下也不为过。

    “小刘,我可是很早之前就听过你的名字了,不要有压力,好好演。”

    “放心徐院长,您来了我们肯定更有动力。”

    “哈哈,好,你先去招呼其他人吧,我们先过去坐着。”

    随后不久,京城人艺的濮存昕和宋单单带着胡珺、何兵还有徐凡几个中戏毕业的学子进来了。

    最后,常利老师的两个得意门生,陈保国和郭韬也先后到来。

    陈保国此时虽然还没出演大宅门和汉武大帝这两部奠定其地位的电视剧,但是现在也挺红的。

    郭韬的名气现在可能稍微差点,他现在跟着孟景辉演话剧,但在业内名气也不低。

    刘周自然过去热情地一一和他们问好,可能他们不是看自己面子过来的,但是既然过来了也是来给他站台的。

    刘周虽然现在只是个中戏大三学生,但是他还是目前当红的青年作家,因此这些人对于刘周也同样表现热情。

    看看现场就知道,那些媒体记者虽然对这些重量级观众咔咔拍照,但普通观众喊得最多的还是刘周的名字。

    对于粉丝的热情,刘周当然也不会无视,亲自过去拱手致谢。

    招呼完这些粉丝观众还有来宾,刘周也找了个位置坐下。

    随后不久,灯光一暗,话剧也随之开始。

    演出还不到一半,台下的观众就时不时地发出笑声,演到精彩处,更是轰然大笑。

    很多因刘周而过来看话剧的书迷从没想过话剧居然这么搞笑。

    在他们故有的印象里,话剧都是比较文艺、高雅但也很无聊。

    与其去看话剧还不如去看部电影,还更便宜一点。

    但是没想到话剧也能演得这么搞笑,心想着刘周不愧是有才华,在哪个领域都能能发光。

    相比于这些普通的观众,那些业内的大佬们,笑点可能没这么低,一直认真地看着,倒是何兵还有胡珺几个稍年轻的人不时会笑出声。

    为了这次首都剧院的演出,刘周对台词、服装和道具都进行过打磨。

    比如之前在学校公演的时候,那头驴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道具。

    毕竟舞台的限制,是不可能让你牵一头真正的驴上去的,只能做个简单的具象化道具,大家能看明白就行。

    像舞台上也不能出现真的火,用红色绸缎代替,底下吹风就行了,也同样很形象。

    这次,刘周让道具组做了个会动的驴,当然也还是道具,只不过里面套了个人。

    这‘驴’就是个布偶装,但是动作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党皓演技非常的出色,再加上化妆,意外的让人感觉很萌。

    就是后世那个词儿,蠢萌蠢萌的,融化了好多观众跟记者的心,笑声不断。

    让党皓出演这个角色也是刘周请了他好几回他才答应的。

    之前他和刘叶去拍《那山那人那狗》,不过他是配角,所以就先回来了。

    当时《驴得水》的角色已经定好了,所以他回来后只能帮忙报幕,这次除了报幕,也盛情地邀请他出演吕德水。

    现在看来,这果然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

    随着后续剧情的展开,一个个人物开始现形,现场的观众则是从开始的欢笑变得沉默起来。

    甚至有些比较感性的年轻书迷不禁湿了眼眶,特别是张一曼被逼疯之后自杀的时候。

    看到后半段,他们有些人还小可能还无法完全看出这表达了什么,但就是感觉心里非常的压抑。

    倒是前排的那些记者还有话剧爱好者看出了一些东西,这让他们感到非常惊讶。

    没有想到中戏的在校学生居然能弄出这么出色的话剧。

    尤其是刘周,这部话剧是他编剧导演的,他还是当红作家,众人也不得不感叹他的才华出众。

    随着舞台上的帷幕缓缓落下,话剧也正式结束。

    台下也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就连前排的那些来宾也不吝自己的掌声。

    演员也重新回到台上谢场。

    看完这出话剧,别说胡珺何兵他们,就是陈保国也对刘周有些刮目相看。

    在演员谢场之后,陈保国专门和刘周聊了两句,还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这和刚见面时的热情决然不同,显然是认可了刘周这个人。

    濮存昕和宋单单也走了过来,笑着说道:

    “刘周,你应该也认识我,毕业之后有兴趣来京城人艺吗?”

    “京城人艺这么好的单位谁不想去,那可是中戏人最向往的地方,不过我现在还没毕业,说这个事情还太早了。”

    “也不算早了,你可以好好考虑一下,有时间你也可以来京城人艺逛逛。”

    “没问题,等我毕业一定将京城人艺当成我的第一选择,就怕到时候考不进去。”

    “不会的,就凭这出话剧,我们就可以让你免试进入人艺。”

    这下刘周确实是有点受宠若惊了,没想到濮存昕这么重视自己。

    但是刘周志不在此,京城人艺可不像国话,交点钱将自己的名字挂在那就行,然后该拍电影拍电影,该拍电视剧拍电视剧。

    所以像张子怡,刘叶等都是挂在国话,然后外出去拍戏。

    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能考进国话,国话作为仅次于京城人艺的话剧单位,考试同样很严格。

    而京城人艺可不同,你虽然也可以外出拍戏,但是每年同样有演出任务,如果经常不过来,人家是会将你辞退的。

    之前的京城人艺还更严格,进了京城人艺,七年之内不得外出拍戏。

    “谢谢濮老师您的看重,我会好好考虑的。”

    濮存昕拍了拍刘周的肩膀就和宋单单离开了。

    最后是徐院长他们,他虽然没有说一堆夸赞的话,但临走前的一句“不错”就让刘周非常开心。

    刘周将徐院长和自己老师送到剧院门口,然后回去和剧组的人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