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域:交错的轨迹
繁体版

第十八章 海底之城(四)

    失落族群。

    这是一个对于身为人类的康德无比陌生的词。在遇到白爵和梦蝶之前,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或者说曾经有过那么多稀奇的生命。

    不仅是康德,绝大多数人类都根本不关心这些。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毕竟能不能活过下一个寒冬都是未知数,能有余力关心身边的人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又怎么会有人热衷于了解其他族群呢。更何况在人类的观念中,异族都是敌人,蛮族都是掠夺者,即便是同族之间尚不能敞开心扉,敌对者就更不需要去认识了解了。

    康德与莉莉跟着梦蝶和柔柔下山,山坡比较陡峭,他们沿着山体环道缓缓向下。随着他们的位置越来越低,头顶的海水也越来越远,沉重的压迫感逐渐远离,但那种令人难过的腐坏气息并未消失。

    起初康德还以为那是海水的味道,可越是向下越感觉这股味道是来自下面,而非头上的海水。

    康德不禁询问道:“是我的错觉吗?这种像是什么东西腐烂掉的味道是什么?”

    莉莉的适应能力似乎更强,也有可能只是被新奇的事物占据了全部的注意力。对于康德的问题,她茫然地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没有相似的感觉。

    柔柔也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投来困惑的眼神。

    “真的是我的错觉吗?”康德喃喃自语道。

    “不是,我大概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梦蝶的声音响起:“你感受到的是这片正在步入消亡的世界和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朽的城市。或许这里早就死了,我们看到的就只不过是一具正在腐烂的尸体而已。”

    梦蝶的话语一如既往的高深莫测。世界的尸体吗?可城市明明就在下面,怎么会死去?“世界”这种东西又要如何消亡?康德无法理解她的话。但他的的确确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一行四人绕过整座山丘外圈的三分之一左右,山下的城市终于出现了改变。来时的石柱处正对着的是毫无生命气息的空城。直到现在才终于看到些许城市该有的样子。

    柔柔轻抬素手遥指山脚下的小镇,用柔和软糯的声音介绍道:“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只有那一小片才是真正的城市。其他望不到边的都只是废墟而已。我们说的海底城,指的也仅仅是这边。”

    顺着柔柔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这边的建筑至少看起来仍在使用,隐隐地还能听到些谈话的声音。

    再往前走一段,被山丘挡住的视线终于得到解放。那是一片十分规整的矩形小镇,规模大概有遗忘堡的四到五倍,像是安放在巨大的废墟中唯一的一处乐土,然而,这个小镇对于整个海底城来说,恐怕还不及十分之一。大概可以用城中村之类的称呼来形容,只不过城已死,村却一息尚存。

    “这里曾经住过非常多的人吧,当年的海神族是多么庞大的族群呀,否则也不必要建设出这么大的城市,对不对?”莉莉感慨地说。

    “并不是,海神族全盛时也不足万人。”梦蝶讲述道:“这里并不是由海神族建立的,当初他们到访时,这里就已经是这种规模的废墟了。”

    康德询问说:“那这里是谁建的?这样的城市规模,你告诉我曾经住过百万人我都相信。”

    “谁建的,这个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柔柔轻声说:“听我的母体说,她的母体就是最早一批来到这里的族人,到我这只是在此繁衍的第三代而已。用时间来算,也就只有六七百年左右。”

    康德接着说道:“六七百年?那岂不就是帝国建立的前后,呃,我是说人类帝国。”

    梦蝶回答说:“对,第一批到这来的就是躲避战乱的人。据说当时的开拓者有三位,分别是海老、霜天古龙和一位不知名的人类。”

    莉莉吃惊地重复道:“还有一个人类?”

    柔柔解释说:“是的,即便是最重视记录史实的海神族,不知为何也没有记录与那位人类有关的信息。所有的典籍中全部都是用‘那个人’作为代称,没人知道到底是谁。”

    康德追问道:“我们现在要去见的不就是海老吗?他还在世,怎么会没人知道呢?”

    梦蝶笑着解释说:“这里可就得着重解释一下了,海神族有一套自成一体的非常麻烦的起名传统,就拿柔柔来说,她正式的名字应该叫海柔,而她的母体也叫海柔,母体的母体还是海柔。当母体和子体同时存在时,就用叠字称呼子体。所以刚才的那位笠笠才会说自己的名字是海笠。而我们稍后要去见的海老,是在此繁衍的第二代海老,并不是当初的那位。”

    海神族的名字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什么问题,但用在记录和讲述历史时就变得很麻烦。或许这也是他们热衷于记录事件而不亲自参与进去的原因。

    莉莉一贯地思路清奇,她好奇地问:“这样的话,海老的子体,现在就被称为老老?”

    柔柔点头称是。

    “那要是名字不是一个字的呢?怎么办?”莉莉继续追问。

    柔柔回答说:“不管几个字都是一样的。不过又不是不能改名字,现在的族人已经全都是一个字的名字了。说起来,曾经海神族中还会用名字区分各自的观点派系,有时会为了争论某个问题,专门把名字改成和对立观点的族人相对立的名字。不过那好像都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梦蝶饶有兴致地说:“我听说,他们曾经有人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四个字,然后他的子体就会被用八个字称呼,现在想想都觉得很有意思。”

    莉莉思索着,露出感同身受的笑容。

    “那霜天古龙呢?他还活着吗?”康德及时拉回话题。

    柔柔轻轻摇头,说道:“不在了,我出生之前他就不在了。他是纯血古龙族最后的族裔,古龙族在祖龙存在时都是无限的寿命,可祖龙陨落后,纯血的古龙族无一例外陆续随祖龙而去。我们再往前走不远,就能看到他的骨骸了,就在城镇侧面。因为这里没有阳光,他的遗骸已经只剩下骨架了。”

    “没有阳光?我们头上的光不是阳光吗?”

    这时康德才突然意识到,对啊,我们是在海底,怎么会有阳光呢?真正的问题应该是现在照耀着我们的是什么光才对。

    回答他问题的还是梦蝶,对于这些事,柔柔似乎同样不知道。

    梦蝶说:“显而易见,这里没有太阳,当然也就没有阳光。事实上,这里的光线是完全固定的,没有昼夜之分。仔细看,你们脚下也没有影子,注意到了吗?”

    “真的耶,梦蝶姐姐怎么不早说,我刚刚就觉得这里有种奇怪的感觉,但却没想到是没有影子的缘故。”莉莉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康德也想起来了,之前在山丘之上看到那七十二根石柱时,自己也产生过一种不协调的感觉。现在想来大概就是因为那些石柱下没有阴影的缘故。

    “那这光是什么?”康德追问道。

    “不知道。”这是罕见的连梦蝶都不知道的问题。

    不过对此柔柔却给出另一番解释:“在大海之上的世界,可以叫大陆世界,也就是我们称为‘他处’的地方。如果太阳和月亮都不在的话,他处就是漆黑的,但日月带给世界的并不仅仅是光,更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能量。而在这里,为海底世界提供能量的是深渊。就像日月是大陆世界唯一的光的来源一样,深渊也是海底世界唯一的暗的来源。因此在这里,暗无法触及的地方就通通表现为光亮的,就好像大陆世界上光无法触及的地方就会出现暗影一个道理。”

    “你的意思是说,光与暗并非对立,它们的本质其实相同?”梦蝶用讨论的语气不确定地说。

    柔柔轻轻一笑,回答说:“我只知道这里的能量和他处不同,至少表现形式不同。至于本质是否相同我就不知道了,刚刚说的理论也不是我想到的,是海神族的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观点。说到感知能量,这方面梦蝶姐姐应该比我的感受更直观吧,这方面你才是专家啊。”

    随后,她们突然又进行了一番没有声音的交流。看起来有点像是梦蝶将柔柔还没说完的话打断一样。

    康德不明白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是语言交流效率太低?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原因。

    不过并没有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供他们一路走来的环绕着山丘的路即将到达终点,当巨大的古龙骨骸出现在视野中时,一行人已经来到可以安全的一跃而下的高度。

    从盘踞在地面的巨大骨骸上能够切实感受到磅礴的气魄,但也就仅此而已。除了第一眼看到时,内心生出的对于巨大事物本能的震撼,康德并没有更多特别的感受了。

    无论生前是多么伟大的存在,死亡就是终结。无论他曾经做过什么,必然都将沦为过眼云烟。

    想到此,康德不禁心生落寞。强大又能怎么样?努力修炼又能如何?死亡是生命唯一的终局。用不了多久,自己连骨骸都不会被留下。

    莉莉似乎也有自己的感想,少见的安静了好一阵子没有言语。

    柔柔感受到康德内心的失落,不动声色地来到他身边。轻声询问道:“怎么了?康德。”

    “我没事。只是想到些消极的念头而已。”

    “你的情绪气质突然变得起伏不定,吓我一跳,还以为遇到什么危险了呢。快别多想了,好吗?”柔柔的声音格外柔和,或许真是人如其名,她的声音像清泉一样柔软了康德的心。

    “你能感受到我的情绪?”

    “是啊。温暖、内敛、有些好胜,还有些许迷惘。很特别的情绪气质呢。”

    柔柔和煦的话语带有抚平情绪的力量,康德感到一阵莫名的安心。

    “这也是海神族的特殊能力吗?是不是所有人的情绪都能感受到?”刚刚的消极念头已经抛之脑后,康德好奇地询问。

    “应该算是海神族独有的能力吧。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至少我不行。有那种时刻戒备着不愿敞开心扉的人,也有善于欺骗伪装自己的人,还有情绪气质太弱平庸到难以形容的人。类似这些情况,情绪气质就会很混乱,感受到也没有用。”

    康德并不知道柔柔口中的所谓“情绪气质”具体指的是什么,似乎和自己理解的“情绪”并不是一回事。就像他也无法理解梦蝶说的那些话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她切实转变了康德失落的情绪。

    很多时候,语言的功能并不仅限于理解其中的含义,语言本身就带有无可名状的强大力量。一句温柔的体贴话语对听到的人能够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往往是说话者不曾预想到的。同理,一句无心的严苛责备也有可能招致难以弥补的恶果。所谓的祸从口出,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