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卢往事
繁体版

花钏王之死(上)

    平心而论,花钏王时代的俱卢国并不容易。福身王死后,毗湿摩接管这个傲视天下的王国,他就发现原来他父亲真的不是蒙他。治国是一件比较玄的事,除了看能力外,还得看国运,纵使你是萧何张居正在世,要是遇上个“流年不利”,那也是没辙。而毗湿摩的情况虽然不能说得好严重,但也接近了。

    不知是不是福身王提前透支了俱卢的国运,在他统治期间,风调雨顺,外面全是温顺的小绵羊,不需要花多大的工夫就做到政通人和,四方来朝。然而到了花钏王时代,就只能成为此情只待成追忆。毗湿摩担任丞相接手国政以来,各种小麻烦层出不穷,天灾人祸反复不断,就像是要考验他一样,盎伽国有骚乱,俱卢要出兵镇压支援;北俱卢大饥荒,俱卢又要出粮赈灾;羯陵迦闹水灾,俱卢要派人抗洪。虽然这些事情对于毗湿摩并不是什么难处理的事,但地区跨度之大,事情繁多琐碎,足以让这位大人物分身乏术,再加上有不少人对俱卢国那名义上的国王并不感冒,多多少少是有些不服管教,毗湿摩还得抽时间教育他们什么叫“爸权”,因此相比于福身王时代还有空去散步散心的日子,毗湿摩根本就是007的节奏,这高强度工作怕连朱元璋这种劳模看到都要喊停,也就只有毗湿摩才能做到,大家都看到了他的能力和热情,再加上其人格魅力,大家自然而然就对这位无冕之王心悦诚服,尊称其为“毗相”,作为霸主,毗湿摩治下的俱卢算是完全了霸主应尽的责任,甚至更出色地完成。

    维系霸权是花钏王时期毗湿摩的治国方针,关于这点,正如我前文所叙,毗湿摩是出色地完成(但也是真的累),然而在在教育方面,他是一个彻头彻尾失败者。

    无数的历史事例证明,尽管你爸给你留下金山银山,你要是不争气,最后还是要洗大饼。花钏王接手的俱卢国,不是金山银山,是金矿银矿,放眼赡部洲,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再加上有大哥坐镇,基本就是躺平在家都能赢的那种,也许毗湿摩考虑到自己不死的缘故,可以永远照顾他们,既然孩子不用努力都能已经是人生赢家了,哪有何必让他们去努力辛苦呢?按理来说,毗湿摩精通正法,只要一想到吠陀经那句经典名言“纵使祖辈留下金山般的财富,若不思进取,终有吃空的一天。“多少都会去抓抓孩子的教育,但问题是他实在太忙了,他一年到头有一半的时间是在王宫内处理大小政务,另外一半时间则在国内各地或国外解决各种问题,自己的私人时间无限趋于零,即使是去见自己的弟弟和母亲,绝大多数也是为工作而来,像这样满脑子都是工作的狂人,实在是难以抽出时间陪伴家人,因此他的两个弟弟花钏和奇武自然也对他难谈上什么深厚的兄弟情谊。

    这也造就两个孩子与毗湿摩之间的芥蒂。跟大多过于忙碌的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一样,父母对孩子的好,孩子并不理解,反倒感觉自身被忽视从而产生叛逆心理,随着贞信孩子们的成长,他们愈发对自己这位兄长感到不满,功高盖主,独断专横(没把他当一回事),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别人说起俱卢国都只认识“人中之虎”毗湿摩,哪里有人知道原来还有个国王叫花钏!这就好比诸葛亮之于汉后主,大家都看重丞相,却把主人当成吉祥物。

    这情况任谁都不好受,明明自己才是老大,却被人无视!而且更难受的是自己还老是感到担忧恐惧。汉朝霍光不满刘邑,仅二十七天就废掉他的帝位贬为邑昌王,一个大臣能够做到废帝,是因为他权力足够大。论权力,毗湿摩比霍光大得多,而更可怕的是霍光即使权势滔天尚有政敌牵制,毗湿摩的政敌都已经全部被他本人所“感化“,换言之一个反对他的人都没有(不是心中有怒不敢言那种),真是政治上找个朋友都没有,可怜啊!

    其实花钏的担忧算是杞人忧天,虽然毗湿摩的威望好高,但人家是一点“反心”都没有,这点他本人冷静思考后也很清楚。当年花钏继位后,毗湿摩大力提拔那些当初没向他靠拢的大臣,他认为这些不站自己队的大臣尚记得福身王的遗命,是俱卢国的忠臣,未来也绝对能辅助好少主。他本人不培养自己亲信,不私营结党,一心只为俱卢,大公无私,用人唯才是举,即使那些开罪他的人他也不计前嫌,只要于国有益一律重用,这种公平公开公正的态度致使大家心悦诚服,让举国上下团结一致,除了那位坐在最高位置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