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1628年
繁体版

第四十二章:尹家庄(10)修改

    勘察过尹家河两旁的土地后,李宁四人回到坞堡官厅内商议开荒事务。

    略一商量,便觉得事情繁多,首先现在疏通水渠道、开荒需要安排的青壮人口、耕牛农具,保证安全建墩需要的石头木料和工匠,还有囤民需要的口粮等。

    青壮人口可以安排庄内征召的辅兵,除开隔两天一操练,在忙完自家的田地再进行劳动的分配,再给流民家庭分配每户定额的田地进行开荒,同时抽期劳动力进行水利工作。

    现在肯定种不了冬小麦,如果今年年尾可以疏通一些水渠道,明年春季就可以弄来种子,抢种一些谷子、豆子、高粱等农作物,到了明年夏秋之际,还可以种小麦。

    千头万绪考量,有了青壮人口开荒,现在还需要安全的环境,建造出一个墩堡,这也是囤田之中最难的地方。

    在李宁三人,对于建墩堡需要成本银粮,毫无头绪时,当了二十三年老边军还有着十多年囤田经验的陈七提出:

    "总旗可以向上级百户,申请建墩堡需要的图纸和工匠的援助,修墩堡需要配置一个警戒的火路墩,一座烽火楼台,还有一座周长一里左右的小型坞堡。

    根据天启三年时在威远卫处修建墩堡的物价,修建一个火路墩约银一百三十两、一个烽火楼台约一百八十两银、完善配置的小型坞堡约银六百两,这些只是建筑材料当时物价的费银。

    建设需要青壮二十至三十人、工匠约八九个,建筑材料充足修建整个墩堡约需要耗费口粮三百多石。

    北地的粮食价格在天启三年每石七钱,现在才是崇祯元年就已经要每石一两一钱,材料价格肯定也是有所上升。

    倒不用一下子投入建造,必要的坞堡主体营房、坞墙和墙门可以先建,而堡内的粮仓、草料场、武库、马场,堡外的翁城、角楼、护城河等,都可以未来慢慢在完善,细节从简再简。"

    听完提议的李宁,像捡到宝一样欣喜若狂的心情,随即任命陈七为准备建墩的小旗甲长,王铁柱三人都知道陈七的本领,没人有反对,都对这个任命都持认同态度。

    李宁随后又向几人阐述了,昨晚陈七提出的口粮吃食问题,明天要训军和开始开荒等重活,适当的让妇孺口粮少于军壮的吃食,军壮吃食不能少于天不能少于三斤杂粮配置,还要间隔不能少于七天吃些肥猪肉等油荤。

    ………………………………

    十一月初五辰时末,北风依然凛冽。

    早食吃完时,陈七和陈2狗就去挑选流民家庭维修水渠的事务。

    而在这一天起,李宁也开始对战兵和辅兵,进行第一次的军练。

    在大明朝,卫所的屯田军一般是不用抽调对外出战的,而明中叶后基本沦为军官的佃农,更是见不到军户的训练。

    不过李宁不会因此罢休,随着期间的一天天过去,心中的危机感也越来也迫切,多一分武力,在未来的乱世就多一分生存下去的希望。

    决定军练时,李宁不单单靠后世丰富的知识,更多依靠的是原身脑海里熟记的《大明会典练兵实纪》兵书进行军练,实用这个时代的就是最好的。

    庄墙外,一百一十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人人都是兴奋好奇,虽然寒风刺骨,不过他们还是嘻嘻哈哈的议论不停。

    这些年轻人原来是军户军余,有些是流民,更甚者是边军逃军,不过现在他们都已经选拔登记为尹家庄的军户,他们肯定没有李宁那样的危机感,现在都在李宁手下吃粮,李宁吩咐他们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

    李宁带着王铁柱和关财,远远就看见,这些年轻人个个,不是站着东歪西倒,就是蹲坐在地上,就连原来那些边军也是一个样,心下感叹,果然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士就是乌合之众。

    看来还是要从,最基本的队列阵型和纪律训练起来,况且后世人都知道,在燧发枪时代都要靠严密的排队枪击,现在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有着严整的战阵和严格的纪律,反之就是乌合之众。

    明朝的《大明会典练兵纪实》记载:"开战阵,对战敌。战之阵千百人队列而行,勇者不得前,懦者不得退。万军中只如一人,如此可虎狼之师。"

    李宁表情严肃,身边两人表情也同样表情严肃,让对面众人在站里时下意识的站直些腰。

    李宁走到人群前,大声说道:

    "今日开始训练你们的战阵技巧,现在天下不太平,鞑子年年寇边,眼下这两年又流匪乱起,我们要操练战阵武艺,如此才可以保护自家妻儿老小。"

    说完话后,李宁先让他们学习战队队列,齐步行进、慢跑步等,开始众人新奇,后面乱成了一团。

    那战队对列,可说是不忍直视,都站得歪歪扭扭,不说慢跑步,就算是齐步行进,不是后排撞前排,就是前后排拉开七八步的距离,这情况都普遍表现在新入伍的青壮,只有原逃军中的那些人,还时不时呼喝自己队列中的青庄控制脚步行好距离,这让李宁心里有些安慰。

    此时的周围,有些尹家庄妇女,闲着没事干在看军练,一边看一边指指点点,讨论谁家的怎么怎么样,谁家的行走得更好等,前后队撞在一起时,还会引发妇女的大笑,在围观下,各人都憋着劲训练着,都不是在求做得最好,只求自己比身边左右的人好,努力不成为围观妇女的取笑对象。

    午时吃饭休息时,大部分青壮都埋怨着,半天下来,比干一天的农活还累,不过并没有人说受不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