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宋志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 高氏

    就在主仆二人心思各异的时候,经过长途跋涉,一艘大型楼船,正自南向北沿河而上。在汇入东南方向的汴河后,逐渐靠近了大宋国都开封府。

    八月二十四,处暑最后一天,预示着炎热的天气即将结束。在接下来的半月里,气温将逐渐降低,变得不再闷热。

    但说是不再闷热,可在这降温只能靠冰块,冰块还得靠朝廷发放的时代,赵朔还是想了些其他的方法。

    一开始时,赵朔自然是想搞点冷饮的。便让人把冰块凿碎,而后指导厨房用牛乳泡茶叶煮开,放凉之后加入碎冰块,这样一杯冰奶茶便制作好了。可是做完之后一尝才发现,好像差的有点多。虽然谈不上难喝,但相比于赵朔记忆中的奶茶还是差距颇远。

    就在赵朔思考着如何改进时,却偶然看见了厨房内的一角放着一捆草药,看着十分眼熟。问了后才知道,竟然是凉粉草,因其有消暑之用,所以在沿海的王府掌柜便顺带托人送了过来。而这也给了赵朔灵感,决定从原先的制作奶茶,变成制作烧仙草。

    是的,凉粉草又名仙草,是后世烧仙草的主要制作原料。由于送来的本就是仙草干,赵朔便让人将之碾成粉搅拌均匀,而后加开水继续熬煮加热,过程中又指导着便加糖便搅拌,待到沸腾便倒入钵中冷却。而在等待冷却期间,又指导着后厨制作芋圆,然后又让人找来花生葡萄干蜜枣等干果。

    最后待烧仙草凝固后,切块放入冰镇的奶茶中,而后加入各种配料,便成了一大碗冰镇烧仙草了。

    由于赵朔去厨房的决定乃是临时起意,所以刘总管并不知情,而周客又没法阻止赵朔进厨房。于是只能找了个机会让下人前去通知正在为某事发愁的刘总管,而听到赵朔跑厨房去的消息,又看着手上刚收到的讯息,于是刘总管决定前去询问下赵朔的意见。

    待到刘总管赶到厨房的时候,已经是烧仙草最后的组装阶段了。看见赵朔向自己摆摆手,刘总管也只能先沉住气。片刻后,赵朔拿着做好的一小碗烧仙草递到了刘总管面前,示意他尝尝。

    见此刘总管只能再次把话咽了回去,拿着调羹擓了一勺放入嘴中。而后眼睛便微微有些睁大,一口接一口的吃完了这一小碗烧仙草。待吃完才反应过来自己有些失态,正想说些什么补救,便只见赵朔笑盈盈的开口。

    “好吃吧,这是我看书上记载的一种甜食,唤做烧仙草,一直有些好奇,不过我也只有些理论经验,没什么动手能力。恰逢今日有空,便过来让厨房做做看。”说完赵朔又转身对着厨房内其他人。

    “再盛三碗到书房里,其余的你们也分了尝尝吧。”

    听得此话,厨房中的下人自是连声道谢,毕竟他们也看到了刘总管方才的反应,亦十分好奇这所谓烧仙草是何味道。

    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王府上下早已明白这位新王爷的性格。待人友善,偶尔会有些看起来出格的举动,努力好学又天资聪颖,没什么架子。对王府上到刘总管下到门房下人,这位王爷总是一副笑眯眯的和善模样,让人心生亲切之感。

    这也就是赵朔在郡王夫妇遇害后,重新招下人的时候没让刘总管招二八少女。否则光是赵朔这外貌性格与身世,说不定都会有侍女自荐枕席了。

    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刘总管还是想找两个贴身侍女服侍赵朔的,毕竟赵朔原先的侍女枚儿已经死于那场郡王遇害案中了。但赵朔却以自己神智刚恢复,需要重新熟悉身体状况为由,拒绝了刘总管。而待到赵朔熟悉后,刘总管也曾多次提起,但都被赵朔拒绝了。久而久之,刘总管也便不再提起了。

    见到赵朔自有分寸,刘总管也不再多说。但刘总管又反应过来,好像自己自从进了厨房,便一句话都没说,为何会产生一种不用多说王爷也会明白的感觉呢?刘总管深深的看了眼赵朔,才恍然惊觉。赵朔对这座王府的所有人,好像都很了解,往往对方还未说话,他便已经能做出相应反应了。

    刘总管自然不知道,原本观察力就极强的赵朔随着修习的进步,看人愈发细微了。不但能从表情上看出对方的意图,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到他人的情绪。赵朔并不知道这是不是修习的自然现象,但自从这相能力出现后,赵朔便自然而然的运用了起来。

    就好像现在赵朔一看刘总管的神情,便知道他对自己进厨房这件事并不是特别关注,应该是有其他事情找自己,于是便让厨房送了三碗烧仙草到书房里,赵朔、刘总管和周客一人一碗。

    “刘总管应该是有事找我吧,那就到书房里说吧。”

    ‘那马户不知道他~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道她~是一只鸡~’刘总管与周客看着这位王爷又哼着不知从何处听来的古怪小调,往书房而去,也只能紧随其后。

    一进书房内,刘总管并没有直接说正事,还是提了下厨房的事。

    “王爷,厨房是下人们待的地方,虽知王爷自有分寸,但还是别去为好。若是想做些什么,便将食谱给到下人,吩咐厨房去做便是。”

    “没事没事,我懂得,君子远庖厨嘛,我以后去少些就是。”

    刘总管欲言又止,想提醒赵朔君子远庖厨不是这么用的,便没有注意到赵朔说的是少去而非不去。

    少顷,下人将烧仙草端来后退下,刘总管便开始说起了正事。

    “王爷,今日收到外边最新的消息。郡夫人娘家高氏,已取得圣上同意,不日便将派人进京。”刘总管看着一勺一勺吃着烧仙草的赵朔,继续说道:“自国舅高士林被遣回蒙城后,高家已是近三年未曾有人返回京中了,此次圣上松口同意高家返京,说不定是冲着王爷来的。”

    ‘蒙城高氏,开国大将高琼一脉,名将高继勋之后,宣仁圣烈皇后的娘家高氏?自己的娘亲居然是来自高氏?’赵朔有些惊讶,他一直以为自己这一世的生母只是普通贵族人家,谁知道竟然是出自将门之家。

    “此事乃是老奴不对,因王爷神智方清,旧病新愈。老奴不想影响王爷身体,便打算等过段时日再说的。但见高家一直没有反应,而圣上也未再提起高家,老奴抱有侥幸之心,以为高氏不会再返京,便没与王爷提起。”刘总管面上带着愧疚之色。

    说到这给赵朔整糊涂了,高氏进京跟自己又有什么干系,怎么刘总管一副紧张愧疚的样子,两口把烧仙草灌入肚中,开口询问。

    “这娘亲的娘家进京,不应该是好事吗?若是想要前来祭拜,那便准备好迎接便是,为何刘总管如此紧张?”

    ...

    “王爷有所不知,先帝在时,对高家尚可,也未作其他限制。因此高家虽朝上只国舅高士林一人,但藉着宣仁皇后的地位,在地方却也有着多人为官。再加上高氏的将门地位,因此高家也是与多方势力皆有姻亲关系。如北方将门曹家、西北将门种家,其中...也包括老王爷在内。

    但到得新帝即位,太后摄政。为避嫌,太后便让大部分高家子弟皆辞官致仕,仅留国舅高士林与其子高公纪二人为官。后公纪持宣仁太后丧事未果而先逝,国舅告老还乡,便又让公纪之弟公绘接了公纪防御使之职,只不过是从永州调到了亳州。

    到得当今陛下亲政,念及国舅幼时待其之情,又将国舅追封为普安郡王。但对高家子弟却并不起复。

    据此老奴本以为高家短期内应不会再返京了,便没有对王爷提起。但近日收到消息,却是陛下已同意高家遣人入京了。”

    看着赵朔仍是一副不解的神情,刘总管抿了一口冰镇牛乳,润了润喉继续解释道。

    “高家子弟哪怕是离京,亦需有人为高氏利益说话。所以急需扶持一位权贵,作为高氏在京中的代言人。而曾与高家有姻亲之人,便成了最好的选择。而老王爷,便是众多人选中最好的一位。

    王爷乃嗣王之后,又与先帝私交深厚,且郡夫人又是高公纪之妹。一来二去,王爷便答应了帮高家主持京中人脉势力。只是......

    因此,陛下此次同意高家进京,不知是否有将王爷权柄归于高氏,用以收买人心之意。毕竟,圣上既有意用兵西北,那么也必然会防备其余几方势力。而高家闲置多年,正好可以派往北面与其姻亲曹家一同面对北辽。”

    听到这里赵朔终于反应过来了,原来自己父亲乃是高氏在京中的利益代言人,京中高氏的势力皆是以父亲赵烈为首的。甚至有可能宋哲宗赵煦想对西夏用兵的想法高家也早就知道了,才将岳阳郡王赵烈扶上了后勤调配总责之位。

    当然这个位置类似于皇族在军队的监军,一般有皇室宗亲或皇上信任的大宦官才能担任,因此赵烈才能当上。而赵烈也并非真正管理之人,但若是军队出征,赵烈却将是明面上身份最高之人,且总领监管军需用取。

    而这些事情,刘总管作为王府心腹自然是知道的。但赵聪因年纪尚小,还未及冠,因此老王爷赵烈是打算过几年再教导他的,谁知突然遇刺后,一句话都没留下。而赵聪之后也很快决定前往西北,刘总管也找不到机会向他详细说明。

    “而此时高家以祭拜之名返京,若只是路过京中,祭拜后便调往北方,尚且无事。但若是高家得了陛下同意,得以留下高家子弟在京中任事,那么便有极大可能会联系往日关系,进而波及到王府。

    虽说以岳阳王府之名,在生意产业上不会受太大影响。但在朝中的影响力,必然是极具下降的。”刘总管忧心忡忡。

    刘总管一开始说的时候赵朔还有些懵,但在逐渐理解了刘总管的意思后,赵朔却反而淡定了下来。无他,因为王府的政治影响力对他来说其实可有可无,毕竟他对权力也没有太大兴趣。而且听刘总管的意思,无论能不能保住在朝中的影响力,都不会对王府的产业有太大影响。毕竟岳阳王府的基本盘是在各地的产业,与高氏的京中势力本就没太大干系。甚至老王爷做了高氏的代言人,还是高氏占了便宜。

    但是想是这么想,明面上却不能这么说的。若是有可能保住,自然是要尝试一下的,因此赵朔虽心中无所谓,但还是开口向刘总管询问。

    “那不知有何办法可以保住这些关系吗?”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