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宋志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 寄言

    众人的速度并不快,走走停停,逛逛吃吃,待到得铁匠铺时,已是快两刻钟过去了。

    当众人抵达铁匠铺时,一眼便看到了在门边等候的冯云与王常。而在两人身边,正有一面相普通,衣着华贵却带着市侩之气的中年正陪着冯云说话。再后面一些,三人身后站着位三十来岁,身材壮硕魁梧,头上扎着汗巾,高出几人近一个头的大汉。

    见到赵聪,众人便靠了过来,冯云抬手一引,便为赵聪介绍两人。

    “这位是李家李智恒,乃是程知州妻子的胞弟,亦是负责李家商事之人。”

    “草民李智恒见过殿下。”说罢便要跪地行礼。

    由于赵聪并非长子,亦未成年,朝廷尚未分封爵位。因此知晓赵聪身份之人,皆是称其为殿下。显然,冯云已与李智恒说过该如何称呼了。

    赵聪伸手直接托住了李智恒的胳膊,巨大的力量让李智恒有些心惊,而看赵聪面色,却并非使了力的样子。

    “李员外不必多礼了,某目前只是军中一小兵,不必大张旗鼓。”

    “是...是,多谢殿下提醒,是草民考虑不周了。”李智恒也识趣,见此也顺着赵聪往下说。

    而冯云又开口为赵聪介绍了身后那位大汉。

    “这位乃是李家匠铺的匠户薛二牛,也是作坊里手艺最高之人。”

    “草民薛二牛见过殿下。”这次倒是没有再行礼。

    众人随即进了铺中,由于铺子不大,因此也就赵聪、冯云、李智恒以及薛二牛进了里面,刘溏则站在门口摆弄着外面挂出来的兵器。

    到了里面后,赵聪直入主题,从怀中拿出了一沓图纸和一块婴儿拳头大小的铁块。

    “我想要一柄三十斤重的纯铁单边戟刀,且为了武气更好相融,要将这块异铁碾碎锻于胚中,这是详细图纸。”

    异铁,其诞生方式与异石类似。但异铁与异石不同,其上并没有带着可以影响人心神的异力,反而是对各类超凡之力都有着异常的亲和力。

    异铁往往出产于整座矿脉中心,数量不多且获取不易。赵聪拿出的这块异铁,已是岳阳王府多年来收集仅剩的三块之一,而且是最大的一块。赵聪此次来西北,便有预感的带上了,而剩下两块便留在了王府中。

    薛二牛伸手接过了图纸,仔细查看了起来。对于异石他倒是并不惊讶,因为丰林镇多有矿产,偶尔有异铁出现,时常会被拿来找他打造。

    而图纸是赵聪自己根据军中戟刀为原型,且在询问了赵忠后稍加修改而成,并不是特别规范。薛二牛在与赵聪仔细沟通,并且稍作调整后,确定了最终的方案。

    “殿下,戟身,刀刃,柄尾铁鐏需要分成三部分打造,然后再嵌扣在一起。但由于殿下需要纯铁打造,因此铺中的铁胚需要再行锻打才能使用。若是全力打造的话,大概要十来天的时间。”薛二牛做出的估计,是在全匠铺不干其他事,全力打造这一件的时间。

    “时间无妨,但质量一定要保证。我会留一人在此看着,到时候你造好后直接给他便是。”赵聪打算把王常留在这,然后自己回延安府等候。只要有人看着不偷工减料,照着图纸打造武器便不会差到哪儿去,赵聪对此并不担心。

    办完正事之后,架不住李智恒的热情,便受邀前往赴了晚宴,在丰林镇休息了一晚。

    次日,在拒绝了李智恒的挽留后,赵聪等人在两个时辰后回到了延安府城。

    赵聪回到府后第一件事,便是来到书房,让刘溏帮忙研磨,铺开了宣纸开始写信。

    ......

    “大兄赵朔亲启,胞弟赵聪拜言。弟抵延安日久,忙于长物而疏于寄言。

    今弟栖于军中,诸事皆宜,即铺纸执言,以报君安。弟安于西北,伤势已愈,任事军中斥候领队,亦执锐杀寇数十。

    然,距血亲之仇得报尚远,固而弟仍意留军中,直至大败西夏而取梁氏项上,抑或死于军阵之中,方可交代于父母在天之灵。

    兄于家中,还望守业承袭,亦可问询家中管事,袭岳阳一脉,香火莫使断绝。

    另,弟既欲报仇西夏,便不计手段。弟若领队建军于西北,或将取王府西北之产出而用于军,望兄周知。

    弟心中之言不尽,尚记兄长幼时袒弟之景仍历历在目,但自兄神复以来,兄弟言语甚少。只望早日得报大仇,与大兄再聚于家中。

    书不能尽悉弟意,故仅略表现况,以报平安之用,谨再拜。”

    赵朔自右而左仔仔细细的看了好几遍,终于看懂了书信的意思。

    赵聪这封信大概是说,他到了延安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太忙了便忘了写信报安,现在已经在军中安顿下来了,便马上写信回来。他在那边过的不错,手臂的伤势也已经治好了,目前正在军中斥候队领兵作战,也已经杀了许多西夏军队了。

    但赵聪觉得距离为父母报仇还远着,因此还要留在军中,直到打败了西夏军队并且拿下梁氏的项上人头,或者死在报仇的途中,才能对父母的在天之灵有所交代。

    也让赵朔在王府要守好王府家业,有不懂的事可以问家里的管事掌柜,传承岳阳王府的血脉,不让香火断绝。

    另外便是赵聪说他既然决定要向西夏报仇,便会不择手段。若是之后有机会组建军队领兵作战,便有可能把王府在西北的产业收入用来投入军中。

    后面便是一些叙旧的话语,说还记得以前年幼的时候赵朔袒护他的场景他还一直记得,但赵朔神智恢复后却没说过几句话便跑到了西北。只希望早日大仇得报后再回家与赵朔团聚。

    最后说书信不能完全表达赵聪的心意,只能稍微写一下自己现在的境况,给赵朔报个平安。

    赵朔收到这封信时已是八月下旬,此时中秋已过了一周。因为还在服丧期间的原因,王府并没有大肆庆祝,只是让刘总管给家中上下发了点例银。

    原本想写回信的赵朔在斟酌了一下自己的水平后,还是决定晚点让刘总管帮自己代笔,便把那封书信收好,小心的放在了书架上的信盒中,这个信盒原先是老岳阳郡王在用的,现在自然是归了赵朔。

    今天元祐十年,亦是绍圣元年的八月二十二。距赵朔来到这个世界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这段时日对赵朔来说,生活平淡无奇,由于无法出去抛头露面参加各种活动,外加赵朔对超凡力量极感兴趣,因此赵朔的生活过得相当规律。

    每日起身的晨练,在刚开始一个月后,其实便没了作用。但赵朔仍是保留了每日沿汴河晨跑的习惯,因为这是他每天少有的能出去的时间。而且也有助于他更好的了解这座古代的城市。

    而后便是跟刘总管学习如何管理各地产业,这方面在理论上倒是不难。因为古代的经商其实并不复杂,而且有专人帮着赵朔操持,外加上岳阳王府的身份加持,生意基本都是一帆风顺。所以赵朔主要学习的,其实是了解王府里的掌柜们的性格,也就是如何管人。这些一般会占用赵朔上午的时间。

    下午便是跟着周客学习武学基础了,这个乃是赵朔的弱项。上辈子虽然也有健身,但主要是为了身体健康,而不是在法治社会和人好勇斗狠。不过好在赵朔的身体素质相当不错,外加文气修习的益处逐渐体现出来,思维更显活跃后,赵朔也慢慢的渐入佳境。

    在练了一个半月后,周客对赵朔的进度连连称赞,说赵朔已经不输军中老兵的实力了。而当赵朔问他军中老兵大概有多强时,周客又顾左右而言他。

    直到后来在逼问之下,赵朔才知道,军中的战力一般分好几层:新兵、普通士兵、老兵、一般精锐、习得武气的精锐、异人营普通士兵,异人营精锐、领军将领、统军大将...而自己顶多算是个三流中的好手。

    而当赵朔质问时,周客又说:王爷只是对战经验不如他们罢了,王爷的天赋极为出众,只要经验补上了必能再上一个台阶,对此赵朔将信将疑。

    但为了补上这个经验,赵朔命令周客与自己对练时要用出一定的实力,这样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说话出现漏洞的周客自知理亏,因此只能含泪暴揍赵朔。

    在不断的实战中又过了一段时日,赵朔的武艺至少也能有点架势了。毕竟无论是谁,天天练习几个小时,挨打几个小时,都会形成肌肉记忆的。

    最后便是夜晚的时间,这段时间一般是在吃完晚饭,酉时过后,也就是晚上七点之后。这个时候赵朔会在书房看书修习,由于体内文气已成循环,因此并不需要像刚开始引气那段时间,每日静修。现在更需要看书修习文气,进而增强自身的精神力量。

    这段时间是赵朔最开心的,也许是因为自己是穿越过来的,导致体内先后有了两份精神力;也许是因为赵朔上辈子所学的知识也被算了进去,赵朔明显能感觉到随着文气修习的深入,修习的速度在逐渐加快,自己的灵魂正在逐渐与这幅肉体融合,进而使赵朔对身体的控制力不断提高,让赵朔在习武时进步更快。

    但这个说法只是赵朔自己的猜测,并没有经过证实。

    除此之外,就是偶尔会有在京中负责联络各地的掌柜会过来请示商业上的决定,这个一般是刘总管处理,赵朔在旁边学习。

    这样的日子还算充实,生活环境也相当不错。除了偶尔觉得王府的食物过于清淡、偶尔觉得天气太热没有空调、偶尔觉得没有手机无法上网、偶尔觉得不能出去散心见识大宋繁华、偶尔觉得身边没人能一起聊天只能骚扰周客、偶尔觉得自己天天挨揍很不爽之外...赵朔倒是没什么不满意的。

    就在这样的惹人抱怨...就在这样还算差强人意的条件下,赵朔渐渐的适应了古代的生活。

    ...

    收到了赵聪信后,赵朔又斟酌了两天,终于憋出了一篇用词稀碎,但好歹能表明意思的草稿,准备让刘总管帮忙润色一二再寄过去。不得不说,对于习惯了用白话文的赵朔来说,憋出一封能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书信,已经是极其不易了。

    刘总管带着古怪的表情一边润色,一边又不时的看看坐在一旁喝茶的赵朔。不知道这位王爷写出这样的书信,为何还能一幅如释重负中带着得意的表情。

    而在看懂了赵朔书信想要传达的意思后,刘总管略显龙钟的眼中露出一丝精芒,随即又隐没不见。只是再次瞥向赵朔的眼神中,却带着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