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宋志
繁体版

第九章 复起

    朝廷所设官驿中,早起的队伍已经整理好了行囊,正在院中等待出发。过得不久,驿站中一位六十来岁的老人在驿丞的陪同下走出。

    “吕公,此地距离延安府城只剩不到半天的路程了,希望吕公珍重,一路顺风。这些是小的准备的一些吃食,吕公可以带着路上食用。”驿丞带着讨好的笑容递出一个包裹。老人接过后心中掂量了一下,随后递给了身后管事,也是略带亲切笑容的回应。

    不多时,一行人启程赶路,待离得驿站稍远了,老人拿过那个包裹打开看了一眼。他还以为那个驿丞会塞点其他的东西,没想到居然真的是一包吃食。本想将之扔掉,但转念一想,又拿起了一块放入口中,发现味道还不错,于是又留了下来。

    虽说是不到半日的行程,但那是正常骑马的速度。吕惠卿因身体原因,不宜长时间骑马,但老人长期修习文气,精气神自是充足的。所以虽速度上会慢一些,但今日黄昏时分抵达延安城,却是没多大问题的。

    官道上的行人随着靠近延安州城府逐渐变多,而在城门下,远远的看见吕惠卿这队人马的到来,马上就有人靠近迎了上来,来人一身管事打扮,还未靠近便已高声喊道:“车中可是吕公吕大人?”

    马车的侧帘被拉起,吕惠卿的声音传出:“正是老夫。”招手让护卫放他过来。

    “吕公,在下乃程知州程大人府上的家臣,我家大人已在城门等候许久了,还请让我家大人为吕公接风。”

    “原来是向英家的,那便前面带路吧。”来人低身作揖去到前头领路,吕惠卿放下了侧窗的帘子,稍稍整理衣冠。

    到得城下,便见一身着紫袍公服,年龄四十近五的男人直接走向马车,卫队不敢阻拦。

    “恩师,门生程向英前来接迎。一别多年,不敢相忘恩师教诲。”到得近处,男人却是执弟子礼,恭声说道。

    原来,程向英熙宁年间参加科举时,正是由当时的吕惠卿担任主考官,因此程向英称之为恩师而不是自称下属,是带着亲近意味的,也是代表着对吕惠卿到来的释放自己的善意。

    “那便有劳向英了,上来车里一起前往如何。”吕惠卿接下了这股善意,这声恩师里面有多少真心尚且不提。但当今皇帝自亲政以来大肆启用原先变法的改革派,谁都不知道哪个曾经被贬的官员会一日回到中枢,因此对起复的吕惠卿,程向英并不吝于做好这些表面的功夫。

    “学生不敢推辞。”程向英上了马车,两支队伍合流,依旧是由那位前来通知的管事领路,车队浩浩荡荡的向着城中最大的酒楼罗兰楼驶去,城门的卫兵对此视若无睹。

    而这幅景象也被前来打探的人看在眼中,吕惠卿入城的消息也随之向城中各地散开。传消息的人中,自然也有郡王次子赵聪身边冯云所派来的人。自入城后冯云最关注的自然便是吕惠卿什么时候到来,因此今天派了许多人出去打探消息,到下午有人在城门处见到知州大人座驾,便知道吕惠卿应该是快来了,留了两人在这里守着。随着车队的入城,冯云派来的两人一个往回府里传递信息,另一人则继续跟上,看看能不能打探到车队的落脚点。

    “比之当年,是要更好了,看来向英你治政确实是出了力的。”马车中,吕惠卿透过珠帘望着熙攘的延安城,眼神中带着回忆。

    “学生不敢居功,只是在其位,谋其政,尽力而为做了该做之事。如老师当年那般大败西夏之举,仍是不断鼓舞着学生。”

    元丰年间,先帝驾崩,新帝即位后由于年纪尚轻,其生母地位又不高,故而由太皇太后高氏代为执掌朝政。年纪渐长的高太后对于先帝所谓的新政以及王安石的变法并不属意,比起激进彻底的变法,高太后更希望能恢复安稳的祖宗之法。

    为求安稳,高太后发诏告诫边关不得轻启战衅,而当时已被贬为太原知府的吕惠卿却在得知高太后终止变法之后,心生不忿,于是派出两万军队袭击了西夏,斩首六百余级。这也导致了夏人随之对鄜延路的进犯,但得益于吕惠卿早年对边军的改制,军队反应迅速,当即打退了来犯的夏军,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大胜。

    此时说起这事,显然是挠到了吕惠卿的点上,吕惠卿面上也露出了带着得意的笑容。毕竟宋朝官员以文治武,官员多是以文功晋身,而吕惠卿文功自是显赫,最高时曾官拜副相,但这大败西夏的武功,却是吕惠卿生涯履历中相当得意的一件。而也正是因为这份武功,才得以重回鄜延路经略使之位。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早年那次军队改制,使得吕惠卿在边军颇有影响力。

    在此次朝廷伐夏的大势中,吕惠卿前来鄜延路,也是预备着做出一番事业,进而重回中枢的。

    花花轿子人人抬,二人互相恭维交谈着,便已到达了罗兰楼前。早已收到知州大人要在楼中摆宴迎客的罗兰楼掌柜在门前等候着,看见领路管事的第一时间便带着谄媚的笑意迎了上来。

    “郑管事,宴席包间已经备好了,知州大人的前来真是让小店蓬荜生辉啊。不知待会儿能否有幸向知州大人进酒一杯呢。”

    “我家大人此次设宴是为了给恩师接风,你一个酒店掌柜去凑什么热闹。你只要把酒菜准备好了,其余的事情,还是少想一点吧。”在吕惠卿和程向英面前恭敬的郑管事,此时面对酒楼掌柜,已是换了一副嘴脸,颐气指使着朝掌柜的放完话。然后便转身去迎候吕程二人了,掌柜的见其转身,在背后露出一闪而过的鄙夷神色,随后也笑容满面的跟着迎了上去。

    延安府城在大宋的版图上,已经可以算得上是边关城池了。往西北不过二百里地,便已是西夏的国界了,因此这座建在边关的酒楼说是最大,却是连京城中的二流都算不上。若是要与得繁华的江南相比,就是连三流都不一定可以比得上。

    但边关城市亦有边关城市的好处,那就是往来流通的商贩众多,各地各种类的美食皆有。不少酒楼中也会有来自异域的美人出没,不过知晓吕惠卿一行舟车劳顿至此,便没有安排。而由于有事相谈,程向英更是连斟酒都准备自己来。

    一行人下了车,在掌柜的带路下来到了包间,原本想跟着进去的掌柜看到了守在门口的郑管事,只得赔笑着退了下去。

    进的包间内,本以为这次宴请只有程向英一人的吕惠卿却看见屋内早已坐了两人,见到二人进来,也是面带笑容起身拱手。

    “久闻吕公大名,今日一见,实属荣幸至极。在下丰林李家李智恒,听得向英说吕公今日入城的消息,特带着家中不成器的晚辈前来拜访,还望吕公不嫌在下叨扰。云起,快见过吕公。”

    “小子李云起,见过吕公。”

    看着面前这一老一少的组合,吕惠卿不知是什么意思。于是转头略带疑问的朝程向英看去。

    “恩师,智恒乃学生内人之弟,云起乃是学生的子侄。前几天得知恩师要来的事情,云起便吵着说是要来看抗击西夏的英雄,智恒没得办法,只好求到我这里来了,还望恩师见谅。”

    听得程向英的回复,吕惠卿大概明白了怎么回事,这是准备往军中赛人,看看能不能混混军功的意思。吕惠卿又转回头看着父子二人。李智恒面相普通,身为世家子弟,却带着一股市侩气。而李云起却是看起来相当出众,并非指样貌,而是指李云起的气质。不羁中带着一丝少年意气,配合着他那自信的笑容,反倒显得那略带古铜的皮肤充满活力。看起来不像世家子弟,反倒带着些干练的神态。见状吕惠卿心中也是微赞。

    “好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郎,如果能放到军中历练一番,说不定也是个可塑之才。”这是应下了这件事。

    “这小子要是能进军中历练一番,说不定也能收收他那股子傲气。这小子打小就爱听些英雄故事,以前我也与他讲过吕公抗击西夏的事。要是能在吕公麾下打磨一二,对他未来也是好处颇大的。这小子对吕公您也是颇为崇拜,之前从向英那儿打听到吕公在延安府的办公点,还说是要准备提礼前去拜会的。”这是称赞了吕惠卿过往的功绩,同时隐晦的点出在吕惠卿的落脚点有厚礼备上,而且看架势是早就准备好的,无论吕惠卿是同意还是反对,那份礼都是不会收回来的。

    吕惠卿当然明白其中意思,脸上的笑容也就愈发和善了。众人落座之后,自是宾主尽欢,言笑晏晏。偶尔点了倒酒的李云起考校,少年的回答也是让众人称赞。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智恒带着儿子起身,告罪说家中尚有要事处理,便先提前告退了。这是要留给二人谈正事的空间了。

    “这少年看架势也是不凡,看来也是李家重点培养的后辈。我之前跟折家也有些交情,到时候也可以交给折家打磨一番,也不算浪费了这大好年华。”吕惠卿先是延续着方才的话题,点评了一下李云起,然后抿了一口茶水,等着程向英开口。

    程向英却是没接话,反而斟酌了一下,然后才略带严肃的开口道。

    “恩师,云起的事是小事,只是内人相求,顺路带过来罢了。重点在于经略司,朝廷从泾原路那边往鄜延路经略司这边调拨了个人,给恩师您做副手。”

    听得此话,吕惠卿面色也是稍显严肃起来,不知是什么人让程向英如此紧张。

    “哦?调过来的乃是何人?难道是宫中的某位公公过来监军?”

    “并非是宫中之人。”程向英摇了摇头。

    “调过来的,乃是种彝叔,种建中将军。”

    吕惠卿听得种建中的名字,也是露出了为难之色。倒不是因为种建中是什么无能之辈,相反,种建中才能极其出色,又是文武兼修。且今年才四十多岁的种建中正处于当打之年,麾下种家军亦是西北地战力排前列的军队。

    对于种建中和种家军的战斗力,吕惠卿并无疑议。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吕惠卿清楚以自己的行事,如果种建中调到经略司,那二人之间必起冲突。虽然自己名义上是此地的最高长官,但种建中的身份背景,并不比吕惠卿差。

    “种建中他在泾原路待得好好地,怎么给调到鄜延路这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