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工匠
繁体版

三十二、姑苏夜泛舟

    黄昏掌灯时分晚饭开始,夫人、孩子都没有上桌,酒席间三人推心置腹,早已心照神交,好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晚宴。黄师木与苏诚二人相互交流在家具设计上的心得体会,谈起木料和家具来,如数家珍,气氛轻松愉快。他感到这一天来的收获很大,主要还在于贞慧和紫清两位嫂子在得知了自己家庭情况后,接受了所托,答应帮忙去请刘仙枝,这一下让他心里亮堂起来。只为饭后要去泛舟游西溪赏月,于是三杯洒过后就不再喝了。

    楚大板一下午是一直在木工房里看工匠们做工,后来还参与进去帮忙,虽未直接动手帮忙,却也没闲着。黄师木考虑到连日来赶路有些困乏,年轻人又觉多,让他晚饭后一个人先回客栈休息。众人饭后又喝了一杯茶,晓诚早已安排好画舫,贞慧和紫清又备了些水果和点心,丫环带着孩子先上了船。蒯苏诚和黄师木二人走出厅房,外面的工匠早已收工了,工匠房里摆放着未完工的家具部件,由于是新开的大料,可以闻到紫檀清淡的香味。

    黄师木从京城出来已半月有余,一路南行顺利的到达苏州,完成了此行计划的第一步。通过沿途所见与走访当地工匠,他心里有了底。苏州是硬木家具工艺发源地,对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地木作的发展,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皇城迁到北京后,宫廷家具得到了快速发展,早年营造处的优秀工匠多是从江南而来,历经几代人后逐渐本土化。如今京城五大家掌柜的技艺就不要说了,就是手下工匠也提升到与江南名家木坊大师傅相差无几的程度;可在一些上层人士心中仍以苏作家具为尊。黄师木在与苏诚和晓诚的交谈中基本了解到江南家具市场的大致情况,对苏作家具工艺有了清晰的认识。因还要在这里考察几天,对市场情况做进一步了解;加上一路劳顿,人困马乏,身体也要适当的休息调整。想到此,黄师木心里感觉轻快了许多。

    明月初升,夜空清澈,院子里两颗高大的香樟树上落满了归巢的小鸟,微风佛面,让人觉得十分的惬意。蒯苏诚此刻也来了兴致,高兴说道:“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今天我们是占全了,这良宵明月夜,泛舟夜游,怎能没有酒。”晓诚也应和道:“江南明月夜,泛舟于清溪之上,欣赏这醉人的姑苏夜景,饮酒抒怀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苏州的城市建设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这一带水网密集,房屋依河而建,水运占据了交通的重要地位,因此苏州又有水城之称。城内的主要河道全部通向城门的干河,由此分出许多支流通向各居住街巷。沿河两岸栽种着榉木、香樟和垂柳,狭小的街道旁密布着集市与民居,房屋建筑、集市商街也是顺河展开,成带状分布。不管河道是直是弯,建筑也随形就势,顺其自然。由于河道密布,为了方便交通出行,自隋唐时期就开始修建桥梁,到了白居易和刘禹锡作苏州刺史时,苏州桥梁数竟达到了近四百座。当年白居易面对眼前景致,以诗抒怀,写下“处处楼前飘吹管,家家门外泊舟舫。”诗中不仅描述了苏州水城的风貌特色,还反映出当时苏州生活的富裕悠闲,居民幸福感远胜于它处。

    说话间,家人已将东西备齐,开了后门就是河道,自家备有小船,就系在门前的缆桩上。这里寻常百姓人家也都有只小船,最小的是那种摇橹船,也称“蚱蜢舟”,而大户人就不只是一只船了。蒯苏诚家里共有三只船,一只是购木料和为客户送家具的专用货船,船体较大;一只摇橹小船,主要是家人外出或买菜方便使用,另一只就是画舫。画舫纯是用来游玩娱乐的,相当于今天的豪车,在当时也只有少数有钱人家才能拥有。蒯家这只画舫是楠木材质,从设计到制作都体现了传统工艺特色,舱内陈设及装饰也都是清一色金丝楠木,舒适华丽。此时,明月已升到半天之上,夜空如洗,沿河人家亮起了点点星火,行驶的船只也是满船灯火通明。黄师木被这美丽的夜景陶醉了,触景生情,他想起九百多年前的大唐之初,诗人张若虚江边望月,吟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诗句,那情景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只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家人上了船,晓诚解开缆绳,两位工匠做了船工,划动船桨,船便缓缓的向河心处驶去。丫环将水果点心摆放好,酒杯斟满,夜宴开始。小孩子们上船前已是吃过了晚餐,在丫环的看护下跑到一边玩耍嬉闹。此时船侧不时有小船划过,笑语盈耳;皎洁的月光照在河面上,清风徐徐吹过,好似身临仙境。黄师木想起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来,问道:“现在的姑苏城外寒山寺,还能否听到夜半钟声?”贞慧听了笑道:“这句唐诗,可谓是有景有情、有声有色,可一转眼时光已过去了千年,苏州城比当初扩大了许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曾经的过去,早已物是人非,也只能在人们吟咏诗词时来思念回味。”

    画舫在夜色中穿行,满船清风。贞慧望着一天明月,呤咏一句“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定月舒波”。黄师木幼读诗书,平日里喜爱古诗文,有些功底,知道这是韩愈的诗。晓诚顺口接道:“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饮奈明何?”蒯苏诚喝彩说:“我平日最佩服贞慧,吟诗作文,出口成章。我是读书不多,当学生都不够格,看来诚晓也是位诗人。”晓诚呵呵一笑说道:“我比大嫂差远去了,大嫂可是出于书香世家。”贞惠听了微笑底下了头;紫清也来了兴致,笑道:“说得好,清风明月,良宵美景,喝酒才有诗情,我们大家共饮一杯。”

    画舫从家门前的内河道出发,开始时小船还多,猜酒令的,弹琵琶的,唱小曲的,欢声笑语,有些喧哗。待画舫走得远了些,进入干河道后,船就少了许多。但见江天一色,清澈澄碧,不觉间却来到梅竹清溪处。要说这梅竹清溪乃是当时一处盛景,除了一些文人雅士外,少有人到这里来。一阵清风吹过,远处传来悠美的古琴声,此时,孩子们也不闹了,水面上空寂了许多,让人有恬淡安静之感。琴声自远方传来,黄师木凝神聆听,清音在空中回旋环绕,如天籁之音在心中飘荡。这琴声让人浮躁的心变得安静,情随景迁,无人话语,船工也被琴声所感染,不由自主的朝着琴声方向划去。

    波心处停着一只小船,船上二人。船首一老者头枕摇橹仰望夜空,心舒意畅;船中置一张琴桌,桌上瑶琴一张,一位年轻女子纤纤玉指,正轻扰慢捻,抚弄琴弦。一个个音符从她指尖下跳跃出来,汇成曲调,若船下之水,轻轻流淌;若中天的月光,四处弥漫。黄师木虽不懂琴,但此刻心情却随着韵律的起伏,一唱三叹,灵魂和思想仿佛被引进了另一个世界。这是在哪里呢,是在浩渺的天际深处,云层之上,几只鸿雁翩翩翱翔,舒展羽翅,上下舞动;是在大海之中的小岛,交颈欢鸣,情深款款;是在洁白平静的沙滩上,徘徊低旋……。

    画舫在临近小船几丈远后停了下来,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曲终时,大家才从韵律中回过神来,齐声叫好。其实,除黄师木外,众人早就知道这船上二人是谁,只是不愿打破这旋律的美妙。黄师木还沉浸在琴声余韵中,如醉如痴;反应最快的还是穆紫清,她先招呼道:“刘老伯,仙枝妹妹……”

    这位老者就是刘子清;乃诚意伯刘伯温五代玄孙,大明万历朝第一高士。他也住在苏州城内,和蒯家素来交情深厚。前些日子,刘子清父女二人到紫檀堂订制了一张琴桌,蒯苏诚挑选出一段千年紫檀瘿瘤料来,并亲自动手精制而成。晓诚昨天才将琴桌送去,不巧却在这里相遇。今天正是六月十五,明月当空,刘仙枝心中灵动,想泛舟清溪,对月和琴。刘子清听了女儿的提议,当即赞同说:“琴桌方成,是要有个优雅的环境来展示一下。”于是,父女二人带上琴桌,携琴登船,随风顺水,来到这梅竹清溪。刘子清点燃了一柱香,仙枝对月抚琴,月光下刘子清斜靠着船橹,一边听琴一边赏月;仙枝对月抒怀,弹奏古琴。也是机缘巧合,幸运的在这里不期而遇。贞慧回去后据此场景,构思创作出一幅画作“仙子月夜抚琴图”,画成之后赠与仙枝,这画竟成传世名画,仙枝一直收藏。秦问霞出嫁后,仙枝将此画赠于秦问霞,明亡后,秦问霞随晓诚去了台湾,这张画也一直带在身边,传与后人。

    两船靠在一起,黄师木望去,见刘小姐一头乌发垂肩,面如芙蓉,眉清目秀,皓齿红唇。她一身青衣,不加任何粉饰,清纯如水,飘然若仙。蒯苏诚当即起身向刘子清躬身施礼道:“请刘老伯和小妹过来一坐。”刘仙枝看着父亲,刘子清慨然应允。晓诚搭上船板,这时只见一个身影如旋风般从画舫轻身跳下,稳稳的立在小船上,连船身也不曾摇晃一下,这人正是穆紫清。只这一下让黄师木看得发呆,心想真是耳闻不如眼见,这武功真是十分了得。哪知更神奇的还在后面,只见穆紫清一只手将几十斤重的琴桌连带着古琴一同平稳端起,另一只手拉着仙枝,踩着船板上了画舫。晓诚也过去先将小船缆绳系在画舫上又扶着刘子清上了画舫,船板抽回,众人这才重新就坐。

    刘子清高祖是大明开国功臣文成公刘伯温。当年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制订征伐大计,运筹帷幄,南征北战。谙韬略、通天文、晓地理、精兵法,对易经术数、乾坤八卦、阴阳五行、天地六合无不精通。“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平陈友谅、方国珍,定中原,驱元虏于漠北,终辅佐朱元璋完成大明帝业。功成名就后,刘伯温告老还乡,以自己一生经历,编纂整理出《刘氏算经》一书,临终时将书交给儿子,秘不外传。刘家后人将此书作传家之宝,世代相传,到刘子清这里已是第五代人。刘子清自小就精读《刘氏算经》,精研“象、数、理、占”玄理,知过去未来,测吉凶祝福。

    刘仙枝也不同于那些深闺中的小姐,独坐绣楼足不出户,不识世面。她是江南三大才女之首,姑苏城的一位名人。仙枝母亲因生她得了产后风,当时能治疗妇科病症的大夫很少,母亲的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愈加沉重。在她懂事后,便经常在床前灶后,煎药端汤,侍奉晨昏,可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治好母亲的病。母亲病殁后,她哭诉说:“若是“谈允贤”还在,母亲就不会亡故”。她心中痛极,从此发誓立志要学精妇科医术,为更多女性解除妇病之苦。

    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为本,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固定生活方式。到了明代,由于经济发展,首先是在江南一带,出现了专业的手工从业者,使得这些有技艺的能工巧匠成为最早一批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的人。他们的收入自然要比务农为生的庄户人高,也更受人尊敬,在当时就有“学一技在身,吃穿不愁”的说法。可见传统的以农为本思想在那时就已经开始受到冲击,而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有钱的富户人家,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成年人的思维就是这样,往往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感到非常的遗憾,那怎么办呢,自己没有能力,或者是在有生之年难以实现,就把这种期望和远景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在对子女教育上,观点是一致的相同,那就是从小抓起。大明朝儿童启蒙教材相对于隋、唐及宋、元来说,则更为丰富,常见的训蒙读物有十余种。《颜氏家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童子礼》、《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千家诗》等。这些对那些聪明的儿童来说,在进私塾前就已经耳熟能详,且大多都能背诵,而对于传统算术则多数人不太了解,也很少有专业的老师来教授。可见传统文化还在于应试文章和科举功名上,正如神童诗所云: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男权社会里虽说女儿不能走科举之路,可自古及今,闺中才女层出不穷。尽管在传统家庭中女性以相夫教子为重,可女人总要成为母亲,而对于一个有文化的母亲来说,子女则是教育的最直接受益者。

    正是: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