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工匠
繁体版

五、京城五大家

    朱常洛一生倍受压抑,都已经是太子了却还一直处在他老爹万历帝和郑贵妃的监视之下,每日战战兢兢。凡事只能逆来顺受以求平安,唯恐不小心出差错被父皇抓住把柄废掉他的太子。这也使得他儿子朱由校自打幼时就受人冷落,性格孤独,无人关照。直到万历皇帝朱翊钧临死前才颁布诏书,册立其为皇太孙,弄得这么大的事像是立遗嘱一样。也许有人会问:朱由校的母亲呢,母亲应该照看他啊。要提起朱由校的母亲,那可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且还有点复杂。朱由校的母亲王氏,只是个才人,王才人虽然位置高于李选侍之上,但是李选侍受宠,也就是说朱常洛喜欢她,这才使得她有侍无恐。这个李选侍又称西李,妩媚俊俏,妖艳无比,是我们这部书有名的皇城三媚娘之一。哪三位:倾国倾城的郑贵妃;妖娆美艳的李选侍;身材曼妙的客巴巴。

    明史载,天启帝生母王氏是被光宗的宠妃李选侍凌辱、殴打致死。这王氏也是个气性大的人,但又斗不过李选侍,受了好多年气,直到临死前留下遗言:“我与西李有仇,负恨难伸。”真没办法,斗不过人家,心里又放不下,憋了一肚子气,郁闷而死。她的皇后名号还是在她死后儿子继位,由儿子来追封的,是为“孝和皇后”。

    朱由校天资聪颖,可却没用到正地方去,这时的他却对木匠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说来帮他修桌腿的这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木匠;他叫黄师木,是京城五大家之一“奇工木作”的掌柜。黄师木不仅技艺高超,且还是位少年励志的代表人物,他经过刻苦努力终成一代工匠大师,颇具传奇色彩。他看到王府的小主人对木匠活很好奇,也觉得有意思,就一边干活一边和他聊天,并不时回答着小孩的问话。桌腿修好后,黄师木又将房间内其它家具器物也顺便检查了一下,对个别不稳定的桌椅凳子又处理了一下。在他要走时却没料想到这位王府小主人竟要跟着他一起走,要去他工作的木匠房里去看看。黄师木虽说无奈,可看他一脸真诚的样子却也无法拒绝。也许冥冥中有如天意,这一去竟结下了师徒缘,为天启朝家具行业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平添一段佳话,可对大明朱家王朝的江山社稷发展来说,则不知是喜还是忧。

    朱由校随黄师木来到营造处的木工间。我们前面介绍过,营造处的工匠都让赵师能带到洛阳修建福王府去了,不仅如此,还从大明两京一十三省抽调了不少能工巧匠。正常情况下黄师木也是要去的,可此时由于他父亲病逝,正守孝在家,从而躲过了征役。守孝期满后,他被征到营造处做临时工匠,用现在的话就是顶班。朱由校来到这里是看啥都喜欢,他摸摸刨子,试试凿子,又拿起了斧子。黄师木一看害怕了,怕伤到他自己吃罪不起,忙将工具收起来,另给他拿来一套鲁班锁玩,让他解答。

    鲁班锁也叫八卦锁、孔明锁,民间也称别闷棍、莫奈何等。它是利用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结合面而发明的智力玩具,源于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相传为战国初期木工祖师爷鲁班所发明,用六根木条制作出的可拼可拆的玩具。三国时期孔明又进行了改进,外观看是严丝合缝的十字立方体,而由于形状和内部的构造各不相同,易拆难装。拼装时需要仔细观察,思考分析其内部构造,是一款开发小孩思维的益智玩具。

    黄师木用自己多年的木工技术,根据榫卯结构原理,在其父亲开发创新的诸多款式基础上,按难度的不同进行归类整理和改进,形成了款式丰富,造型不一的益智锁类玩具,有大小孔明锁、连环锁、四季锁、六方锁、十二方锁、十八插钩锁、二十四锁、三三结、三八结、方角鲁班球等,一共有十八款复杂多变的鲁班锁。这要是一般十几岁的孩子,这十八套鲁班锁上手,怎么也得玩上个半年或一年的时间。鲁班锁是拆了容易装上难,个别难度大的,要是没有人指导,单靠自己硬憋,三五天时间甚至是十天半月也装不上,就是成手的木工师傅如果没有专人指导,也有不会折装的。

    黄师木只是为应付一下这王府小主人,可这时他也真是有些喜欢上这小皇孙了。他天真直率,性情温和,话语不多,和你说话的时候眼睛直视你,像是在用心在和你交流。黄师木想,这十八件鲁班锁,应该够他玩一阵子的,等他玩累了过了这兴致头也就好了。可没想到,黄师木还真是低估了他。这朱由校的聪明用现在的话来讲,绝对是高智商,只可惜这么多年无人引导,要是有名师大儒循序渐进的对其教导,其学识肯定不输于国子监祭酒,文渊阁大学士。这真是个天才的苗子,兴趣用到哪里,就会是那一行的精英;这不,还不到两个时辰,所有的锁都被他玩了个遍。黄师木惊呆了,叹道:神奇,真是太神奇了。

    这里要介绍一下我们这部书的主人公。黄师木祖籍山西平阳府人,祖传木工技艺,其祖先在永乐四年,从山西迁移到北京一带。也许有人问,都说故土难移,在山西生活得好好的,谁愿意千里大搬家。原来,元末战乱,生灵涂炭,朱元璋历经二十余年征战终于平定了天下,但此时的中原大地已是遍地疮痍,到处是战乱留下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昔日人口繁盛之处此时竟成了人口稀疏之地。为了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大明王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听取大臣建议,采取了移民政策。当时是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山西向安徽、山东、河北一带进行迁移。明朝大移民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王朝,前后共计五十年时间,移民范围涵盖中原、华东数省,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在世界史上也非常罕见。

    成祖朱棣取得天下后,决定迁都北京,因大兴土木工程,从全国各地广征能工巧匠进京。黄家祖先就这样来到了京城,靠祖传的木工手艺一直在营造处为皇家做事;到了黄奇工这一代,已是万历朝后期。此时的大明王朝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朝廷的宫殿、官府衙门等大型建筑都已经完备,文治武功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在万历一朝的后十年,大明王朝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时的黄奇功正值中年,他总想着要做一番事业,而营造处已没有什么大的工程,平日里就是修修补补,再就是为哪个妃子添置张床,或者做个衣柜,闲时比忙时多。黄奇功感到再这样混下去,一生难有作为。他开始只是萌发这样一个念头,到后来愈发变得强烈。当时营造处已经分工很细,师傅带徒弟一直是木工行里的传统作法,木工班的六个大师傅工匠中有赵家弟兄赵师能、赵本能两位,再就是黄奇功、张天富、俞新平、姜海山。就是这六位工匠,成为后来大明天启一朝木作的五祖一师,缔造了京城家具五大名家木坊的传奇。

    在这六人中,黄奇工是最早离开营造处的。黄奇工的家位于皇城东,在“明照坊”双碾街南宝府巷。黄奇功由于是白手起家本钱小,初期只能在家中做点小件家具器物和智力玩具出去卖,如上面我们介绍的鲁班锁和机关盒。明照坊的南面为灯市街,东为大市街,这个地带属于繁华街区,店铺手工作坊非常多,法华寺、关王庙、戎政府、都税司也都在这附近。明照坊有八条街巷胡同,当时福德、吉庆、福顺、和远、宝源、顺宁六店都集中在此。黄奇功的木作坊刚开张时,还只是为附近民居做些日常家具,东邻添一张桌子,西邻做两把椅子,再大一点就是床柜,由于知名度不高,生意一度艰难。为了生计,黄奇功有一段时间挑担子沿街揽活,最终坚持了下来。半年过后,随着口口相传,一些商家富户知道了他做的家具不仅材质上乘,全部选用黄花梨大料,且设计新颖,做工精巧,做出来的家具华丽典雅,精美绝伦,非常漂亮。除了方便使用外还具艺术观赏性。这时他听取了神算子张铁嘴的建议,在家里挂匾营业,起名“奇工木作坊”。先将家具做出来展示给人看,慢慢就有了上门定制的,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带来了市场流动效应。后来整个北京城都知道了皇宫营造处出来的黄木匠,家具做得真是好。生意好起来后黄奇功开始扩大经营,这时家里的地方就显得局促而不够用了;他将西面做烧饼人家的房子买了下来,院子打开,作为贮料的仓库,又在双碾街边将一家杂货店盘了下来,房屋翻新改成了家具展览门面。就这样,“奇工木作坊”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两年后已经同这南边六大名店齐名,被称为明照坊的“七星店”。

    半年后,张天富也离开了营造处。他住在皇城东北角昭回靖恭坊一带,木匠都是在家干活,临街开店;他在福祥寺街上开张了“天富细木坊”。这位置也不错,有兵仗局、外厂、兵马司、梓潼庙、文昌宫等,街市林立,热闹非凡。

    后来赵师能升为营造处木工总管,又从苏州、常州一带招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年轻木工来充实营造处。看着黄奇功和张天富的成功,其他工匠也开始心动,接下来赵本能和俞新平也相继离开营造处。

    赵本能是地道的北京人,家在中城正阳门里。离开营造处后,他回到家中,在皇城边保大坊的火道半边街开了间“本能木坊”。这里商业发达,街市繁华;府军前卫、礼仪房、器皿厂、羽林右卫、神武左卫、迎禧观和东厂都在这一带。由于赵本能擅长设计制作屏风类家具,这属于陈设类家具,当然它也具有功能性,只是装饰的属性更大些。且当时京城的王爷、官员和富商这一消费群体对这一类家具需求很大,用一句说就是商机无限。加上他又是营造处出来的,且本人还有绘画的美术功底;由于屏风设计新颖,生意特别好,想不赚钱都难。赵本能很快就赚取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功成名就后他不再把赚钱当作第一首要目标,由于十分喜欢绘画,他在事业有成后就把精力转移到绘画上。

    俞新平家是在西城宣武门里。这里官府衙门多,他在阜财坊圆洪寺的街上,开张了“新平硬木”作坊。这里有四牌二十铺,刑部、京畿道、都察院、大理寺、舍饭蜡烛寺、山西厂都在这一带。

    姜海山是五人中最后一个离开营造处的工匠。万历四十五年,他叫回了在外给别人做家具的弟弟姜海文,在正东坊的半边街上自家老宅将“海山文木”的牌匾挂起。南城区本是原金中都的旧城区,市井喧闹,人气旺盛;这里有八牌四十铺,天庆慈源寺、灵官庙、阎王庙、三圣庙、清风营都在这一带。

    而此时京城的家具作坊计有大小十几家,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有才华的人总是压不住的,营造处出来的这五位大师傅工匠,个个技艺高超,本事非凡,几年下来,名声四起,誉满京城;到后来成为京城家具著名木作五大家,这五大家的掌柜加上留在营造处任总管的赵师能,被家具业内人士称为“五祖一师”。

    由于黄奇工为人诚信,技艺高超,再加上是从皇宫营造处出来的,名声在外;这样一来,到“奇工木作”定做家具的高官显贵及富商大户是越来越多。黄奇工长于设计,重视选料,在稳定上层客户的同时,又不忽视中下层用户的需求,因此“奇工木作”发展很快,到后来不得不增加人手。黄奇功又请了几位熟练工匠来,随着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他更是干劲十足,加上经营有方,“奇工木作”最早成为京城知名木坊。成名后的黄奇功感到工匠出身受人歧视,社会地位低,立志要把下一代培养成文化人。他给儿子起名黄师文,名为立志,在儿子八岁那年送去读私塾,希望孩子以诗书搏取功名。

    当时手工艺人一旦富贵,无非是置地造屋扩大经营。黄家也不例外,新起了宅院,奇工木作也扩大了经营。黄师木读了三年私塾,他聪明勤奋,通过小考做了秀才并取得生员资格入学考试,进入了由官府供给膳食的学堂,当时叫廪生。就在他马上就要以生员资格入国子监学习时,却突然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由此改变了黄师木的人生轨迹。如果一切都按原计划发展,大明朝也许又多了位普通官员,而中国家具史上则少了一位杰出工匠大师。

    正是:

    虽然知人要未易,讵可例轻天下士。

    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