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崛起系统之喀山汗国
繁体版

第四卷 第十五章:手摇织袜机、战舰制造厂与转轮打火枪

    1488年1月,接手国家崛起系统多年的伊尔哈木终于开始与这个系统的科研页面打交道了。

    科技领域经过多年的推广和沉淀,终于不再需要高昂的研究费用来促使科技的升级了。

    他继位以来第一次以研究人员的身份进入了当年他爷爷建造的研究塔。

    现在,行政、外交、军事,三个方面的科技已经不再受到过量惩罚。于是,他毫不犹豫的投资了三方面的点数。

    这意味着新的科技将要被研发出来。

    很快的,整个研究塔进入了白热化的研究氛围,全国最为优秀的科研人员们,开始不眠不休的为提升国家的生产力而工作。

    首先被发明出来的就是战舰制造厂。

    自从与奥斯曼一战之后,国内的有识之士都了解到了海军的重要性,但是喀山只有一个港口城市,没有办法像其它国家一样,多地港口一起手工打造战舰,而不影响贸易。

    如果喀山马力全开,在唯一的港口城市太津县大造战舰,那么现在依靠太津县进行的黑海贸易相关产业将遭到灭顶之灾。

    而且在这个港口一艘一艘手工制造的话,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组成一支舰队。

    于是科研人员们研究出了一种专门制造战舰的工厂,以快速的制造战舰,这种工厂刚好比四桅风帆战舰大一圈,可以很轻松的制造一艘西式的四桅或者大帆船,将木架调小也可以轻易的制造小一点的三桅帆船。

    至于大明的福船和广船,虽然适合航运,但到大明的学者尚未学到此项技艺,科研人员们便以马雷特加的热那亚船只作为参考,研究出了战舰制造厂。

    现在只需要足够的水手,喀山便能组建一支游荡与黑海的舰队以抗衡奥斯曼人对黑海的霸权了。

    军事领域的发明是转轮打火枪,与需要将火绳提前点燃保存在身上的火绳枪不同,转轮打火枪随时都可以进行射击,而且与火绳枪不同的是,燧发枪不需要考虑自己的火绳会不会把周围士兵的火药袋点着,可以并排站着一起发射,那么作战模式就发生了变化。

    之前全员轻骑兵火绳枪的战法直接淘汰,因为驮马本身就不耐骑乘,在与奥斯曼人的作战中这中劣势尤为明显,当奥斯曼的骑兵杀来,火绳枪兵按照战法翻身上马,准备与其拉开距离,但总是被奥斯曼的骑兵追上,这是因为奥斯曼的战马与其它国家的战马不同。

    在面对金帐、莫斯科乃至波兰立陶宛的部队时,只要喀山火绳枪兵的火枪一齐发射,对面的战马就会慌乱导致整个阵型的混乱,随后,火绳枪兵就可以趁乱上马拉开距离。

    但奥斯曼的战马受过足够的枪炮脱敏训练,每次训练时战马都伴随着爆炸声。所以奥斯曼的战马根本不怕一般的枪炮声,往往能突破喀山的前两轮乃至三轮射击。

    这时,奥斯曼的骑兵便可以像砍瓜切菜一样收割喀山的火绳枪兵部队。

    所以当转轮打火枪发明后,伊尔哈木改变了部队的战法,让步兵归于步兵,每个步兵都配发转轮打火枪和指定的佩刀,在作战时,一排的士兵可以紧密的站在一起进行射击,以形成弹幕,截杀冲击而来的各种敌人。

    三十人的排卅制度更是能将转轮打火枪的威力发挥至一个比较恐怖的程度。

    操作起来,一轮接着一轮,弹幕连绵不绝,操作得当甚至可以抵挡欧洲重骑兵的冲击。

    唯一的缺点就是转轮打火枪的制造工艺稍微复杂,一般的国家列装整个军队需要很高昂的代价,不过好在喀山的冶铁业与手工业发达,转轮打火枪很快的普及到了整个部队中。

    能很快列装部队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成本,一头驴或者一匹驮马不论再怎么耐粗饲也终归是个大牲口,需要极高的维护费用,还要为其准备专门的补给线。

    而转轮打火枪就算再复杂,也不会比养几万头驴更贵。更何况枪是死的,出了问题更换零件就可以。

    伊尔哈木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在雨天或者大雾天与奥斯曼作战的场面,那时作战将变成一边倒的屠杀。

    喀山手工业的发达也影响了生产领域的科技。

    一个带有摇把的圆筒形设备被发明了出来。

    伊尔哈木没干过任何生产方面的工作,便问道:“这是何物?”

    研究这物件的研究员李宝日站了出来,道:“这东西唤做手摇织袜机,只要将织物按顺序钩在四周的细针上,然后摇动摇把,它就可以一次钩织一圈的羊毛线,比手工缝制袜子要快十倍,我国羊毛产地不多,纺织工人更是少之又少,我国又地处寒冷。衣服倒是可以用毯子代替,但袜子则必须由人缝制,以我国现在的生产能力,往往百姓们和士兵们都得不到足够的袜子、冻伤脚的事情时有发生,极大的减损了我们的生产能力和战斗力,于是我便发明了这机器”

    伊尔哈木听罢大笑:“好!有这宝物在手,一人可抵十人,我喀山百姓和将士就再也不用受赤足之苦了!”

    于是几个月后,伏出省的金殿县,这个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羊毛生产县的城市,动土了全世界第一家机械织袜厂。

    一切工业产品的倾销从这里开始打下伏笔。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1488年的三月,为应对当年冬天的严寒以及有可能在冬天发生的某些军事行动,伊尔哈木等决定先在织袜厂的周围建造一个小作坊,用来制造当年士兵所需的袜子。

    5月,九万余双袜子已经被全部缝制完毕,这还是只有24个工人使用机器开动的情况下。

    如果是同样数量的工人手工缝制,那么这些袜子要缝到冬天才能缝完。

    现在不仅袜子够用,甚至在冬天之前还有时间将多生产的袜子流入市场,惠及百姓。

    伊尔哈木心中欣喜,想来自己又是史书上丰功伟绩的一笔,各地官员也为这种新式的机器拍手叫好,新的生产模式代表新的入项,这里面就能多出很多油水。

    高兴没多久,一场波及数地羊毛仓库的大火将伊尔哈木和众官员拉回了现实,剩余库存的羊毛几近见底。

    这意味着,如果不将刚制作出来准备作为军用的袜子发放到市场,那么今年冬天一到,很多人会冻死,或者南逃。

    伊尔哈木必须快速想出解决的办法。

    事到如今,再去知会河中来筹集羊毛和布匹显然不现实,那么只能向周遭的各个国家购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