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崛起系统之喀山汗国
繁体版

第三章:文艺复兴带来的科技提升(2)

    火绳枪不便于携带,也不便于装填火药和弹丸。同时射程相比于弓箭也并不占优。

    就算是用驮马携带物资,增强机动性,也还是需要弓箭来弥补火力的不足。

    但火绳枪已经是如今最为先进的单兵作战武器,更为先进的击发方式和装填方式还如同云窗雾阁,看不见也摸不着。

    那么只能从火枪的长度上下功夫。

    最终,在研究塔众位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或者说被点数驱使的情况下,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极为小巧的火绳枪,这种火绳枪的作战距离只能达到30米,而且换弹同样很慢。不过优势十分明显,相比于笨重的火绳枪,小巧的火绳手枪一只手就可以完成瞄准和击发。而且一个人最多可以同时携带四把手枪。也就是说经过四到五分钟的准备,一名射手完全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四次射击。

    这种手枪的出现改变了喀山汗国的骑兵装备,轻骑兵仍然保持快马弓箭不变,而重骑兵则改为每人携带四把火绳手枪,外加一柄重武器,比如手半剑、短偃月刀、朴刀之类。这种可以连续击发四次火枪的骑兵被伊尔哈木形象的称为“四响龙鸣骑兵”简称“龙鸣骑兵”。

    重骑兵作战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重骑兵的主要作用是给敌方的方阵以致命的冲击,或者反复冲击敌方方阵,使敌方方阵溃散。

    如今,新的武器衍生了新的作战模式,龙鸣骑兵会在作战之前分为两队或者更多队,来分别执行两种任务,即冲击和干扰,干扰队会先冲锋至距离敌军三十米左右的距离,不与敌军接战,连续四次用手枪在极短的时间内消耗敌军的前排抵抗力量,比如长矛方阵第一排架起长矛的士兵,打乱敌方的阵型和士气。而后冲击队就利用重武器进行冲锋。

    在一轮冲锋结束后,冲击队和干扰队的角色互换,第一轮的冲击队转变为干扰队,转身对敌方方阵进行射击,第一轮的干扰队又变为冲击队,对敌方方阵进行二次冲击。

    如此一来,喀山汗国的整个陆军部队就全面列装了火绳枪。喀山汗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器配给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军队。

    相对的,喀山汗国重甲骑兵的着甲面积就比其它国家的重骑兵要小了很多,这是为了方便携带短火绳枪导致的,喀山的重骑兵会在左腿和右腿各悬挂一支枪套用来携带手枪,另外两支手枪则系于左肋和后腰,为了方便火枪的取收,某些地方的铠甲自然做得十分单薄。

    转过头来,在两君交替的这段时间里,喀山汗国还发生了一件影响更为深远的事。即农牧比例变化。

    这是国家迈向帝国政治体的重要一步。

    一个国家的政体和组织形式总是和它的生产方式密不可分。

    过去,喀山汗国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围绕着核心城市进行放牧,牧民利用城市作为贸易的初始节点,获取一定的生活物资和生产资料。所以喀山汗国只能是一个游牧国家,因为整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都是在草原上游牧。

    但随着国家不断向欧洲农业区进行扩张,外加君主利用国家崛起系统对农业地区的大力开发,国家对粮食的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很快小麦与大麦便取代了原来的肉和奶,成为了人们的主食,鸡、鸭和鹅也走进了这个原游牧民族的日常生产中。

    而从这个变化开始,畜养牲畜四处游牧的部族,慢慢的,都转化为了守土开田的宗族。

    部族向宗族的转变,意味着喀山汗国正在向喀山王国甚至喀山帝国转变。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转变,除非国家失去粮食产地,退回草原。

    早在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也有人谏言说要把中原的田全放掉,毁做草场,畜养牲畜。

    但最终还是大元的皇帝们吃到了种地的甜头,做了中原的皇帝,直至他们被明太祖朱元璋驱逐回草原。

    事实证明,一种能够稳定产出粮食的生产模式是所有文明都喜欢的。

    正如同另一个时空后世电影里所说的一样“沙漠里空无一物,没有人是不需要他物的。”

    蒙古人和历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也是一样。他们并不是不喜欢安定富足的生活,只是大漠里和戈壁上实在种不活粮食。便只能畜养牲畜,年年南下劫掠,毕竟还能过得下去,谁会去用自己的命来换钱呢。

    喀山汗国现在走的,就是从前元朝走过的路,不过,喀山走得更加彻底,更加简单。

    如今,喀山汗国领地上的人民主要由喀山蒙古人、大帐蒙古人、莫斯科斯拉夫人以及乌拉尔人组成,当然这所有的人都以喀山语作为官方语言,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同时为了契合汉字,喀山语也发生了很大改变。

    一个是多音节单词开始吞音,向单音节演变,再一个是连中原人也意料不到的,在使用喀山语对应汉字的同时,为了使用尽可能少的汉字去对应长串的喀山语,李书源和他的幕僚们将很多上古文字和不常用的文字都翻了出来。

    他们发现,汉字的很多单字和喀山语的底层单词是可以对应的。

    李书源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因为在李书源的印象中,所有长得像中原人的人都发源自炎黄二帝,远古词汇有所相近是正常现象。但对于伊尔哈木来说,这样的发现几近世界观的重塑。

    当然,马合木达克也和他讲过一点关于喀山人由来的故事。

    但伊尔哈木从小学习的知识,是以《古兰》和四书五经为正统的。还没到深入学习历史的年龄。

    于是,在朝会之前,伊尔哈木便找到李书源:“太傅!既然我们也是一种中原人,那我们也能像大明国一样,统御万国,教化天下吗?”伊尔哈木的野心在此刻飞涨。

    李书源赞许的看着眼前的少年:“那当然!不过在那之前,我们先要吧喀山国建设成一个先进文明的国家”。

    伊尔哈木仍有疑问:“如今我国兴科举、重人文、军事强盛、国土广袤,难道还不足以称之为先进文明的国家吗?”

    李书源手捻着有点发白的胡子:“现在的喀山汗国就像一个穿着小孩衣服的大人,过去是小孩也就罢了,衣服不论如何至少合体,现在随着身躯长大,衣服也该换换了。不必担心,大汗,这件衣服我与先王早已将它裁好,只等着你找个时机把它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