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AI女主
繁体版

第18章 心理阴影

    儿子4岁3个月。今天好像我和儿子的心情都有些过于沉闷,一触即发。

    我中午下班回家的时候,儿子正在屋里叠幼儿园里老师教得小风车,听到我回家的声音,是他给我开的门。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可当我在另一个房间坐下来吃饭时,他因不会叠风车而发起了脾气。

    我已经教了他一次,这次又不会了,告诉他怎么叠,他又急躁地不听,后来还是要我帮他。我让他到我跟前来,他却让我过去,一个不答应,便哭了起来,哭个没完没了。

    我当时还没生气,心想他哭会儿会过去的,但后来不知为什么,我也生气了,开始教训他,而他本来的委屈还没发泄出来,这会儿更不乐意了,我也更加生气,甚至不愿换一种方式和口气,我们俩僵持着,我也不愿意理他。

    如果换了丈夫或丈夫在场,他一定会劝我别这样的,他有涵养,能忍。我脾气急躁,做不来。另外想到丈夫,我也有些生气,他不当回事妥协的态度,总让我觉得是不负责任,得过且过,不担当。

    下午上班后,还是想着中午和儿子的僵持。但一转念又想到,在这个家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只有我们两个人。儿子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一天天长大。有时候,当越来越大的儿子在我面前又蹦又跳时,我会忍不住想,这是我的儿子吗?

    有时候,他更像我的一个朋友,虽然那么大小,但又挺善解人意。我经常会忍不住怀疑,这就是那个从我心上掉下来的肉吗?还是降维来现场完善我运行的程序员?

    我想做个合格的母亲,但不想做个严厉的母亲。儿子还不到4岁,大部分时间很乖,很聪明、很懂事也很听话。也因为这样,我又担心自己是否过于严厉。

    我总在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太中规中矩,太苛求完美,以至于不自觉中将这些要求强加于儿子身上。近来我总在自问,是不是自己太过于苛求?

    不想自己的缺陷影响到挚爱的儿子。只想儿子身心健康,活泼,行为无拘无束但不是恣意妄为。也不想儿子就局限在那死死的规则之内,束缚住手脚和思想的发散。

    为了弥补,我决心晚上一定要好好陪儿子开心地玩。

    因为有了预设,晚上我们玩得很畅快。玩够了回到家,吃了些水果,准备打发儿子睡觉的时候,突然想起下午去幼儿园接他时,在教室门口看到的那幅用树叶贴起的大树的图画,当时还有一个小朋友指着其中的一个地方,告诉他妈妈那是他贴上的。

    “儿子,你昨天拾的树叶今天贴上了吗?”我问他。儿子边叠小风车,边头也不抬地回答:

    “没贴。”儿子说这话时我还未在意,便继续问他为什么没贴,儿子竟然说老师没发给他树叶。

    “你的带去了吗?为什么没发给你呢?”我一边问他阿姨,一边问儿子。阿姨说带去了,儿子还是说老师没发,说着说着,又说他和另一个小朋友魏新都没发,我记得这个名字,就是上次和他一起被罚站不准吃饭的那个。

    “是不是你们俩又被罚站了?”我随口问道。

    儿子开始不承认,只说不知道。后来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才有些尴尬地承认。说他是和魏新被罚站了,因而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贴树叶。

    听到这些话,我有半秒的时间是想训儿子,但很快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的不满。孩子那么认真地捡得树叶,满怀希望地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做美工,却因为小孩调皮的天性——说话而被老师罚站。

    我眼前浮现孩子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小朋友做有趣的事情,自己却不能参与的可怜巴巴的样子。

    也许是少时自己在学校受过委屈,最怕老师给儿子的心灵上造成阴影,怕儿子会因此受伤。我甚至急切地要给他们常老师打电话,问问儿子下午到底做错了什么。

    后来我先给丈夫拨通了电话,他听了事情的经过后劝我要冷静,认为给孩子点规矩是应该的。对儿子,丈夫认为我们以后应该在家中对遵守纪律之类的事情适当引导。在学校里,可以通过与老师交流,客观地向老师介绍儿子的特点,帮助老师了解儿子。

    丈夫说得有道理,我很有感触。

    第二天去接儿子回家的时候,又见到常老师。我对昨天的事还是不能释怀,装作轻松的,向她问起儿子的表现。我故意提到在家和孩子聊天时,孩子说没和大家一起贴树叶,还说就他和魏新两人没有树叶。

    常老师表现得很自然,说没树叶是因为树叶太少,大家采得都是一些大树叶,不适合在小纸上操作,于是老师便画了棵大树,让小朋友们去贴自己喜欢的叶子,不是每个小朋友都贴上了。

    而当我问及儿子是否和魏新一起罚站时,常老师说没有。只说儿子是又和魏新一起闹了,但并没罚站。

    整个谈话围绕着孩子,我作为家长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同时介绍孩子的特点。常老师也认同我的观点,谈话过程很和谐。一时间,想想昨晚自己情绪是有些冲动。

    从内心的真实感觉来说,我还是认为孩子说得是实话,是老师进行了艺术处理。孩子在学校里好动爱玩,被老师教训也属正常,因为孩子还小,可能有些时候表述和认识上还不是很清楚,作为家长,我应该冷静清醒,正确处理自己的态度。

    同时,给孩子树立规矩,让他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对规矩畏惧还是必要的。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同时更要适时地教育和引导。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看《今日说法》,李玫瑾教授的话对我触动很大。她分析罪犯心理时讲到,家境较好的罪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被宠溺的经历,李教授强调,家长在孩子犯错后,一定要明确的给孩子指出他错在了哪里,使之明白哪些事不可以做,而法律则是错误的底线,千万不可以出现这方面教育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