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一锅汤
繁体版

第三十六章 史上有名的“三人组”

    1、曹操父子三

    曹操文韬武略一世枭雄,自不必说。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也一个是一个。曹丕不仅自己写文章,还写出评论集《典论》,提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植,字子建,“才如子建貌如潘安”,那个多才的家伙就是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八斗指的也是他。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夸曹植夸得够厉害,自我吹捧也到家了。但是,如果没有七步诗的故事,两兄弟尤其是曹丕的名气不会这么大。

    留名千古要有才华,也要有故事。

    2、苏轼三父子

    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仨。可见在当时,三父子名望相当,或者相差没那么大。但是千百年时间冲刷之后,苏轼一枝独秀,苏洵和苏辙知道的人却不多了。

    究其原因,一是苏轼在诗词上的成就最高,诗词最容易传播,而苏洵和苏辙更擅长的是散文或政论文,这些东西只在文人间有天地,在民间难以传播。二是苏轼要才华有才华,要故事有故事,要个性有个性,这样的人,想不留名都难。

    苏洵是大器晚成那一类,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常作为励志人物存在;苏辙与苏轼手足情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那首词,就是苏轼写给苏辙的,千古流传,是兄友弟恭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中,另一个式微的是曾巩。中小学课文中没出现过他的名字,除了知道他是八大家之一,估计很少人知道他赖以出名的文章是什么。

    3、诸葛亮三兄弟

    诸葛亮彪炳千秋,妇孺皆知。他的哥哥诸葛谨,堂弟诸葛诞,也很有才。有趣的是,三人各助一国,诸葛亮在蜀,诸葛瑾在吴,诸葛诞在魏。这也表明,当时各统治者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并不因其有海外关系而疏远或株连。时人评价三人高下,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后世包拯府里的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不知灵感是否来源于此?

    4、子车三兄弟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史记.秦本纪》有记录:“缪公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缪公即穆公,子舆即子车。

    《诗经.秦风.黄鸟》共有三段,第一段是:“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从,人百其身。”

    译文如下:“黄鸟声声叫叽叽,飞到酸枣树上息。谁去陪葬秦穆公?子车家的名奄息。说起奄息这个人,真是百里才挑一。走近他的墓葬地,浑身哆嗦心战栗。那青苍苍的天啊,杀害好人是何理!如果可以赎他命,百人替死也原意。”

    第二段第三段内容相似,只是把子车奄息分别换成了子车仲行、子车鍼虎。

    不要说我们理解不了,当时的人也很诧异,秦穆公并不昏庸,子车三兄弟又都是百姓敬仰的良臣,何以死时要让他们殉葬?要说打麻将一缺三吧,那时还没麻将这一说呢。我的理解是,死亡的恐惧使他失去了理智,临死时要带上最可靠的人同行。

    5、宋氏三姐妹

    近代以来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三姐妹都嫁给了当时政坛的顶峰人物。可惜宋庆龄和宋美龄都没有生育后代。她们可能高瞻远瞩,心中有更大的世界,作为一个普通女人,我还是为她们感到遗憾。

    以上是有血缘关系的三人组。没有血缘关系的三人组也不少。

    1、刘备,关羽,张飞

    桃园三结义,中国人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不多说。

    2、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三人对汉朝的建立都立下汗马功劳,各自也留下不少故事传说。张良刺杀秦始皇,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将兵多多益善……韩信的故事最多,且多围绕“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

    多少是真事多少是传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所知有限,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