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繁体版

第99章 “春秋大义”

    有道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祭祀这等国之大事,繁文缛节甚重,极为复杂繁琐。

    而战争亦如是,规矩同样颇多。

    春秋时期,礼乐还未彻底崩坏,诸侯们还都讲究一个周礼。

    周天子虽已没落,但仍是天下共主。

    正因如此,管仲辅佐齐桓公搞了一个“尊王攘夷”,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首霸。

    那时候打仗也要遵循着一定的礼仪。

    比如,一个最为经典的便是: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在春秋时期,开战之前,国家都需要派出使者去代表国君去交代交战的理由。

    因此,使者当时代表的就是国君的颜面,杀了使者就等同于打脸国君,是莫大的侮辱。

    只不过,这句话传到后世,慢慢沦为一句空话。

    甚至还有斩使以扬威的。

    说到派遣使者告诉开战理由,这又是另一个战场“礼仪”了。

    那便是:师出有名。

    需知,打仗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你得要有正当理由才能开战。

    “我蛮夷也”不算。

    举个例子,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第一句话便是晋国和秦国攻打郑国的理由。

    也就是师出的那个“名”。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文公和秦穆公攻打郑国,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当年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来到郑国,郑国对其无礼。

    到最后,是秦穆公帮助重耳回到晋国,使之登上国君之位。

    因此,还诞生出一个成语。

    那便是“秦晋之好”。

    好吧,其实“秦晋之好”并不是从秦穆公和晋文公开始的。

    而是从秦穆公与晋文公之父晋献公开始的。

    晋献公将自己的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

    而之后,秦穆公又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晋文公。

    这个关系怎么说呢。

    从穆姬这边论,秦穆公是晋文公的姐夫,晋文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

    而从怀嬴这边来说,晋文公就是秦穆公的女婿,而秦穆公就是晋文公的岳父。

    关系有点乱。

    反正自此以后,秦晋两国国关系极好。

    你看攻打郑国都一起来。

    秦晋之好,慢慢也变成了指代两家联姻。

    所以说,你若是跟你的兄弟关系极好,那可千万不能用“秦晋之好”这个词来形容你们的关系。

    否则的话……就暴露了……

    而“贰于楚”的意思,则是说郑国在从属晋国的同时又从属楚国。

    也就是墙头草的意思。

    这个郑国又曾对晋无礼,又骑墙,所以晋国喊来秦国一起围攻郑国。

    这便是“师出有名”。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必成。

    若是师出无名,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除了师出有名外,在开战之前还要下战书。

    两国约定开战的地点啊、时间啊之类的。

    不能搞偷袭。

    而一般约定的地点,都是在两国的边疆地带。

    因为像这些地方都人烟稀少,也不会破坏农作物。

    故而,战场也被称之为“疆场”。

    这是在开战前的规矩。

    那开战时的“礼仪”呢?

    那便是在两军交战时,要布阵交锋,不可趁虚而入。

    即两军交战前,必须摆好阵势才能开战。

    说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想到了一个词:

    半渡而击之。

    当年,楚宋大战时,宋国已经列阵完毕,而楚国士兵此时还在渡河。

    有人趁此劝谏宋襄公“半渡而击之”。

    而宋襄公直接说“半渡而击之,我不为也。”

    硬是等到楚国的军队全部渡河,摆好阵势,才开始进攻。

    然后大败……

    后来,很多人都借此说宋襄公迂腐,不会打仗,打仗时讲个什么规矩啊?

    殊不知,这正是春秋礼义。

    因此,在《史记索隐》里面,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

    虽然宋襄公,不如齐桓公、晋文公与楚庄王一般实力强劲,其实力在其余诸国当中算是上等。

    但其仁义啊。

    当然,有人觉得这种分法,让人难以信服。

    所以,在《荀子·王霸》里面,将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算作春秋五霸。

    并没有算秦穆公和宋襄公二人。

    这便是按照实力来分的。

    其实,除了半渡而击之以外,还有一个更经典的例子。

    那便是“曹刿论战。”

    这场齐鲁之战,对于鲁国来说,叫曹刿论战。

    而对于齐国来说,则是叫长勺之战。

    当年,齐桓公初为国君,不听管仲劝谏,发动长勺之战,致使大败。

    想必很多人当时看到曹刿论战时,会感觉奇怪。

    为何齐国擂鼓作战后,冲到鲁国军阵面前,见鲁国军队不擂鼓,便嘲笑着退回,然后重新擂鼓冲锋?

    而不是见鲁国军队不动,直接冲上去干他丫的?

    那因为按照当时的战争“礼仪”,我擂鼓说明我做好了开战准备。

    你没有擂鼓,说明你还没有准备好。

    此时我若攻打你,便是坏了规矩,不合“礼”。

    不符合贵族之战的礼仪。

    其实,鲁庄公一开始也准备按规矩来擂鼓的,只是曹刿没让。

    从这里看出,春秋时期打仗其实并不究竟计谋,而是遵从战争礼仪,勇者为胜。

    两军交战,一鼓作气,血勇为先。

    春秋时期之战,并不以消灭敌军为目的,而是为了张扬国威。

    到了战国时期则完全不同,直接以杀人灭国为目标。

    于是,各自计谋层出不穷,狡诈不断。

    其中集大成者,处于顶峰者便是——《孙子兵法》。

    说到这,忽然发现,项羽的作战风格,就极像是春秋时期的战法。

    项羽打仗,靠的就是一个勇字。

    即便是在“破釜沉舟”之际,依旧是以血勇为胜。

    而韩信则相当于战国时期的打法。

    奇谋百出,智计不断,狡诈诡谋,不拘泥于形式。

    最终,作为“勇战派”的项羽,败于“谋战派”的兵仙韩信手中。

    这些是开战时的规矩。

    而到了战争结束以后,胜者一方则要:

    伤而不杀,败而不穷追。

    在与敌国士兵交战期间,如果你把对方打伤了,你就不能再攻击对方,并且让他赶快回去疗伤。

    在此之后,你只能选择观战,不能参与其他对决。

    战败后,敌人如果掉头逃跑了,就是不想再跟你打了,这个时候就不能追了。

    如果要追也只能追五十步。

    看到有年老者跑不动了,你还要去扶一扶。

    放心,他不会讹你。

    他可是一个贵族。

    甚至如果在逃跑期间,敌方的车辇坏了,你还要帮他修好,再继续追他。

    嗯,没错,就是这么有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