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繁体版

第34章 字字精练,句句用典,微言大义

    孔鲋摇头忍笑道:

    “还请将《三字经》速速道来,好教我等拜读大作。”

    一直不曾开口的叔孙通,突然道:

    “不会这《三字经》,就只有三个字吧?”

    浮丘伯也忍不住打趣道:

    “哎,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说不定,还真有这种可能,不然为何叫‘三字’经呢?”

    孔鲋加入进来,道:

    “我等还是洗耳恭听为好……否则三个字,倏忽一下,可就过去了。”

    浮丘伯突然睁大眼睛,左右看了看道:

    “不会已经说完了吧?”

    孔鲋终于忍不住莞尔起来,道:

    “安静,安静,我们若是不安静下来,就三个字,怎么能听得清?”

    赵高默然地扫视了几人一眼,笑了笑道:

    “既如此,诸位且听好!”

    赵高说完,又停顿了一下,方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

    ……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赵高将《三字经》徐徐说出,其中与儒家有关者,皆在上面。

    等赵高说完后,屋内早就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孔鲋、叔孙通、浮丘伯等人全都震惊的看着赵高。

    一脸的不可思议。

    在赵高说第一句的时候,他们压根没在意,更没放在心上。

    以为赵高就是随便说说,糊弄一下。

    甚至想说一句“什么玩意!”

    不对。

    应该是“玩意都不是!”

    还是不对。

    应该是“这是个什么玩意?”

    可渐渐的,他们感觉到不对劲了。

    等到听完之后,他们更是久久无语。

    孔鲋脑海中回忆着赵高所说的《三字经》全文,慢慢咀嚼。

    他骇然发现,这《三字经》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其实字字精简,句句用典。

    可谓是微言大义。

    就比如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

    这不就是亚圣的“性本善”论吗?

    之后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这不就是用了“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机”的典故吗?

    还有“曰仁义,礼智信”、“父子恩,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

    这不就是“三纲五常”吗?

    不过,孔鲋也有疑惑的地方,就是里面提到的“四书”。

    “四书”这一名词,他从未听说过。

    但在听到“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后。

    他又觉得合乎其理,理所应当。

    甚至就应该是这五本书。

    要知道,儒家有五圣。

    分别为圣人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

    而这四本书,恰恰就是这“五圣”中的其中四人所著或跟其有关联。

    《孟子》为孟子所著。

    《大学》为曾子所著。

    《中庸》为子思子所著。

    《论语》,虽不是孔子所著,但却是记录其言行的典籍。

    这四本书组成“四书”,孔鲋只觉恰如其分。

    除了这个地方疑惑外,他还有其他不解之处。

    如里面提到的“六经”、“十三经”与“十五经”。

    “六经”他自是知道,诗书礼易乐春秋!

    然“十三经”的称呼,他可从不曾听说过。

    更为怪异的是,他数来数去,也没数出十三本“经”来。

    “六经”加上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也才九经。

    就算再加上《孝经》和《尔雅》,也才十一经。

    还差了二经。

    总不会是再从“四书”里面抽两本出来,凑成“十三经”吧?

    没错,还真就是这样。

    就是把“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拿出来组成“十三经”。

    其实,能让孔鲋凑成“十三经”,属实是巧了。

    在原“十三经”中,并不包括《乐经》。

    因为《乐经》已经失传。

    也不包括《春秋》。

    因为将《春秋》分成了“春秋三传”

    然后增添了《仪礼》和《礼记》这两本经典,形成“十三经”。

    只不过,赵高在背《三字经》时,将“大小戴,注礼记”这句话,给直接抹除了。

    因为“大小戴”指的是西汉的戴德与戴圣叔侄俩。

    而现在是秦朝。

    所以,现在根本就没有《礼记》这本书。

    正好,《三字经》中又没提到《仪礼》一书。

    没有了《仪礼》和《礼记》。

    再加上《乐经》现在尚未失传,和孔子所著的《春秋》。

    这一增一减之间,反倒是又恰巧凑成了“十三经”。

    至于“十五经”就是再加上《大学》和《中庸》。

    孔鲋想到这,心痒难耐,就立即迫不及待地询问赵高缘由。

    赵高便回答说是,一开始觉得《论语》与《孟子》不错,就想着凑成“十三经”。

    可最后觉得“四书”都很赞,于是索性就都加了进来,形成“十五经”。

    赵高自不会实话说出他删除了“大小戴”这件事。

    其实,赵高删除的地方远不止这一点。

    现在的《三字经》,他修改了很多封建糟粕,以及不合时宜的地方。

    毕竟,《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所写,肯定会写到秦以后的事。

    再加上后世不断修订,便是宋以后之事,都略有涉及。

    就比如其中“细数王朝”的一部分,《三字经》直接从三皇五帝讲到民国。

    这赵高能保留吗?

    保留下来,这就不叫《三字经》,而是该叫《推背图》了。

    还有与之类似的地方。

    比如“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香九龄,能温席”,“融九岁,能让梨”。

    窦燕山是五代后周之人,而黄香和孔融是东汉时期人物。

    还有“赵中令,读鲁论”,“苏老泉,二十七”。

    赵中令,指的是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而苏老泉指的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洵。

    都是宋朝时期的人物。

    更别提什么“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都不是秦时典故。

    哦,说错了。

    “刺股”一事,倒是在先秦时期。

    指的是先秦的苏秦苏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