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穿越赵高,遇到重生秦始皇
繁体版

第24章 谄媚的法家,跪舔的儒家

    “赵高,你既然说要吸纳百家之长,而我儒家为显学之一,自然也在融合之内。”

    淳于越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道:

    “而我淳于越身为博士仆射,乃博士宫之首,可参与制定‘新法家’。”

    他需要尽早加入,增强话语权。

    淳于越的心思,赵高岂能不知?

    他看向淳于越,拒绝道:

    “高也熟读百家经典,儒家亦是其一,就不劳仆射费心了。”

    他便是要选儒家学者,也不会选淳于越。

    他感觉一旁站着的的周青臣就很合适嘛。

    淳于越见竟然被拒绝,怒道:

    “黄口老儿,口出狂言,大言不惭,竟然也敢说自己熟读百家经典,羞也不羞?”

    他深研儒学数十载,也不敢说自己熟读儒家经典,赵高这厮真是……脸都不要了。

    其实,赵高也就是随口说一句拒绝的话,并没有想太多。

    但在一些人耳中,就是不妥。

    赵高听的是皱眉,不过他的关注点略有不同。

    黄口?

    老二!

    黄口是指小鸟的喙是黄色,大鸟则不然。

    所以说……我老二招你惹你了?

    你要用这么恶毒的词语来咒骂它?

    淳于越可不知道赵高脑子在想什么有的污的,他直接刁难道:

    “好,既然你说你熟读百家经典,我倒想听听看,你打算如何融百家精髓入法家?”

    “总不会你现在一点想法都没有吧?”

    秦始皇也好奇地看着赵高。

    他也想听听看。

    赵高见淳于越急了,安抚道:

    “淳于越放心,儒家的一些伦理道德,肯定是会吸纳进来的。”

    律法只是规定人最低的恶,而道德则要高尚的多。

    很多细微之处,无法用律法惩治,就只能用道德来约束。

    毕竟,律法总不能规定到人的方方面面,以及吃喝拉撒吧。

    如果一切按律法行事,没有一丝人情味,人还能称之为人吗?

    要知道,律法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惩恶扬善,是为了公平公正,是为了让所有人生活的更好。

    而不是更差或者更麻烦。

    当然了,在古代,律法存在的第一要义自然是——维稳。

    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以及王朝的稳定。

    让统治阶层可以一直为统治阶层,长久不衰。

    而不是什么公平公正或者惩恶扬善。

    但如果公平公正是维稳的条件之一。

    那统治阶层也只能捏着鼻子,忍着恶心,给底层人民一点所谓的公平公正。

    就如同当年美国南北战争,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一样。

    解放黑人奴隶是为了赢得南北战争。

    但如果不解放黑人奴隶也能赢得战争,那他就不会解放。

    两者都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说啊,你要真拿着所谓的公平公正去状告统治阶层。

    那就只能换来一句:

    “堂下所跪何人,因何状告本官呐?”

    在古代,越靠近律法之人,越知道律法的本质。

    不过是废纸一张。

    需要的时候,拿出来针对你一下。

    不需要的时候,就收起来,对你来一句“老子就是王法”。

    律法就是如此具有观赏性以及可玩性。

    其实,律法如此二元与法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秦时期的法家对君王的谄媚并不比后世儒家对皇帝的跪舔要差。

    法家所推崇的思想,可集中概括为“法”、“术”、“势”。

    所谓:商鞅变法,申不害用术,慎到重势。

    “法”,就是以严刑厚赏来推行法令。

    使凡奉法遵令的人无或缺赏,凡犯法违令的人无所逃罚。

    “术”,就是君王操纵臣下的手段。

    那些声色不露而辨别忠奸,赏罚莫测而切中事实的妙算。

    “势”,就是把朝廷的威权尽量扩大而且集中在君王手里。

    使其变成恐吓的对象,以便压制臣下,所谓“势”即是威权。

    这便是法家最主要的三派思想。

    法术势三派各有侧重,而韩非子兼容并顾,故此说他集法家的大成。

    从术和势两派不难看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帝王的权术和威势。

    这哪有一点法治的样子,根本就是人治。

    就算是商鞅,提出依法治国,也做不到君王与庶人一视同仁。

    同样是让君王超脱于律法之上。

    秦孝公之子嬴驷触犯律法,但因为其身份尊贵,就只处罚了其师嬴虔和公孙贾。

    至于说什么嬴驷流放,更是无稽之谈。

    律法之于君王,自然只是其统治的手段。

    商鞅能做到刑上大夫,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就算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概莫能外。

    韩非子同样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王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

    没错,臣下必须守法,而君王则只需要会权术。

    这也情有可原。

    毕竟,你向君王推行自己的学说,到最后律法还要凌驾在君王之上。

    那君王怎么可能会认同你的学说。

    所以,你只能谄媚。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儒家的先天优越性了。

    儒家本来就极讲究尊卑秩序、等级礼仪。

    孔子总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中要复的“礼”就是指“周礼”。

    而周礼,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为代表的等级制度。

    非常符合统治阶层的需求。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对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以礼相待。

    只可惜,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这些理论于争霸无用。

    所以,儒家学说未能成为七国的座上宾。

    但和平时期,君王需要儒家的尊卑秩序,等级礼仪来维持统治。

    因此,儒学成为了后世千年封建王朝的官方正统学说。

    如今,赵高将“独尊儒术”改成“独尊法术”,一些思想自然也需要向儒家靠拢。

    否则,律法要真凌驾于秦始皇头上,秦始皇也断然不会认同这个“新法家”。

    于是,赵高继续道:

    “比如,加强儒家的‘三纲五常’的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教导百姓要忠君、忠父,忠夫,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听到这一点,秦始皇微微点头。

    他自是希望所有大臣都忠于他,所有百姓都忠于大秦。

    不生谋逆之心,不做悖逆之行。

    否则,他刚一死,就有人篡诏谋逆,这谁受得了?

    你说是不是啊,赵高?

    然而,李斯对这一点却微微皱了皱眉。

    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讲究君明臣贤的。

    有道是: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不慈,子奔他乡。

    可若按照赵高所言,以后无论君贤明昏聩,臣当尽死忠。

    无论父仁慈残暴,子当尽死孝。

    这分明就是愚忠,愚孝!

    不过,李斯现在却不能出言去反驳什么。

    因为无论哪一位君王听到这个思想,都一定会认同并实行。

    即使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