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纪事
繁体版

治国难,汉亡唐立

    却说楚汉殷三国罢兵,各立宗庙,乃选贤才,任能臣,使百姓休养生息,一片河清海晏。楚殷两国以秦法为本改修律法,又集国中饱学之士共议治国之策。施行三年,其效虽不比秦时,亦有秦政五分之能。国人虽偶有怀秦之叹,但无复秦之心。

    汉国则不然,熊族以秦时护国军之兵强而取天下三分之一,实无治国之能,遂延用秦时之政。然秦政乃天赐秦国治国之法,非敖羲一脉用之,其事倍功半。虽有能臣上奏改治国之策,汉王道:“楚殷两国各修国策,其效不如秦政其半,何为改之”。是以汉国再无修改国策之议。

    汉王二十年,汉国民生凋敝,常为楚殷两国所欺。国人不满汉王极矣,遂有复秦之心。

    汉王刘挎有一宠臣,名庞睹。原乃汉王小厮,甚得其心。至汉王坐得王位,遂使其统领禁卫之军。

    一日,庞睹随汉王游于淇水,见汉王毫无欢颜,乃问其故。

    汉王道:“国弱民穷,常见欺于殷楚,以之为乐乎?”

    庞睹实一小厮,焉有解汉王忧国之言,至晚悻悻而归。其妻见其不乐,问其故。庞睹言之,其妻以言慰之,始开其怀。

    他日,庞睹之妻归宁,将其事告以其母。其母又诉与其夫,庞睹之岳父也。其即前秦之迎仙使也,时为汉国外交首臣,其常怀复秦之心。闻此计从心起。

    翌日,寻到庞睹,言道:“王之所忧,实乃秦政无果,闻秦之余子,皆囚于楚之溏水,子何不劝王上使人出使楚国,以重礼换敖氏一人,使其观吾国之弊乎?”

    庞睹之智,焉能察其谋,乃具言于汉王。

    汉王因无它策,遂以庞睹岳父为使,携厚礼使楚。

    楚国君臣皆以汉国以秦人解秦政弊端之事必不成,遂收其礼,成其请。

    庞睹岳父又重贿交接之人,乃得前秦太子,使团快马加鞭出了楚国,却未驶向汉国王都,径直去往汉国军事重镇朔方。原来,在出使途中,其便联络了有复秦之意的众多前秦官吏,乃定于朔方复秦。

    自前秦太子敖觚到达朔方,见过诸位军士、臣僚,诸人皆称其秦王。前秦太子道:“今始出牢狱,未立寸功于天下,岂敢辱秦之尊名,称唐可也,以记囚溏之事。”诸人皆然,遂称唐王。

    而后,敖觚乃以前秦太子之身召天下思秦之士,浩浩荡荡,不三月,兵围汉之王都,汉王帅其禁卫之军出城决战,与禁卫军统领庞睹皆死于阵中。自此汉国灭。因秦之大,而汉地之狭,敖觚不敢以秦称国,乃立唐国。楚殷惊汉之亡也速,又恐唐复侵己国,遂于楚之璠城结盟,共击唐国。唐王敖觚乃命大将狐猩抵挡楚殷联军,以守为主。唐王则依秦政,改前汉之弊,仅一年,唐地之治大兴,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

    楚殷闻此大惊,乃遣使与唐议和。众臣皆以不出三年唐可灭楚殷,以复秦地,不欲议和,唯唐王以前秦之亡实乃无外患也,若亡殷楚,唐之亡亦可见矣。遂与楚殷盟。

    楚乃释溏城之囚,送至唐国。又遣楚王室之女嫁与唐王之子。殷亦嫁王室之女于唐王之子,以结两国之好。

    战争即平,唐王乃奖有功,惩不服,迁前汉遗民于涝水。以秦政治国,三年而民丰国富,楚殷之民羡之,遂常有国人迁往唐国,禁之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