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气地生活
繁体版

12

    最近在看《中国民间故事》,翻完一本书也没有找到记忆里的那篇童话,其实我也记不清楚了,需要跟我妈请教一些细节方能写得出来。这篇故事更适宜作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真要细究其故事逻辑、精神内核,则见仁见智了。我也懒待去延展,只把我妈讲过的故事稍作修改以供娱乐。

    现在我试着去讲一讲这篇故事。

    这世上曾有过一只老猴精,不过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

    这只老猴精日日藏匿在密林中,不管是在和煦的春日、炎炎的夏日、萧寂的秋日还是凛冽的冬日,它都自在的游荡在密林中,渴有甘泉水,饿有甜酸果,没有烦恼没有管束,过着世上人都艳羡的日子。

    一年春天,猴子突然发现,脚下那座村子里新搬来一户人家,一个妇人带着一个正值妙龄的姑娘在村头的破屋里进进出出,日日都能看见袅袅的烟从烟囱里慢慢升腾出来,远望着像是在熬煮这座飘摇的破屋。

    猴子围着破屋荡来荡去,惹得树上的叶子哗啦啦响,引发了姑娘的关注,她停下掐菜根的动作,抬头就看到一只大猴子攀在树上望着自己,姑娘从没见过猴子,新奇地踮起脚望了望,忽然就笑了。

    到了这一年的麦收时节,庄稼人白天黑夜颠倒的忙,妇人和姑娘白天拼命割麦子、捆麦子,太阳西行时就把割好的麦子在油布上摊开,牵着套好石碾的老牛一遍一遍的从东走到西。

    这天晚上,二人刚撂下饭碗就前脚踢后脚的往外走,妇人预备这一晚熬夜把麦子扬好(即“筛好”,碾过的的麦子仍然混有碎麦秸,农人用大木锨扬起麦子,麦秸轻飘落远处,麦子留在原处,以此方法来筛出麦子),走着走着妇人突然哎呀一声叹:“忘拿木锨了!这啥记性!”,于是急忙转身回家取,一边走一边扭头嘱托姑娘先去地里。

    待妇人赶到麦地,左寻右寻遍寻不见姑娘的身影,姑娘定然是往地里来了,可村里人却都说不曾看见姑娘来过。妇人扬着麦子等了一会儿,可左等右等不着人,心里急起来,这会儿可顾不上扬麦子了,得赶紧去寻!

    妇人一片地一片的找,到处都有人,到处都没有她要找的人。

    妇人直喊得喉咙哑也不见姑娘影儿。

    村里大伙听说后也来帮忙,村前村后寻遍也没见人,邻村的人也来帮忙,犄角旮旯不放过,警察也来了,牵着狗四处找。

    半个月过去了,邻近的几个村子都找遍了,姑娘能去哪呢?村里人都疑心姑娘遭歹人了,这会子不定还活着没。

    妇人日日找,夜夜寻,白发一日比一日多,眼睛一夜比一夜干。饭刚吃进去就鲤鱼打挺似的猛然一吐,眼睛刚合上就看到姑娘哭着喊救命救命的脸。

    老人拄着拐杖来劝,可一看妇人花白的头发就说不出嘴边的那句“日子总要向前看”了,儿女是父母的命啊,更可怜她一个寡妇拉扯大一个闺女。

    人们将夏收的麦子存进仓里,跟着自然的指示慢慢的将玉米播种到地里,不久雨水一阵一阵的来了,玉米一日一日茁壮的长大,人们一不留神,就又忙活在地理掰玉米了。

    然而这一片唯有妇人的地里荒芜一片,村里人慢慢的都觉得妇人疯掉了。今日在村头的坑沿看见她乞丐似的就地睡着,明日又看见她拿根棍子来回翻着人家垛好的柴火,后天兴许就看不见她了,接着没准要隔上十来天才能又看见她。

    这当真是疯掉了吧。

    然而妇人仍是日夜不歇地寻。她对劝她的人说,哪怕我找上十几年呢,我闺女总会回来的!她要是见她娘都不找她了,她更没活着的劲儿了!

    天越来越冷了,妇人却觉得浑身火烧似的,嗓子干得很,她随手抓起一把雪往嘴里塞。

    天擦黑了,她预计天黑前赶回家去,只是这一回头上千斤重,她没料到自己才刚走几步就霍然倒下了。

    妇人做了一个怪梦,梦里飞进一只麻雀,站在窗棂上叽叽喳喳的说话,说的还是人话。

    “大娘你别着急,我有姑娘的消息。”

    妇人一激灵,突然醒过来,天上黑黢黢,地上白茫茫,哪里会有麻雀!

    她一步一步蹒跚到家里,开门时赫然发现锁上站着只麻雀!

    “小雀儿!小雀儿!你当真知道我闺女在哪吗?”

    麻雀转转头,突然蹦出一句“知道!”,妇人心怦怦跳,连拧了自己胳膊一把!竟不是梦?竟不是梦!

    她托住麻雀,连问道:“乖雀儿你说你说!”

    麻雀扬头道:“你听我的,准保让你找到恁闺女。只是今晚你得好好睡一觉,明早起来多蒸馍,再准备一条红线和一个红枣,红线要穿过红枣。做了这些你就等着我。”

    “你当真知道俺闺女在哪?”

    麻雀没再吭声,扑哧一下挨着黑漆漆的天幕飞走了。

    妇人睡睡醒醒折腾了一夜,天刚擦亮就醒转过来,头竟然不疼了,不知是不是发烧糊涂了,真有那小麻雀么?就算没有,平白谁会做这么怪的梦哩?妇人仍是按照小麻雀的吩咐去和面蒸馍,找线穿枣,一切刚收拾妥当,麻雀就忽地飞进屋里,叼起红枣就走,妇人急忙背起一袋子馍跟上去。

    冬天拖拖拉拉的走了,杨树悄悄的发了芽,嫩芽一日比一日宽大、肥绿,慢慢相互遮盖,为乘凉的人支起一片浓荫。

    妇人饿了就拿出干馍吃,渴了就舀一瓢河水,走啊走啊,鞋底都磨破了,馍也吃光了,就靠跟沿路的人家东讨一点西讨一点捱着。一路从平原进入山村,从山村穿过山林,越走越僻静,越走越罕人迹。

    麻雀叼着红枣一路飞,终于在一处拉拉秧最茂盛的地方停了下来。这一大片拉拉秧从山坡上一直流到妇人脚下,细藤肥叶挨挨挤挤,衬得天地悄无声息。

    闺女在这个地方怎么活?

    麻雀绕着拉拉秧飞了几圈,将红枣落在高处的一片藤叶上。

    妇人得了指示,开始动手去折木棍,扒拉半晌扒出一个黑黝黝的洞口来。

    她低着身子一脚一脚往洞里探,曲曲弯弯的一路,越往里走越阴凉,妇人却生出一身冷汗,浑身湿腻腻的。

    走着走着,前方忽现出豆子大小的一粒光,妇人于是加快脚步,急急忙忙的欲跑起来,没跑几步,冷不防的一脚踩空,整个人摔下去,骨头都欲散架。

    嚯,真亮堂!这一摔摔离了那个狭暗的甬道。

    “是谁?”不远处有人说话!

    妇人顾不上拾馍了,急急忙扶着地爬起来,探出头去瞅。

    那不是我闺女么!妇人心肺欲爆,一腔热辣辣的泪堵在嗓子眼,颤着音硬是没能喊出姑娘的名字。

    还是姑娘先发现了妇人,“娘!?娘!”

    姑娘还没说几句话,忽然脸一黑,一把扯住娘的胳膊,将娘拽进了石头后面,压着嗓子道:”娘,你千万不要出来,老猴精要回来了!”话毕又拿起来草席盖在娘的身上。

    姑娘暗忖,这草席上有老猴精的气味,万望不被它闻到娘的味道。

    妇人忍着席子上的这一股怪味,只听见有个男人的声音说话。

    “家里来过人吗?”

    姑娘回道:“没有。”

    “可是我闻见生人的味道。”

    “那定是你闻错了,不过是我今日换了衣裳罢了。”

    男人又问:“毛孩呢?”

    “睡着呢。”

    妇人心一沉,姑娘竟生孩子了。

    “这洞里随你走,只是不许有别的人进来。要是你私心放谁进来,又不告诉我,等我发现了,这个人难活过半天。”

    “我咋会瞒你”,姑娘讪讪地笑,“只是这不是旁人,是我娘来看毛孩,她走了老远的路。”姑娘知道猴精鼻子灵,再瞒下去不定更坏事。

    “人在哪?”

    “你不用明知故问。这横竖是俺亲娘,你动她等于动我,俺娘死了,恁儿也要没亲娘。”

    猴精半晌没说话,语气缓下来:“你说这些做什么,只管把咱娘请出来。若就是来看看你,也没什么要紧。”

    姑娘将妇人带出来,一路护在身后。

    妇人这才看见猴精模样,脑袋轰的一下往上提,身子都绷紧了也立不住,直吓得浑身哆嗦,腿一软就倒下去,姑娘忙拉住她,扭头狠狠地剜了猴精一眼。

    猴精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只顾对姑娘说:“咱娘好不容易来一趟,我去市集上买些肉菜,你娘俩好好在家。”

    说完又幻化成人的模样,风一样的不见了。

    “娘,莫怕,有毛孩在,猴精不敢伤我们。”姑娘简单的告诉了娘自己被猴精掳到深山的经过,母女俩开始想法子逃出去。

    妇人突然想到来的路上经过一片桐树林,心生一计,赶紧告与姑娘。

    猴精回来后催促姑娘做饭,自去看毛孩。饭后,妇人提议去外头的林子里透气。猴精自然不同意。

    “你这洞府虽然凉快,却闷得慌,闷得人一个劲儿的头疼。”妇人扶着脑袋呼了口长气。

    姑娘见状赶紧拿叶子来扇,妇人却嚷着“不济事不济事”,捂着胸口只喘大气。

    “俺娘刚来这洞里,还不适应,万一闷出好歹可咋办!你只管坐着,到底不是恁娘!”姑娘生气地将扇子一丢。

    碰巧这时候毛孩醒了,蹒跚着两条腿过来找姑娘,姑娘也不抱它,只一个劲儿地帮妇人揉胸口。毛孩见姑娘不理它,蹲在姑娘身边憋着嘴哇哇哭,姑娘瞪着眼劈头就骂,“你哭啥哭!恁姥娘跟恁娘都还没死呢,现在可没轮到你哭!”

    毛孩吃了一通骂,哭声愈大。猴精走过来把毛孩抱起哄着,“你出去便出去,冲毛孩嚷嚷啥!”

    姑娘气道:“你说嘞轻巧,刚才不让出去的也是你,现在俺娘站都站不起来,你还不过来搭把手!?”

    猴精一把拉起妇人就往外提,姑娘抱起毛孩也往外走。

    猴精甫一出洞就将妇人往树桩上一丢,立在一旁不吭气。

    姑娘赶紧将毛孩往猴精怀里塞,腾出手去扶妇人,慢慢地帮妇人顺着气,顺了许久才见妇人缓过劲来。

    姑娘坐在树桩上歇息,“你抱着毛孩坐一会儿,这深山老林又没啥人,你怕啥!”

    “我怕啥?我啥时候怕过?!”,猴精怒气上涌,气得一屁股坐上树桩,可才一坐下就发现不妙,树桩上湿乎乎、粘腻腻的,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它欲起身,却被树桩粘住动弹不了了。

    妇人见事情成了,起身拉出一盆桐油,端起来就往猴精身上泼,这回无论如何它也脱身不了了。

    猴精撕缠着身子要起身,却发现粘的更紧了,禁不住气骂二人:“毛孩的姥娘真狠心,留下毛孩一条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