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农村
繁体版

第二十回:放牛

    小时候放牛是件快乐的事,可以骑在牛背上慢慢地享受被牛驮着走的感觉。也许夕阳加牛和小孩这三样组合,在摄影师眼里那是比较美的作品,但换个角度看的话,这就是在那个年代80后小孩学校放假后又一项必备的技能了,说到技能可能是有点夸张,顶多只能算个凑人数的;一般放牛的小孩基本上都是由父母交代一下别的大人帮忙带着去看看牛而已,相当于现在有些单位上班打卡混日子罢了……那些年大部分家庭都是同别的家庭一起供养一头牛,皖南山区养牛是以耕地为目的,基于这个原因每个家庭对牛的关注度还是很高的。

    正常情况下,大人没什么事做,才会去放牛;常年放牛的都是以老人为主,重活干不了的那种。这些人有经验,知道哪些位置有水草,哪些山上可以去,这样牛才能吃得饱,讲究一点的家庭牛吃不饱,自己都觉得愧疚。那个年代没有牛田地是无法耕种的。而小孩子放牛就不管这些了,都是以自己为主,去河边放牛就想着下河游泳,去山上放牛就找空地烧吃的,一般都是家里带出来的生花生、生鸡蛋、生红薯、放在火里烤着吃。

    小伙伴多的话,有主见的小伙伴事先会安排好谁带哪些东西以便于开展工作,呵呵……想想也挺有意思,有带扑克牌的、有带弹弓的、有带木头枪的、……大人就不一样了,有些边放牛边织毛衣,有些去一下把牛安排好就去就近的地里干活。

    放牛的时间也比较长,上午下午都要去,其实跟上班有点像,早八晚五,只是不用打卡……

    赶在暑假、寒假、星期六、星期天的话,小孩子放牛的人数就更多了,小孩子多到一起玩的就更凶了,找些树枝当枪,在山上玩打仗的游戏,冲啊杀啊……玩的不亦乐乎,整的一身汗,到了找牛的时候,就芭比扣了……你不管牛,牛也不管你……呵呵,找不到一般都是回去找大人过来,反正一顿打是少不了的,遇到牛吃了庄稼可能还要打一顿,那时候小孩童年是真TM快乐……

    通常由于牛找不到被打,第二天放牛就会换个空旷一点的地方,一般都会选在河边,选在这种地方牛都会看见跑不了,这样也不好,小孩子闲下来就会整事,那些年放鸭的也多,小伙伴们就会抓鸭子烧着吃,呵呵……结果可想而知,鸭主人自然会找上门来;又是一顿打,打几下通常会跑掉,家里也就是做个样子给鸭主人看,鸭主人也不敢多说什么,多说的话,鸭子可能会多掉几只。

    有些放牛的老把头,会想法设法讨好这些孩子,怕他们整事,通常也会讲点故事给他们听,大多数是这个山以前被小鬼子占过,那个山以前有野兽之类的事,听得次数多了,就帮小伙伴们掏耳朵,因为掏耳朵舒服,大家也就自然听老把头的话,乖乖地听老把头的吩咐,看看牛有没有吃庄稼。

    遇到有些老牛生崽的时候,孩子们也喜欢去凑热闹,这事放在村子里也算是很大的一件事,主人家会找一些老人过来帮忙看看,生下的小牛也要按一定流程来办一些仪式,比如,小牛拜四方之类的……老牛这个时候吃的也挺好,纯米汤玉米粥之类的补充营养。小牛崽也自然可爱,站也站不稳……东倒西歪地学走路。

    随着后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耕田都是以手扶拖拉机、还有一些专业的农具为主,渐渐地养牛的家庭少了很多,到九十年代末基本上见不到牛了……

    牛对于人来说,那个年代确实相当重要,必不可少的。每个家庭当年卖牛的时候都是会流泪的……

    现在的社会,虽然很少见到牛了,但牛人倒是多起来很多,以前是牛被人牵着鼻子走,现在是人被人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