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海洋时代
繁体版

262试炮

    在海边的沙滩上有几座军帐,军用帐篷旁边立着四门火炮。

    青铜做的炮身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

    在金色的火炮的旁边,有几个小丫头正在用手抚摸着,并且一边抚摸着火炮,一边相互谈笑着。

    离着这群小丫头不远,地上铺着几张竹席,上面放着小桌子上面有瓜果和吃食。

    主席上有几名富人,为坐一圈看着中间有几个小孩子在那里爬来爬去,当中一个岁数最大的,胖嘟嘟的就是林长石的幼子小豚。

    剩余的几个孩子。就是张岩的儿子海鱼,林长申的长女小布头,还有林长礁的幼女小碗。

    最后就是一对儿小男孩儿他们虽然是由不同的母亲生的,但是由于他的母亲是双胞胎,父亲又是同一人,所以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就是林枢的两个臭小子,一个叫牛犇,一个叫林森。他们两个也是这群小孩儿中有正式名字的两个。因为林枢随着那群账管事到西贡去在临走期间给他的两个儿子取了名字。

    至于为什么姓牛不姓朱,那是朱老牛说不需要他这个外孙子跟着他姓可以都姓林。

    但是林枢却表示既然答应了,那就不能够反悔,所以就从朱老牛的名字中选了一个牛字当姓,给了他的一个儿子。

    林枢是林长石点名要的人物,但两个孩子太小,所以他们就随母亲留在了粮城。

    这是一个面袋子,慈祥笑容,身材略微撞肥胖的妇人把牛犇用两只手托起来,摸了摸他红红的嫩脸,揉了几下说道:“这两个丫头片子,下手没轻没重的,一会收拾她们。”

    牛犇的母亲朱梅玉,憨憨地笑着说道:“大嫂,可别,你收拾完她俩,就要跑到我们家去哭诉了。”

    朱美玉笑着说:“这两个臭小子也不消停,要不是有两个丫头帮着我们消耗他们的精力。每天白天呼呼大睡,晚上成宿的嚎叫。”

    眼下的这群女人出来游玩的借口就是小丫头林月华要验收她的投资结果。

    而大嫂林海氏正好把所有的女眷叫出来游玩一圈儿,顺便在海边吃顿饭。

    而旁边的这几个军长就是用来操作这几门火炮的哈尔滨。其中林夕的几个侄子几乎都在其中除了林玉恒和林玉舒在广州那边,其余的几个都在这里,正在拿着碗排着队准备吃饭。

    当然他们的伙食和这边的女眷不可同日而语。女眷这边是有各种美食和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儿。

    而孩儿兵那边每人半条鱼,一碗米饭,还有一个豆芽菜。

    林夕,林长申也跟着孩儿兵一起吃饭。

    这是林父林海平定下的规矩,只要是和军队在一起,林家的男丁必须和普通士兵吃一样的东西。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只要是海船上那食物是按人头分发的。

    船上除了船长能额外领一份清水之外,其余所有人的食物都是一模一样的。

    林玉柏,林玉椌两人是作为军官在指挥底下的这些孩儿兵。林夕的侄子林玉册,林玉栋和林玉梁,这几个这是刚刚训练结束,正在当一名普通的士兵。

    看林月华和他的几个同学在沙滩中追逐,在竹席上跳舞,在帐篷周围捉迷藏,在海浪里奔跑。

    大米和小米两个小丫头在林月华的身边学习医术,逐渐见到了好几对和她们一样的双胞胎。

    既有她们的婶子又有林家的公子,逐渐他们明白他们两个人只是生的有些特殊而已,并不是说从小的那些小伙伴都说他们两个人是怪物,性格逐渐的变得开朗起来。

    这时候,他又拜林海氏为师,教了他们许多大户人家小姐才得以传授的道理。

    加上他们的母亲因为得到了林夕的治疗和有了精神寄托。加上林夕给她出的一个偏方,少吃米粮,多吃鱼肉,面貌渐渐的变得和善起来。

    虽然看只看脸还是有些分不清男女,但是穿上女装仍然能看出是一个和善的母亲。

    但是身上的肉只是肥肉消下去了,那些因为锻炼出来的肌肉是肯定消失不了的,所以看着是有些微胖的女人。

    而张玄和林枢俩家往来相当亲密,两个小丫头在不学习的时候也经常回家住两天。经常帮着朱氏姐妹照顾那对不是双胞胎却长得一模一样的兄弟俩。

    这时候一群小丫头也玩儿累了,回到时间洗过之后准备吃饭。这时林月华向张冯氏告状。

    我记得前天,我从铁厂回来听到铁蛋在花池后边哭的那个委屈,就过去看了看。

    发现两个大米和小米都在说,铁蛋别哭了,都是大米不好。然后指着对方相互说刚才是大米不好,一会我们不带她玩了。

    我看了老半天也没看出来两个姐姐有啥不一样。

    张冯氏笑着说:“平时在家尽量不给她们穿一样的衣服,原来大米比较文静。小米比较跳脱,不过现在两个丫头的性格几乎变得一样了。不过小米笑的时候抿嘴的时候比较多。”

    “娘,好讨厌啊!”一只萝莉冒了出来,浅黄色的如裙穿在身上,在海风吹拂下飘飘欲仙。黑色的长发在右额角分出来一缕,用了一个中国结样式的饰品琯住。

    是啊,是啊又一只一模一样的小女孩也冒了出来。

    “不过娘说的那个,早就过时了呢!”

    竹席上的人都兴致盎然的看着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少女,可惜,谁也没看出来有啥不一样。

    林月华撇了撇嘴,眼珠转了一转然后跑到林夕的面前说道:“哥哥,你要是能猜出他们两个谁是谁的话,我就把你欠我的钱一笔勾销。但是如果你要是猜错的话,就答应我那个条件。”

    林夕说:“我哪里还欠给你钱,你的那些你欠我的钱不是一笔勾销了吗?抵消了我欠你的债务。”

    “是吗那我记错了,现在你猜吧,谁是小米?”

    “右边的那个是小米。”林夕随口说道。

    看着小姑娘惊愕的眼神,林夕得意的笑了。

    两只萝莉不服气进了作为几个小孩儿睡觉搭的帐篷转了一圈,出来后也不说话了,笑吟吟的看着林夕。

    林夕指着左边的丫头说道:“你是小米。”

    两人气鼓鼓的又回到帐篷。这回出来这时间有点儿长两人走出来后一点表情都没有,而且两人还换了一身带来的备用的衣服。

    林夕看了看,还是指着左边的女孩说道:“小米你就一根筋,只会站左边。”

    左边的丫头瞪了一眼梁远,对右边的女孩说:“我都说要换位置的。”

    人们啧啧称奇,林夕也不说话,只是对两人挤眼睛。

    这时远边远处一阵烟尘飞起,有十骑来到了沙滩50丈左右的距离,放慢马速,同时烟尘慢慢的腾起淹没了几人的身影。

    待烟尘散去,露出几人的身影之后,那几人业已翻身下马,牵着马向这处海滩走过来。

    人走进为首的一个穿着白色短打的中年男子牵着一匹银色的战马缓缓的走来。

    小丫头高兴的蹦起来。喊着:“我的月亮回来了。”然后站起来迎着像那中年男子跑去。

    她从男子手中接下那匹银白色的马缰绳,然后在男人的搀扶下得意洋洋的坐上战马随着男人的脚步又回到了此处。

    来者正是林夕的三哥林长礁。至于他骑来的这匹马的所有人是小丫头李月华。

    西贡那里给梁城送来了20匹母马和五匹公马。都是从天竺那里来的折耳马非常的漂亮,肩高有1尺5~8尺。

    小丫头的这匹肩高是八尺二寸,是所有马中最漂亮的一匹母马。

    这匹马一放到蒙学中,这匹漂亮的白马就被小丫头取了个月亮的名字,然后就被她霸占了。

    至于那批原来叫做小白的果下马,已经成为给小丫头脚力了,从战马的地位掉了下去。

    三哥林长礁的到来也到了这场游玩的结束时候。

    林海氏催着女眷带着孩子们收拾了一些杂物之后,坐着来时的马车慢慢的远去。

    而小丫头也骑着她的“月亮”在跟林长礁带来的几名骑兵的保护之下,回粮城去了。

    她们的远离是因为接下来就要进行试炮工作。响亮的炮声难免会吓到那些小孩子所以她们要回粮城。

    试炮的这个地方离粮城有五里地远,即使听到声音也不会太响亮了。

    而且这周围都是荒地,没有什么人。也不会因为装药的失误而伤到人员。

    这是林长礁精心选择的一块儿试炮的场地,而林夕和林长申两兄弟在此则是移交这些炮和物资。

    时辰到未时,林长娇礁由于来得及并没有吃什么东西,于是他先坐下来就着茶水又吃了几个烧饼。

    在他吃饭的时候,林长生问出了胸中放置已久的问题。问林夕是怎么猜到的大米和小米两姐妹是是谁的?

    林夕嘿嘿的笑着说:“她俩我可分不出来,不过今天两姐妹穿的鞋一个是千层的布底儿,一个则是木底。看她们两个留在沙滩上的的鞋印就可以分出来谁是谁。至于第一次么,是我蒙的。”

    林长生明白之后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还想能分清他两个谁是谁的。不然这两个小丫头老是借着身份捉弄我儿子。”

    这时林长娇礁从身后拽过来一个拴在皮带上的木盒子,拍在林夕面前说道:“这个家伙,你能不能再给我生产一批?嗯,我十两银一支采购你的。”

    林夕看着这个仿佛如丁字形一样的木盒子,苦笑着说道:“你先说你这手铳是多少钱买的吧?”

    “就这么一个木盒子,加上一根一尺长的铁管儿,那个小丫头居然要了我二十两银子一支。她还好心的卖给我一个基数的弹药都是另收钱的。”林长礁恨恨的说道。

    “还行,他还顾念兄妹之情,没有狮子大张嘴,你认便宜吧。”

    “还没狮子大张嘴,他卖给城中那些妇女是15两银子一只,还免费送一个基数的弹药。

    我要了500只手铳,不但不给我降价还涨了五两银子,连弹药都要另算钱。还你还认为我占了便宜。”

    “小丫头,居然也卖了你500支。你知道他从我这里一共领了3000支手铳。

    然后转身用其中的500支顶了她在我这里的欠账。

    那500只手铳,每一支都合在百两百两银子左右,你说你买的还不便宜吗?”

    林长礁这时有些差异的说道:“难道你就这么认了?”

    林夕看着林长礁说道:“不认又能怎么样?反正最多她给我写张欠条。

    再说这件事情还不是你引出来的,如果你不让小丫头答应用他手里那两万两银子来造火炮的话,哪有这么多麻烦事儿?”

    林长礁这时转过话题。“这东西一直需要成本多少钱?”

    林夕看了看他,竖起了一根手指。林长礁看了看看了口气说:“十两银子。行啊,让她赚一半儿,赚5000两银子,还亏了15000两,我也认了。”

    这时旁边传来了一个让他生气的声音。

    “长旭伸一个指头的意思是一两,这还是把工人的工钱和损耗都放进去了。”

    林长礁看着林夕,林夕用眼神瞪了他林长申一眼,无奈的点了点头。

    其实林长申还是把价格说高了。这只手铳的生产工艺其实不难,它用上了林夕刚刚发明的一种制造方法。

    那就是先用两个薄铁片打制成内铳管,然后再用精铁在外面浇筑一层。

    这样就成了一个内外两层铁浇筑成一体的铳管。这种工艺,其实在后世也十分常见,那就是汉阳造步枪开始的工艺老套筒。

    就连沙滩上放着的那四门火炮都是和手铳一样的工艺,只不过他们内部是铁管,外部是一层铜浇铸柱。

    林夕打算继续改进精铁的配方,争取一步把钢练出来,用钢来铸炮。

    而这外面的几门火炮就是三斤炮,六斤炮,九斤炮和12斤炮,也就是林夕以后生产大炮的具体的口径。

    而林长礁这次就要把这几门炮的设表打出来。同时看看这些炮的寿命和林夕配置的颗粒火药的效果如何。

    林夕有些奇怪的问林长申。

    “小丫头是如何把她手中的两千只手铳销售出去的?”

    “开始他是卖给了女校中的那些学生。不过当时卖的价格并不贵,只是八两银子一支。

    后来那些学生把手铳拿回家后,那些大娘便来抢购。

    所以那些手铳又变成了15两银子一支。最多的一家买了八支,小丫头还给了他们个优惠价,收了十二两银子一支。”

    这时林长礁说道:“怪不得小丫头前两天来我这里要求把卖给我的那500只手从收回去,等下一批生产出来再交给我。”

    林夕转头看着他,林长礁洋洋自得的说:“当然我没同意。”

    这是林长申问林夕:“小丫头又给你提成出什么难题了?”

    林夕无可奈何的说道:“说到他要求我再给他生产5000支手铳,当然是先货后给我货款。手铳生产虽然不十分困难,但是这么手铳从流出去本身并不是一件什么好事,所以我没答应她。”

    这是林长礁把木盒打开。从中拿出了手铳然后用木盒挂在手柄上的一处预留出来的铁槽中。然后抵在肩上冲海面比划道:“你怎么想起给这只手铳装一个枪托的?”

    “还不是那个小丫头。手铳做出来之后,因为手铳太重,她的力量太小,端不平也打不准。

    非要求我给他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就做了个木盒子。

    平时可以放着火铳,在射击的时候可以放到后面当枪托,这样那个小家伙就能用了。”

    其实林夕的这个创意是来自后世的一种枪,就是薄荷枪。是德国人制造出来的一种能够抵肩射击的冲锋手枪。当小丫头提出要求的时候,林夕自然而然的就把驳壳枪的外面的那个木壳儿的创意拿过来就用了。

    林长礁说:“你做的这个手铳,其实分配给护院或者是海上的那些水手原来使用是非常合适的。背在身上不占地方,而且牛皮盒中装着20颗子弹,基本上自卫用就足够了。”

    林夕看着自己的三哥幸灾乐祸的说道:“你别忘了你答应小丫头的条件,将来制作出的任何武器,在卖的时候都有小丫头一成的提成。

    至少你手里的这只火铳,所有即使我做出来,你也要从小丫头的手里去买。至于你能谈下多少价格来,那就看你的本事了。”

    三兄弟谈着这些话时来到了已经准备好的试射的炮位,这些炮位都是在沙滩下挖下去一个坑,把大炮放在坑里,而周围是用沙袋围起来的一个半圆。

    林长礁看了看旁边的儿子和侄子们,又看了看其他人。

    他发现这里的孩儿兵全部是林家的子弟或者是林家的世仆子弟。

    林夕和林长生和林长焦三兄弟交接了物品之后,便躲在后边的掩体之内,准备看林长礁的第一次试射。

    第一次试射的是三斤炮。作为操炮手的海尔兵们在沙坑里面一痛的忙活。

    这门炮配上了准星照门和统规让瞄准时有一定之规,而这些孩儿兵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炮手,知道如何操作大炮。

    在火炮定型之后还有还会有射表,还有标尺等,需要大量的试射才能算出来。

    虽然只是一门小炮,而目前此炮威力很大,射程很远。

    虽然有燧发装置和隐性管可以提高火炮的发射频率。但是试炮时,用的是最古老的前装铁球弹,点火绳引燃。

    可是在此时却是颠覆性的,内中的改良,开创了有明一朝火器先河。

    这是一门简易版的拿破仑炮,下面炮架模样有点像后是步兵炮的,二个翻砂的铁制轮子,用于固定炮管的铁架子及后面支撑地面的木制防后座力架。

    这门炮是林夕仿造的。拿破仑火炮。

    拿破仑火炮和其他火炮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炮口上有一个类似于啤酒瓶子的凸起。

    这个凸起很不起眼,但是他却是拿破仑炮最大的优点,可以快速的散热。

    林夕在制造这几门炮的时候是完全仿照着拿破仑炮的外形制作的。

    火炮使用是前装实心弹,林夕又改良了火药的配方,把火药做成了颗粒状。

    其实火药的颗粒化在大明的边军中就已经实行了七日光使用的火发射药都是颗粒化的火药。

    但是此时制作颗粒化火药比较复杂,林夕给他做了一个改进,就是用硬木制成了一个机器然后是把火药挤出来的。

    这个机器十分简单,就是后世人们用来搅猪肉馅儿用的绞肉机,不过林夕的这个绞肉机是纯木质的。

    一个木质的木板上有很多打出来的小孔,然后一个人在后面摇着木棒?另外一个人把用水把粉状的黑火药调成糊状后加压,火药从孔洞中流出成面条状。然后在前面加一个小型的木质拨片,将面条状的火药柱切成一段一段的。

    晾半干后用一个木桶在里面摇晃着将火药的表面进行抛光接着再彻底晾干即可,火药的生产速度是很快的。

    而且由于所有的工人都穿着千层底布鞋,身上不许有任何铁器,也不准在工坊中见点任何灯烛,火药生产既安全又快速。

    至于生产火铳用的子弹就更简单了。

    先在木板上凿出很多小坑,然后把纸筒放在坑中。装药的工人将治好的颗粒火药倒在木板上,然后把多余的火药刮平。

    然后木板交给另外一个人,另外一个人把装好的铁蛋还有引药包放入纸筒中,然后封装涂腊,一颗火铳弹丸就制作完毕。

    至于炮弹则是按照口径的大小用白绫包上颗粒火药。然后和弹丸一起放到木箱中,一颗木箱装十颗弹丸和20包火药。

    至于让小丫头来投资研制火炮,就是林长礁搞出来的破事。

    由于林长礁想研究出来,从他的镇海堡打到海湾对面的火炮但是林夕表示这个火炮研制起来相当费钱。

    其实是林夕不想制造这种岸防火炮,这东西既贵而且又没有什么用。

    但是林长礁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忽悠林月华把林夕刚刚赔给他的两万两银子拿出来用于研制火炮。

    但是林长礁也不想想,小丫头是吃亏的人吗?所以在研制火炮之于,她又给林夕提了一个要求。

    林月华要求林夕给他研制一个他能使用的手铳要求威力大,而且不能使用火绳。

    林夕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其实林夕也有研制燧发枪的念头,所以就利用小丫头提出的要求,研制出来了一种燧的手铳。

    其实这年代的火枪和火炮原理几乎是一模一样,能制出燧发火铳就能够制出燧发火炮。

    所以林夕就用制造火宠的机会,来变相的研究火炮。

    可是他发现用铁皮打制出内管,然后再浇上铜之后,这只短手铳居然有了膛线。然后林夕自然而然的就把米涅弹给做出来了。

    然后就是纸质的子弹,燧发点火率低的问题也被林夕悄然的解决了。

    林夕在引药中掺入了1/10的消化纤维提高了引药的灵敏性。

    所以这只燧发的短手和火使用火绳的火绳枪的发火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和手铳同时做出来的还有长管儿的步枪。

    步枪是带有四棱套筒刺刀的,当然也是前装有膛线的米涅步枪也在此次实验当中。

    当然他们使用的子弹和小丫头他们使用的手铳子弹是不一样的。

    虽然外形看着相同,但是前装步枪使用的子弹是有一个铁芯儿的,当然在这个时代铁要比铅还要贵。

    所以孩儿兵使用的长管米涅步枪的子弹要比小丫头们使用的那种“民用”的手铳的弹药要贵很多的。当然这种带铁芯的米涅弹也要比普通的铅弹杀伤力要大很多。

    现在用的是定量药包,使用白绫包住颗粒黑火药呈圆柱形,正好塞进炮口,再把生铁炮弹也放进去,用捅杆一起杵到底即可,而且炮口可以立即垫木放平,操作容易很多。

    以前七八个炮兵弄的手忙脚乱,现在三个人不紧不慢的,每一炮的间隔大大缩短。

    随着红旗落下,炮垒中一声闷响,一个黑点,眼看着像远处飞去。

    随着一声报,一匹快马从远处飞奔而来,一名孩儿兵翻身而下道:“炮弹打在三百五十丈左右处。”

    这就是非常远的距离。三百五十丈是多少,就是七里地。

    林夕本来就是试炮的,最大能打到多远,所以就准备了二种药包,一种就是一斤,另一种二斤,如果一斤的药实验正常,就换二斤的。

    如果还是正常,就塞一包半斤火药,再加一包二斤药,誓要把这门炮打的炸膛为止。

    明朝后期,无敌大将军炮装火药三升,装铁子六七层;虎蹲炮装火药六七两,装小子百个,或装大子五十个;快枪,装铅子三四钱,火药则事先用竹木筒量好封贮候用。

    天启元年成书的《武备志》威远炮“用药三斤八两,大铅子一枚,重三斤六两;小铅子一百,每重六钱;”

    “百子连珠弹,装火药一升五合,装铅弹百枚”等等。

    就只是正常的装药就打出了七里地,如果是双份儿的强装药好能打出十里的话,那么这门小炮的威力着实惊人了。

    可以跟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比之,首先用这么少的火药能打出这么远的距离,就是一件非常震惊的事。

    这个就取决于膛线的炮管,跟铁制炮弹的结构和外面缠的一层铅制的密封带的精密度,还有火药的颗粒化。

    接下去就再试一炮,吩咐距十里地外监视落点,很快一切准备就绪。

    随着指挥的炮长手中的红旗下落,一炮手点火发射。

    这一次一声闷响,还带着点金属的回声,三斤重的铁芯披铅弹脱离炮口飞速而去,炮车也随之弹跳了起来,这后坐力很大,差一点把炮车震翻。

    其实这个结果才是林夕认同的合理黑火药用度。

    眼前这一切当然是火炮试验成功,下面就是不断的在各角度和各种重要量发射炮弹。

    将一门火炮的射表打出来,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过程知道这几门火炮打的报废为止。这是一个既耗时间又耗钱的过程。

    看着那边还在一丝不苟的按照试炮的步骤在实验大门三斤炮。

    林夕将林长礁拽到旁边屯放。军械的帐篷内从木箱中取出了一只燧发枪交给林长礁。

    像他示范如何装填火药和进行激发的过程,并向他介绍了这支步枪的所有部件。

    燧发枪一直是林夕的一个制造方向。一直在试制枪型,但和林夕最终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最后林夕实在忍无可忍。把他记忆中最经典的一种步枪为原型设计出了这只碎燧发枪。

    这只燧发枪的原型就是是十七世纪英军研制,十八世纪定型,使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最成功的燧发枪型。相比现在东西方使用的定装的火绳枪还要领先几十年。

    而且通过林夕这种制造铳管的方法,使这支燧发枪从无膛线到有膛线,而且同步使用米面蛋。这只前装碎发枪实际上已经达到清末时的火枪的水平了。

    在大量的实弹射击之后再总结这种燧发火铳的逐渐缺点在逐渐改进。然后从前装到后装。

    林夕设计的这支燧发火桶,虽然参考了英军的褐贝丝前装滑膛枪,但是在制式工艺和零配件上做了最好的优化处理。

    以现在粮城这里的技术力量,做到这些丝毫不困难,只是量产比较困难而已。

    但是经过林夕的标准化改造,已经有量产这种燧发步枪的可能性。

    其实标准化生产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中国在古代其实一直在执行这个政策。

    人们都是把造物勒名当成对工匠的欺压,其实勒名就是标准化的开始。

    当林夕统一了粮城铁作中的度量衡时,就已经做成做到了标准化生产,只是还没有出现流水线而已。

    林夕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利用燧发枪普及流水线制造方法。但是林夕现在面临一个巨大的困难,就是铁作里的那些师傅和工匠们都反对这种方法。

    经过林长礁这次试射之后,这只燧发火铳应该完全可以做到最成功的定型了。

    至于能不能大量生产,这需要林家的家族主点头。

    林夕并不着急,此前的大明军队使用的火绳枪也是经过长时间才逐渐普及的。

    他对自己制造出来的这只燧发火铳很有信心,它比起辽镇的三眼七眼九眼铳不知道好用到哪去,比起蓟镇的鸟铳威力也大的多。

    而且还可以用流水线生产,由于是自家使用那质量也是没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