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的悲伤
繁体版

第二十章 给宝贝的歌

    我的女儿经常说:“爸爸,听你的歌就想睡觉,能不能写一些我们也喜欢的。”我从来就不知道喜欢歌曲与睡觉有必然的联系。我就试过听着舞曲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虽然她这样打击我,但我没有办法生她的气,我当她宝贝一样。

    我听着八十年代的歌曲长大,让我创作壹零后听的歌,不是我不会,而是我不擅长。举个不太合适的例子就像你让一个星级酒店的厨师,设计一件参加晚宴的礼服。他也会,若给他三五年的时间去学习服装设计。

    我创作歌曲不用三五年,少则三五个小时,多则三五天就可以了。但我没打算要专门为这个群体去创作一些他们喜欢的歌。虽然这样说,但不等于我不能专为我女儿创作一首歌。至于她喜不喜欢,那是她的事。

    就像有的人说: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不能阻拦我爱你。

    每个创作者,都会有属于他的个人特点,也会有特定的听众群体,当然听众也许接受能力较广。就像我喜欢beyond,但不影响我也常听杰伦的歌。

    我重视旋律与歌词,也知道编曲需要多样化,但暂时我没有这样的实力。

    写这首歌的时候她才一年级,现在已经三年级了。因为她学习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常常被老师叫上讲台朗诵,领读。所以我觉得,她传承了我的优秀基因,但她偏不爱沾我。

    我告诉她,我以前也经常上讲台。她便瞪着大眼睛问:“是被罚站吗?”

    我白了她一眼:“是因为我的普通话说得标准,所以老师叫我上去朗诵。”我之所以普通话说得比其他人标准,是因为我比他们多读了一个学期。

    那时候我才6岁,最小的弟弟原肖才2岁。因为家里经济困难,爸爸妈妈把我送到外婆家住。二舅舅那时候还是老师,最小的舅舅也在上学,根本没人看管我,所以我外婆就计划着将我送进学校,好让我舅舅能教我读书。

    那时候实在太贪玩,在下课的时候,我把一个女同学的裤子扯了下来。她哭的声音大得连天上的小鸟都要改道飞行,瞬间便惊动了全校,我则被当老师的舅舅狠狠批评了一番。这让我想起了周星星的电影里撕破女主角衣服的一幕,幸好那时候大家还小,她不一定记得我,否则现实中在餐厅厕所赤裸的可能是我。

    过了没多久又因为贪吃,追着邻居家孩子手上的糖果跑不慎掉到小沟里去了,头上被石头割了好长一道口子,流了很多血,我外婆当时被吓了个半死。于是大家纷纷说我太小,还不适合上学。在读了一学期后就退学了,半年后回了我家才重新上一年级。

    邻居家那小孩叫三朋,对我造成过伤害的我还是记得的。

    就因为我比别人多读了一个学期,所以我比别的同学对课本知识接收得快,但也仅限于一年级。

    听完我的故事,女儿眨着眼睛说:“哦,爸爸,原来你是7岁才到我们家的呀。”

    她虽然不喜欢听我的歌,但她对我的创作过程很好奇,有一次问我:“爸爸,这些叮叮叮叮的声音是怎么做出来的?是拿根铁棍,敲凳子发出的吗?”

    有时候又问我,爸爸你的新歌写好了吗,叫什么歌名?然后拿着我的歌词指指点点评头品足一番。

    看她如此好奇,我便有意培养她。我当年若遇良师指导,也许我的人生路会改写。

    于是我便开始教她弹吉他。虽然她的小手还不能握得住指板,但她竟然也很认真地学起来。听着她自己弹出来的怪异声音,她便吃吃地笑起来。

    这个时候我已经在创作这首歌了。当时我已经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觉得歌曲并不是简单创作出来就行,要想有特色,就要从多角度去打磨,大胆创新,不断突破。

    我忽然发觉,她刚才乱弹的吉他声,然后发出的魔幻笑声,不是最佳的歌曲元素么?我设计了一段前奏,这首歌就此成型。

    对于大多数的独立原创音乐人来说,大家过程都是一样的,从什么都不会到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但始终掌握不了深层次的东西。当时的我也只会用吉他给歌曲做伴奏,能加的也就是一段有规律的鼓组。

    所以我最初期的音乐,全都节奏简单,伴奏单薄,质量不高。一听就知道是业余人士做出来的低端产品。

    当然,低端的是品质,不是歌曲,我自认对旋律的把控,不输大多数同样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后来一个台湾的音乐人,在听了我的歌曲后,对我的评价是音乐功力深厚,作品很天然很纯真,容易打动人心,共鸣一代人,未来可期......

    而后来也有公司要找我合作,但他们不会将我的歌曲重新制作,而纯粹商业合作,他们负责运营。

    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样的歌曲质量,被推到大量听众面前,势必被人口诛笔伐。我到时挖地三尺也会被揪出来批判。我的理想只是创作音乐,从来就没想过要成为活跃于舞台上的大众明星。

    保持良好心态,决定着我在音乐这条道路上能走多远,不然,很容易得意忘形或瞬间崩溃。

    为了拓宽自己的音乐境界,不至于一天到晚只有吉他,我买了一个二手电子琴。

    这么便宜的乐器都要买二手的,不是我不尊重音乐,而是我没法在上面投入太多资金,毕竟一直是亏本状态下做音乐。

    在网络非常发达的当下,我已不需要到琴行才能学到系统的培训了。看教程,我也能按响那那些简单的音符,并且,还给我的两首歌曲录了前奏与间奏。

    其中一首现在流行于网络上,播放量也有数十万。如果让人知道我第一次录的前奏就是用这个仅仅价值150元的电子琴弹出来的,估计他们的眼珠子都要掉出来。

    当然,后来我也创作过几首得到我女儿赞扬的歌曲,虽然每次她都是被动接受,但至少她不会再说一听我的歌就想打瞌睡。

    慢慢地我也收获了一些歌迷,村里的丽娴就说,她儿子就很喜欢我的歌,当我是偶像一样。只是我一直没见过她的儿子,也没在任何一条歌曲评论里读到过这是我粉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