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书:太平长公主传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宁安候府(一)

    关中的寒冬很是寒冷,冬风凛冽,家家户户都是尽量将热火烧得旺旺的,转眼间又要到年根了。

    太夫人和一大家子人在正堂暖和的炭火下聊着明日宁安候府老太君花甲贺寿的事。

    阿鸾捧了暖炉,浅笑道:“原来明日是姨祖母的寿宴!难怪给咱家发了喜帖!”

    王夫人也笑道:“宁安候老太君的寿宴必然要去的!毕竟是母亲的亲姐姐!儿媳也定当准备妥当!”自从黄氏不在了,王夫人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很多。

    太夫人温和地笑道:“自然是了,虽然京城就这样的地方,但我姐姐她年纪大了,我也上岁数了,走动不太方便,但这次花甲之年必然要过去看她,我也想她了。”众人都齐齐附和着好。

    次日清晨,萧府太夫人携儿媳王氏以及一众孙辈们乘上自家套好的马车赶赴宁安候府。

    宁安候府门口早已是一片喜气,仆人们都穿着比较鲜艳的衣裳忙里忙外,见到萧府的一行马车,便有人十分有眼力见的上前道:“小的见过诸位贵人!”

    “来人!快把咱自家亲戚的马车安顿好!恭请诸位!”那为首的一位管事的仆人满脸堆笑恭敬道。

    萧家主事在王夫人的示意下笑道:“这位掌事的老爷,我代替我家主人谢过了!”

    那掌事的仆人满脸笑意道:“瞧您说的!咱都自家亲戚,不需客气的!”

    在一旁侍候的萧家仆人们将自己家的主子都纷纷扶好下了马车,便将自家的马车交给宁安侯府的仆人安顿好,众人便依次站在宁安侯府的门口,便顺着其仆人的示意下被请进府里。

    阿鸾迈着轻盈而谨慎的步伐边走边暗自看着周边的景致,不禁暗暗称奇,这偌大的宁安侯府真是一步一景且彰显富贵,明明已是冬季,却是府内上下多是以彩色的绫罗绸缎来装饰花草,仿佛春意仍在,但并不算俗气,反而点缀得很好,比自家文国公府的古朴雅致要奢侈华丽许多!

    阿鸾只是暗自笑了笑,心下不由想到,难怪宁安侯府在京城里也是出了名的以奢华富贵为主的世家,如今看来,此言不虚!宁安侯府在京城里,历来是大家族,其子孙虽然较多,但其中有真才实学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宁安侯府中的子孙有的甚至是花花公子。虽然家大业大,也有人在朝中做官,到底是因为底子丰厚才得以挥霍,也更是因为宫中有一位自家较为年轻而受帝宠的董昭媛,其膝下育有一位十四岁的六皇子,使得宁安侯府这些年来有了骄傲的资本。

    府上的众奴仆身着鲜艳的衣裳,许多丫鬟生的也是年轻俏丽,因为是宁安侯府老太君的大寿,因此忙里忙外,严肃中也透着几分欢快的气氛。

    不多时便到了宴席的厅堂,只见宁安侯府的老太君满脸欣喜,“妹妹,你终于来了!”因为算得上是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故而宁安侯府的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都纷纷的与萧家众人互相寒暄。

    只见萧太夫人十分高兴的笑道:“姐姐,妹妹可算是终于再能与你好好叙叙旧了,唉,咱们都到了这把年纪了,如今姐姐也到了花甲之年,真是可喜可贺!祝姐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姐妹二人也不顾那般礼数,因为也有些许日子没见面,一见面便高兴的握住对方的手,彼此笑意满满的寒暄着。

    萧太夫人让自己的晚辈便逐一行礼,与宁安侯府一些不太熟悉的公子和姑娘们互相见礼,双方互相招呼一番好一阵子才入了席。

    阿鸾都觉得有些过于繁琐和麻烦,但谁让人家宁安侯府的子嗣众多!包括亲孙子孙女或是其他亲戚。

    萧老太君和宁安侯府的老太君姐妹二人坐在一起,互相聊天:“姐姐,妹妹看你如今可谓真的是子孙满堂,膝下承欢,虽然妹妹的子孙儿女不及姐姐这般繁盛,但也是很是知足了,毕竟都是儿女双全,觉得咱们二人都是晚景幸福!”

    “可不是吗?妹妹,我最疼的孩子就是我这个小孙子和我这个外孙女!”

    只见宁安侯老太君。身边紧挨着的便是两个年纪轻轻看上去与阿鸾姐妹一般的光景的两个孩子,首先是一位年轻俊俏、身着华丽的贵公子,阿鸾认得此人乃是宁安侯府大房的嫡幼孙董纬,其兄长董经倒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人物,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可惜却年轻早逝;其长姐董纯年纪较大一些,早早入了宫,成为皇帝的董昭媛。

    旁边坐着一位安静且容貌如花似玉,娴静照水,不比自家柳表姐差的一位表妹,正是宁安侯府老太君的亲外孙女,此女姓林名蕙兰,因为其母早年病逝,其父亲身体又较为缠弱,一直在江南的地方任郡守,而且又是忠勤伯,但林氏家族几代单传,无亲族可以真正依靠,故而将此女在年幼时便送到外祖家寄养,京中的人没有几个不知晓宁安侯府家这位小姐与老太君的亲孙子自小便是青梅竹马、指腹为婚。

    两位老太君有说有笑的谈着自家的儿孙们,子孙们也都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兄弟姐妹们互相聊着天儿,阿鸾与家中几位姐妹与在场的几位姨祖母家的姐妹们时而说笑着。

    “妹妹,该说不说,姐姐是真的羡慕你这儿女双全,孙子孙女们又这般出息!一个比一个出众,叫我好生欣喜!”

    “唉,姐姐,妹妹这身下虽然子孙绕膝,但也比不得你这府上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宁安侯府的老太君笑着抚掌道:“妹妹这般说笑的,我看你家孩子几乎都是个个出息,咱自家人不说两家话,我这子孙虽然众多,但出息的却远不及你家!若是我家的一个孙女能配得上你这其中的一个位孙子也算得上是称心如意了!”

    萧太夫人笑道:“姐姐那感情好了,咱两家何不趁此结个亲,亲上加亲,这样也更加美满,依我看,姐姐家那位姑娘就很不错,我看配我家这瑞哥还是很适合的!”萧太夫人边说,便拉着自家姐姐的手指向其中坐在人群的一位姑娘道。

    众人一时间都看向坐在人群中的这位姑娘,只见这位姑娘确实是生的秀丽端庄,文静淡雅,重要的是这位姑娘生的却是让人越看心中愈加欢喜。

    宁安侯老太君看自己妹妹相中了自己这个孙女,便笑着说道:“原来妹妹是相中了我们家三房的嫡女啊!也好也好,虽然瑞哥是庶出公子,但终归是东海萧氏名门望族的贵公子,也是一位上进的好孩子!我这三房的孙女,妹妹,你也是知道的,这孩子的父亲本是一位庶子,但自小失去生母,养在我的膝下,如今是一位皇商,母亲也是一位郡守的女儿,照此身份,也算配得上你家的孙子了!”

    “缘儿,过来,让你姨祖母看看!”

    “是,祖母。”

    只见这位姑娘移动莲步拜见众人,“缘儿拜见各位长辈,各位兄弟姐妹。”

    只见萧太夫人一边拉着自家姐姐的手,一边又是慈祥的笑着,“不错不错,真是一个端庄的姑娘,生的这般秀丽,也过来看看我家的这位哥。瑞哥!你也过来!”

    只见萧明瑞恭敬有礼的上前作揖,宁安侯府的老太君连连夸赞明瑞生的英俊风流,宁安侯府上下众人也多是随着老太君笑着附和。

    董缘与萧明瑞互相见礼,二人在刹那的对视间便都不禁红了脸。

    董缘也是个大家闺秀,微微用衣袖遮住部分脸,可她那双美眸却是真真切切的透出几分害羞。

    而明瑞以前虽然有些行为不够端庄,如今因为受到科举考试的挫败,而及时反省自身,如今也是行为举止合乎礼法,再加上他外表生的也是英俊潇洒,自然会吸引到其他姑娘的注意,一向以风流曾经著称的他在看到眼前这个秀丽端庄的姑娘时,也不禁微微红了脸颊,不由的引的旁边的众人悄悄的笑了笑。

    于是在两位老太君的见证下和两位年轻人彼此也表示对对方的中意后,便定下两家的婚事,承诺在明瑞考中进士之后,便为这两位年轻人举行婚事。

    阿鸾笑了笑,心下不禁想着家中的几位哥哥的婚事如今都有了着落了,家中的姐妹们也就剩下自己和五妹妹以及六妹妹的婚事了。

    宁安侯府上下不仅因为老太君的生日而喜庆,正因为宁安侯府与文国公家结亲而更是喜上添喜,使得气氛更加喜庆。

    此时只见宁安侯和一位英姿卓绝、俊美无双的年轻贵公子在仆人的恭请下入了席,宁安侯府众人一看英王殿下驾到,都是神色恭敬,尤其是老太君为首,更是表现出一副恭敬的模样,“老身携家人拜见殿下!”

    萧家人一看是英王殿下,有几分尴尬,但很快便也是依照礼数行礼,“拜见英王殿下!”

    阿鸾心中有丝起伏,但很快平复自己的心境,也只是恭敬的行礼。

    只见宁安侯的老太君与宁安侯发问,“我儿!殿下大驾光临,怎不提前告知家?殿下驾到,使老身家里蓬荜生辉,自当好好准备一番,再请殿下到来才更显尊敬!”

    英王殿下只是摆了摆手,“老人家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本王只是听闻老太君花甲寿辰,亲自随宁安侯来看望您,备些薄礼,还请老太君笑纳!”英王殿下一挥手,只见其随从。抬进来一只箱子,打开一看便是上好的珊瑚。

    宁安侯老太君心旷神怡,更加恭敬感谢道:“如此,老身,便多谢殿下厚爱,殿下此举使老身感激不尽!”

    “罢了罢了,老太君你且坐好!不知本王可否敬杯酒?”只见英王脸上有几分清冷,淡淡的笑了笑。

    宁安侯府上下可谓是受宠若惊,纷纷举起酒杯来敬英王殿下,英王殿下也举起酒杯对宁安侯老太君敬酒。在场的萧家人脸色并不是很好看。

    在英王殿下敬完酒之后,只见英王殿下便转身看向阿鸾,冰冷如高原冰雪般的眼神几乎在瞬间变转成艳阳天般的温暖,一张俊美无双的面庞出现了柔和的笑意,阿鸾也正视着英王殿下投来的目光,面上带着浅浅的微笑。

    明瑜依然是个火爆脾气,一想到自己的妹妹曾经那般遭遇,看到英王殿下便忍不住想要怒火冲天,比划两圈,幸亏旁边的兄弟拉住他,否则他必然会冲上前,毫不客气的对着英王殿下。

    “永懿郡主,数日不见,近来可好?”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打进来,一缕明媚的阳光显出英王殿下那柔和的侧面愈加俊美。

    阿鸾笑了笑:“承蒙英王殿下的错爱,臣女近来很好,想来殿下新婚燕尔,如今又被圣上重用,一切也都好吧?”

    英王殿下望着眼前心仪之人那张英秀极美的面庞,阳光也散落在她的身旁,让人觉得温柔和煦。

    英王殿下只是温和的笑着,点了点头,“承蒙郡主的厚爱,本王一直也尚可。”

    二人就这么静静对望了一小会儿,只见英王殿下敬完酒便告辞了,二人心里怎能不痛?二人都发于情、止乎礼,更只能两两遥相望。

    明瑜见状,忍不住哼了一声,便松开手中的拳头。

    宁安侯府的人见英王殿下告辞,便亲自相送。

    英王走后,众人又开始打破了刚才冷落的气氛,又重新恢复了欢快和热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