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贼成圣指南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 儒家的特殊之处

    洪子鹰瞥他一眼,悠悠道:“儒道八品,是为正心。”

    正心……

    应知非若有所思:“九品境界又称凝意,意为文心。那八品正心境,就应该是人心了?”

    “悟性不错。”洪子鹰轻笑一声,“各大修炼体系中,我儒家是最特殊的,你可知道原因?”

    ……怕不是每一家都自诩为最特殊的。应知非偷偷吐了个槽,而后躬身请教:“请老师教我。”

    新弟子懂事又知趣,洪子鹰非常满意。他慢慢解释道:

    “传承至今的修炼体系,经过无数代英杰的修补、完善,在上三品境界之前,都有规律可循。修炼的方法,也都大同小异。

    “无论是僧侣、道士、还是武者,不到四品,都不必考虑道心。只需按部就班地打磨基础,就能稳步提升境界,至多不过有快慢之分。

    “在这个阶段,肯下苦功必有成就。修炼上的桎梏,更多在于资源,而不是天赋。”

    应知非适时“嗯”了一声,相当配合。

    洪子鹰微微颔首,更满意了。

    他郑重叮嘱道:“但我儒家恰恰相反。圣道为济世之道,对我等而言,大道之起始,就是问心。”

    说着,他好似想到了什么事,冷不丁嗤笑一声。

    应知非一脸疑惑:“老师?”

    洪子鹰冷哼道:“大秦文坛昌盛,以儒家为立国根本。但明堂两列,却多是修为浅薄之人。甚至,他们中有很一大部分,耗费半生岁月,也始终未能入品。你们可曾想过,这是为什么?”

    应知非悚然一惊。

    若洪子鹰不提……他还真忽略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儒家和大秦朝堂关系密切。但文官集团之中,并没有多少儒家修者。倒不如说,如徐志石这样的大儒,与他们根本就是两路人。

    宋文舟似乎有话要说,开口之前,他先看了看两位同窗。

    应知非与贺北亭都摇摇头,没打算和他争。

    “先让话痨试试水。”这是两人的默契。

    宋文舟张狂一笑:“汲汲营营之人,岂能领会大道。”

    贺北亭唇角上挑,应知非轻叹一声。

    果然是直肠子。

    见他们这般反应,宋文舟忍不住抬高声音:“难道不是?”

    贺北亭反问道:“莫非学宫之中,就没有汲汲营营之人?”

    宋文舟嘴唇动了动,却又无话可说。

    “你们两个怎么看?”洪子鹰淡淡问。

    应知非示意贺北亭先请。

    贺北亭也不推脱,沉声说道:

    “人以群分。虽然说,举凡修习经义者,皆可谓是圣道传人。但朝堂之上派系分明,出身就是立场。入品与否,天壤之别。官场上步步杀机,不会有人轻信异类。党同伐异,自古如此。”

    洪子鹰不置可否:“未明以为呢?”

    应知非的回答,宛如玩笑一般:“因为,科举不考修为。”

    “这也算理由?”宋文舟脱口而出。

    “为什么不算?”应知非一耸肩,“不论修为高低,对官途都无助益,那何必白费心思?贪多嚼不烂,想从千万人之中杀出重围,就不能浪费半点光阴。”

    “好像也有道理……”宋文舟只觉哪里不对,却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洪子鹰玩味一笑:“那他们登科之后,依然不曾踏上大道,又是为何?”

    “比起大道,还是权财二字更加实际。”应知非也笑了笑,颇有些漫不经心。

    宋文舟本能地一转脸,看向洪子鹰桌上的算盘。洪子鹰淡淡看他一眼,宋文舟迅速转回目光。

    看起来万分乖巧。

    贺北亭忽然开口:“弟子有一疑问,烦请老师解惑。”

    “你想问,为何我亚圣学宫的大儒,鲜有出仕之人?”洪子鹰似乎已经猜到他要说什么,语气十分笃定。

    贺北亭微微颔首。这正是他回答洪子鹰的根据,也是令他困惑很久的谜题。

    下意识地,他朝应知非的方向看了一眼。

    许多读书人一心向学,但却不修儒家体系。应知非的观点,的确可以解释这一事实,却不能解答贺北亭的疑问。

    应知非专心致志,等待洪子鹰作答。他对这个话题,也有莫大的兴趣。

    洪子鹰肃眉敛目,难得如此正经:“这正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也正是我儒家体系的特殊之处。”

    微微一顿,他的视线掠过三位弟子,满意于他们的专注,点点头继续说:

    “儒家体系里,下三品境界,绝不比中三品、上三品容易。这是大道的起始,亦是立身之根基。

    “九品凝意、八品正心、七品立言,三重境界循序渐进,对应着文心、人心、与道心。一旦走出第一步,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洪子鹰忽然挑起眉,饶有兴趣地盯着应知非:“一诗凝意固然潇洒,但登临大道巅峰,才是值得称颂的传奇。如若你迷失在中途,就是天大的笑话。”

    迷失?应知非揣摩着这个词,有些莫名其妙。

    但宋文舟与贺北亭脸上的凝重,他倒是看得懂。

    过了片刻,应知非低声问道:“老师所说的迷失,是指违逆本心之事?”

    “你用大毅力、大志向凝聚文心,一旦违背诗中意,做下不清白之事,必将落得一个文心崩毁、粉骨碎身的下场。”

    洪子鹰轻笑一声,兴味更深:“不会有多少人,敢在凝意之时许下重诺。应凛的儿子,果然胆大包天。”

    应知非眉峰一沉,直听得神魂震荡。

    “我只抄了一首诗,是浩然正气先动的手……”心海之中,如有骇浪惊涛。他不自觉掐紧虎口,指节隐隐泛出白色。

    如果事先知道,凝意的本质是发宏愿,而且说来就来……他一定不会选用《石灰吟》。

    自食其果啊。

    应知非背后泛起薄汗。

    他紧紧盯着洪子鹰,试图在对方的神情中,找出夸大的痕迹。

    洪子鹰却是话锋一转:

    “信口立誓之人,只有一时意气,仍需经过诸多磨炼,才能逐渐补全文心。认可自己的意,并将之融入本心,就能触及八品之境。

    “你昨日做过什么,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不想说,也无所谓。但你务必记住,既然有了决定,就不能再回头。”

    一贯慵懒的大儒,此刻却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