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怎么炼成的之赵匡胤传奇
繁体版

第三十二章:卧榻之侧 岂容他人酣睡

    开宝七年9月(公元974年)平蜀名将曹彬统领的十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用响叮当之势开到马鞍山进行军事演习,李煜大惊失色,急忙派使臣赶到大宋军营进行慰问,实际上是探听虚实。

    这个时候曹彬拿着赵匡胤给他的尚方宝剑站在江边进行兵力部署,出门前老赵制定了“1121”的行动方针:一个总原则,一个进攻中心,两个进攻方向,一个侧翼牵制。

    充分吸取平蜀的教训,赵匡胤制定了相对怀柔的态度平定南唐,一定要让大宋的文德让南唐归降。以“勿暴虐、广威信”为总原则,千万不要把一个富饶的江南打得血淋淋,不要抢掠老百姓,一定要广施威信让南唐的群众自己归降,攻下城池之后,不允许屠杀士降卒和百姓,即使陷入苦战,胜利之后也不能拿俘虏的南唐官员出气,更不能加害李煜一族老小。

    南唐十九州,国土面积非常大,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对大宋王牌步兵非常不友好,一旦李煜政权从这次战疫中溜走,战争周期就不可控了。因此必须通过东西合围,集中火力打下并俘虏李煜和他的主力部队,其他的地方就顺理成章就能快速被纳入大宋的版图,这就是赵匡胤制定的“一个进攻中心”——金陵;“两个进攻方向”——东西包抄,围攻金陵;

    西路军由曹彬统领,兵分三路:第一路工程兵,由整个建设大宋都城开封的建筑师组成,在樊若冰的指导下按采石矶的宽度三天就建好了史上第一座长江浮桥,就等曹彬的一声令下;第二路是陆军,任务是等长江大桥建好之后,快速直插马鞍山采石矶对岸;第三路是曹彬亲自统领的水军,任务是首先攻下采石矶对岸的池州和江边防守,保障建好的浮桥能顺利安放并固定在采石矶两岸,然后确保陆军顺利过江。

    东路军由潘美统领,从杭州出发,一路攻占润州,也就是现在的镇江,与西路军一起形成对南京的东西包围之势。

    两路大军在名将曹彬和潘美的带领下,旗开得胜,一路势如破竹。曹彬率领西路大军在974年10月从荆州一路东进,沿着长江北岸如同进行巡江军事演习一样,不明就里的南唐官兵还出现了好几次赶来慰问曹彬的事件。

    当曹彬带着西路军来到采石矶,率领的水军在长江南岸登陆之后,二万南唐守军前脚慰问过大宋军队之后,就直接投降了曹彬,没有来得及抵抗,樊若冰迅速把在长江北岸三天建好的浮桥挪到采石矶,两端用缆绳一固定,中国历史上长江第一座桥就在大宋水军的防护下投入使用,大宋的步兵迅速过江。当大宋的军队浩浩荡荡出现在长江南岸时,不少的守将被吓的魂飞魄散,池州守将就是在这样的阵势下撒丫子跑的。

    读者可能会觉得,赵匡胤安排工匠在长江北岸建浮桥,难道南唐国主李煜就没有安排一撮人来打一打,或者是搞个小破坏吗?哪怕是派个侦察兵过来巡逻一下也好啊!事实上早在老赵派樊若冰开始建浮桥的时候,李煜就已经听到侦察兵详细汇报过了,却不以为然:在长江上搭建浮桥?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宽达一千多米的江面,湍急的江水瞬间就能教他们重新做人,哪里是人力所能完成的?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还狠狠地嘲笑了老赵一番,打算让老赵知难而退之后,就不会一天到晚对南唐念念不忘了!归根结底李煜还要希望通过不抵抗的态度来表示自己对大宋的诚服。

    哪里知道老赵通过举国之力,在北宋桥梁建筑大师樊若冰的带领下,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建好了长江大桥。最关键的是,质量非常可靠,大宋军队保质保量的通过了浮桥!东西两路大军渡江之后都没有遇到像样的南唐军队抵抗,就在金陵城下完成了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