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无年
繁体版

边疆战事

    大昭都城,洛阳。

    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茂,川原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比也!以此之地,是为洛阳。

    洛阳皇城之中洛阳宫,也名为紫微宫!紫微宫在皇城北部,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周回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南面有三门,中间正门为应天门,东为兴教门,西为光政门。应天门内为乾元门,乾元门内为皇宫正殿乾阳殿。

    皇宫之内,雕梁画栋、气势辉煌、巍峨雄壮,骄阳直射下皇城的红墙砖瓦、石地阶梯、白玉栏杆上,每一个士兵都身穿甲胄手持着长刀井然有序的站立着,竟是有着那般的威严因为那是天子居所,是大昭王朝的首都!如若能够站在穹苍之巅俯身而望,将这片皇宫尽收眼底,那么会看到怎样的帝王庄严?

    当今天下国号为昭朝开国以来,历经两百多年,辗转数君之后,由先帝明德皇帝第五子尉迟刑继承皇位!尉迟刑即位后号上元帝,二十数载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昭朝逐渐强盛为四方所惧。

    上元帝尉迟刑膝下有十子八女,各有其优良品行,发妻静德皇后韦氏,静德皇后离世后又立淑妃萧氏为皇后。自其与已故发妻静德皇后韦氏的嫡长子逝去、后又经爱妻离世,遭受接连悲痛、从未立过太子。如今多年过去尉迟刑已逐渐衰老、不复当年,还未天命之年便已一身病痛缠身,朝臣纷纷建言圣上早立太子、替陛下处理政务,然尉迟刑久久不为所动似乎仍然犹豫中。

    而许多朝臣这般心急,也自然是有原因的。

    当今天下虽清平安乐,但若说是盛世安乐还差上些距离,如今大昭的储备、整治,已经足够强大,但同时四境之邻虽心有所惧却也虎视眈眈。可以说,现在昭朝就是一盏天平随时可能向繁荣或衰败倾倒,关心着这天下的每一个人都紧张的仰望注视着洛阳的君王,看他会选择怎样的一个继承人。

    如今的国家,历经数代君王的拼搏有了今日的成就,人们自然不会甘愿就此止步不前!尉迟刑自登基以来多年来治理国家,也不过延续先帝之风做了个守成之君,有许多自几十年前起的苛捐杂税、官吏纠纷类的问题,并未被好生解决过,每当一次外族征战百姓便负担更重。但也好在尉迟刑多年来治理家国还算勤恳,并未太过昏庸也颇有一番成就!诸位皇子已经渐渐成长起来,储君之选尉迟刑再想怎么延迟也终究要到来的。

    许多百姓心中目光也是简单,为了自身与家国的将来,他们自然希望日后的天子不会是守成之君、更不会是荒淫无度之徒,而是一个目光宏远、勤政爱民、奇勇奇谋,能够引领这天下走向盛世的千古明君!

    时间日复一日的过去,只看未来帝王的宝座,能花落谁家。

    尉迟元铭着一身锦衣华服,只身踏进了宫殿之中,穿过一条条由侍卫戍守的道路,恰巧行过的宫女太监都向他问好,尉迟元铭熟练的点头示意、然后淡定而过。当真这皇宫中无论换了多少人站在这儿,规矩也不会也不会变。

    而他那股眉宇之间的气质,依旧是那么的高贵华雅。果真无论在何处,强大的人那股气韵都是怎般也藏不住的~而今在这紫微宫中不再小心遮蔽、露出原本的皇家风范,自然更是让人心中仰望、赞叹不已。

    他是昨日方才回到京城的,他父亲尉迟刑知晓后便宣了尉迟元铭,令他今日下午进宫商议政事。身为天子之子、昭朝臣属,尉迟元铭岂敢不从?随后,自然是收拾一番便匆忙过来了。入宫途中还恰巧碰上了二哥魏王尉迟元戈、三哥秦王尉迟元钺以及六弟楚王尉迟元科,遇到过四人互相客套的一笑、寒暄一阵,得知都是受父皇要求进宫的,也就结伴着共同前去了尉迟刑所居的贞观殿。

    魏王与楚王同为容妃徐氏所出,秦王为当今皇后萧氏之子,都是他父皇尉迟刑现下很是看重的皇子。其它的几个兄弟作为嫡长子的大哥早已薨逝,便不多提了,之后的有惠妃闵氏所出、以及因母亲早逝由她抚养的八皇子、九皇子,昭仪穆氏所出的五皇子齐王,昭华王氏所生的七皇子、充容卢氏生的十皇子。

    至于剩下的八位姐妹已逝静德皇后所出的隆虑公主、兰陵公主,当今皇后萧氏所出的永宁公主、南宫公主、庐陵公主,庄妃宁氏所出襄阳公主,昭华王氏所出东阳公主美人冯氏所出常山公主。

    尉迟元铭母亲秦贵妃早逝,是他母亲的独子。只因他母亲秦德音生下他后便向尉迟刑自请做了昭朝女将,生前为昭朝南征北战数载,上元年间最显赫的西域、苗疆两场战役,都以她为统帅,且最后皆获大胜。秦德音为了不影响身子、妨碍保家卫国,自尉迟元铭后便没有再生过孩子。即便如此也架不住多年征战、积劳成疾,最终早早离开人世,去世时不过三十多岁。

    至亲的母亲早逝,而对于父亲他们也曾亲密过、后来却貌合神离,他与这些兄弟姐妹感情说不上多好、但也没多坏,只道是平时该客套的也都客套过。唯一特殊的便是,他常常与六弟尉迟元科针锋相对、争论不休。然后在众多人面前,身为晋王的尉迟元铭总是孤身一人、冷漠无比,似是与这个朝廷格格不入,许多人都说他有些孤高、自傲还残忍。但是在他封地山西一带,倒是被许多人称赞、有美名广为流传,有洛阳之臣前去造访,当地百姓皆称晋王胸怀宽广、善良仁慈,自上任以来一直好生对待百姓,也是离奇。

    所以,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个猜不透的人啊······

    但是,这也改变不了于洛阳中尉迟元铭门庭冷清、很少有朝臣会攀附于他,尉迟刑也不怎么关注他,对秦王、楚王、魏王三人多有偏爱。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除了那三位其它的兄弟也没有他的成就。

    他在这昭朝中,还真算是个特别的存在!

    现下朝中局势便是他那三位兄弟最是引人注目,魏王年纪轻轻英勇善战被破格授予帅印、封为兵马大元帅,只可惜其大多数人都觉得以他的性情,不太适合做国之储君。而秦王楚王在政治各方面尉迟刑皆多有重任、并且都有受朝廷重臣拥戴,很有可能会是未来的太子人选。

    看着跟自己一道被父皇宣去贞观殿的几个兄弟,尉迟元铭心中好奇,这是要做什么?

    带着无比的疑惑和好奇,尉迟元铭沉住气和他们一路前去了贞观殿。四人进殿后一同行礼拜见父皇后,坐于高位上的尉迟刑叫他们起来后,很快便将此次将他们一道召来的原因说了,是因为北境之事。先前尉迟刑派人出使西北,节度使偶然遇上北境之人前来拜访感觉来者不善,便请旨派人前去追查。尉迟刑授命节度使派人查探,节度使不负所望派人潜入北境明察暗访,发现了北境两大强族狄历敕勒意欲联合、攻打昭朝之事!

    北境势力虽然强大,但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君王、也曾几次击退外族来犯,因此尉迟刑倒也并无什么惧怕的。他反而觉得此次是锻炼他几个儿子的机会,立刻让几个儿子过来一起商议这件事情。

    在千年前北境曾与中原有过战火纷争的,但三千年前的浩瀚之战后,那群草原之人一直以来都安静的驰骋于北方草原!昭朝立国两百多年,受四邻困扰但与北境一直相安无事,谁知这么久过去后,他们决定多年后第一次出世,便是入侵中原······

    尉迟元铭听闻立刻明白了来,北境外族若想要入侵中原,山西之上的雁门关为必经之路、必取之地!而山西是他晋王的辖地,万一两方真的开战山西就是军事重地,尉迟元铭身为山西之主怎么也要做点什么,所以父皇才会叫自己过来。至于其他三个兄弟,自然是因为平时因为表现突出、被父皇厚爱啊!

    尉迟元铭又不傻、自然清楚其中厉害,家国大事怎可儿戏?他立刻认真起来,觉着父皇既然叫自己来了便好好表现,他不为与几个兄弟争锋、只为自己所肩负的职责。

    在尉迟元铭之前由其他三位皇子逐一发言,魏王心性勇猛大气,对于此事一如既往的立刻表示出愤怒、请战出击,对父皇豪言自己定会踏平北境!秦王说北境之人定是阴诡小人之辈,既然意欲攻打他们,他们昭朝自然必须还击。楚王也是附和两位兄长,觉得必须惩治这群北境蛮夷,但不应该过于急躁。三人言论各有其优处,尉迟刑也各有赞赏露出很是欣慰的模样,然后看向尉迟元铭让他发表下意见。

    听着三位兄弟一番豪言壮语、慷慨激昂,尉迟元铭自然是赞同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唯“战”一字,让他忍不住皱了眉头。尉迟刑也似乎看出他对于其他三人的不赞同,所以一定要听听尉迟元铭对此会说些什么。

    尉迟元铭深呼吸一阵,利落的走上最前、面向尉迟刑,在众人注视下不卑不亢、掷地有声的说着:“二哥三哥与六弟所说都有道理,但元铭心中还是想补充一些!父皇恕儿臣直言,若是外族干扰我中原土地、自然是不容懈怠!但北境于神洲隐匿多年,我昭朝于北境并无过多了解!所以我昭朝高祖当年建国后征战四方开疆拓土,唯独没有攻打北境。其中缘由,除北境一直相安无事外,也有因不了解不敢贸然出击之因。两百年过去后,我昭朝仍未对北境有过多清晰之处,西域各国进献的典籍、和唐月古国史册之中,确实对北境有过些许记载,但与如今相隔太远,不代表今日的北境便仍是如此!我等若主动出击,一旦兵出雁门、便是直入北境草原,茫茫草原、一马平川是游牧名族的主场,他们于此处有天生的优势,我昭朝军队若准备不全、贸然出击指不定便会遭受重创!再加上我昭朝自当初苗疆之战后元气大伤,其中损失,于今日来一直没有彻底恢复·······想当初,南部苗疆都能让我们受到这般损失,更何况是北境?所以儿臣请求父皇,万万不可贸然出击!”

    尉迟元铭陈词条理清晰、且一下抓住了重点,旁边几人听闻一时都惊了!

    尉迟元铭心情淡定自在、脑海里正准备着后话,在场的人却都把下巴惊掉了······只因今日的尉迟元铭与他们印象中的实在不像。冷场一阵后秦王尉迟元钺首先出来缓和气氛,笑了笑后饶有兴趣的打量着他,带着一股赞叹的语气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没想到四弟对于朝政战事,还有这般远见~!”

    然后他转头看向另外两个兄弟,继续笑着:“二哥六弟,在这点上,我等可都不如他了~!”

    魏王听闻一时不悦的皱眉、不服气的撇嘴,秦王尉迟元钺倒是连连点头、立马对尉迟元铭露出敬佩的笑容。

    “谢三哥夸赞!”尉迟元铭冲三哥爽朗一笑,然后看向尉迟刑。

    尉迟刑似乎也是没料到,今日尉迟元铭说出这般不一样的话!只瞧他眉宇很是严肃,低头思索一阵后、带着深意的看着他:“继续说······既然如此,你觉得应当如何应对才是上策?”

    尉迟元铭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立刻点了点头:“是!父皇,依儿臣之见,若真要与北境做斗争,自然先要了解敌我的一切~此事我们可以主动出击,但除兵锋相见也可礼尚往来。儿臣觉得我大昭可先派遣使臣出使北境、与北境两大族群首领会面,先前节度使派人潜入北境调查、一切究竟如何还需要再一步证明。若是派出使者以天子之名正是造访便是不同了,我国使臣直入两族王庭、直面其首领,言语相谈之下且看两方言论如何,若他们当真有入主中原之心、必然会有多少显露!身为君主,他们也自然多少会同我昭朝展现他们的实力!”

    楚王听着一瞬间无奈,苦笑着:“四哥,你简直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啊!”

    这话将尉迟刑听得无比惊讶:“所以······你是觉得朕面对这群外族,应当服软议和?”

    “荒谬啊荒谬,我实在是不懂你为何有这种想法!”魏王一瞬间就怒了,作为性情暴戾的武将他觉得这种做法太过软弱了。

    尉迟元铭看了一眼二哥六弟、淡然一笑毫无惧怕,面向尉迟刑接着说:“元铭并非是惧怕北境戎狄,只因觉得,刀剑相向非唯一止战之法!父皇,我昭朝历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等的就是盛世久安,如今在父皇统治下眼看就要到来了,儿臣不愿因一场战争便毁于一旦······巨大的战争带来的损失会不可估量,若是能因此前的筹谋准备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父皇与昭朝、天下百姓,都是一桩幸事!父皇执政多年心中也以江山百姓为重,儿臣想您也不希望黎明百姓再受过多战争之苦。”

    尉迟元铭一字一句皆是郑重、好生思量过的,旁边的尉迟元钺听闻称赞不已,走上前说道:“父皇,元铭说得好啊啊!虽然儿臣也不赞同和那群阴诡小人应当太过客气,可若是面对强敌不过多准备、计划,便贸然出击,只会让我昭朝被人嘲笑、损了我华夏男儿的锐气!若要战,秣马厉兵、运筹帷幄,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儿臣赞同元铭意见,可派遣使臣出使北境、会见两族首领一探究竟!”

    尉迟刑听闻点了点头,此时终于是神情舒缓了。他赞赏的看了一眼尉迟元钺、道其当真有高祖之风,其它人都要好好学学~魏王和尉迟元科都有些不情愿的点了头,诚恳的认错觉得他们想的少了点。

    接着尉迟刑问若是出使北境,可有什么好的人选?然后,这次他重点看着尉迟元钺和尉迟元铭二人,眼中露着期待。

    尉迟元铭飞速思索后,很快决定了一个人选,行礼建言道:“父皇,儿臣觉得,护国将军盛何安智谋过人、心智非凡成熟稳重,且经历过东征西讨、见识广博,堪当此次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