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月
繁体版

思辨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哲学家,是因为他为某种问题所困扰,而他又能从这个问题中摆脱出来。这就是柏拉图所谓的惊奇,他称之为一种很有思想的情绪。但是,区别假哲学家和真哲学家的标准却是:后者的困扰来自对世界本身的观感,而前者的困扰则来自摆在他面前的某一著作或某一哲学体系。

    嘉欣(他是一位即将上高中的学生)翻到这页时,想了很久,自言自语道:“我自小就对身边人的看法感到奇怪,我在学习上不敢马虎,但又不知道为何身边这些人都在为此奋斗,一些人变成了另外一些模样,老师们似乎论调全一致,总是说着不好好学习,以后这些书面上的东西就会变成以后你人生中的经历,是更加精彩,还是浑浑噩噩。”但嘉欣并不喜欢老师们的论调,他之所以认真学习,主要是这符合大人们的价值观,或者说是他们后来有些人发觉到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嘉欣猜测也可能只是通过比较所得的),几乎所有地区一致,成绩好会得到老师们,家长的夸奖(其实也跟家长的眼光长远有关,有些地方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是放养式的,这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们正确的引导),然而他也十分欣赏且带有一些向往对于不这样做的人,班上有位诗人,嘉欣在后来才终于了解站在身前拿着他刚写好的诗给自己看的诗人的思想比自己更加成熟,但那时他自己像大多数中学生一样,并未觉醒到自己这一生应该为什么而活,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无法理解,如果一个人不认真学习的话,写诗真的能养活自己吗?

    嘉欣喜欢思辨,这种习惯不知道是不是小时候爱在乡下沿河边散步所习得的,他成绩并不名列前茅,但成绩在班上排名也不差,他对某一学科的热爱,并不是自己发觉的,而是观察身边人对这学科的看法,或者说什么是最困难的,他就爱去专研,就是喜欢做那些在常人看来十分困难的事情,但这样也会丧失真正适合他学的学科,也许他可能会反驳道:“什么又是真正的适合呢?”

    什么是适合呢?嘉欣从未没有认真想过,一件事可以带来乐趣也可能带来烦恼,烦恼是因为乐趣后带来更多的习惯,直到自己从未想过失去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乐趣后的痛苦。(想到这,我不禁忍不住心痛,过去的我从未想过如果在未来我曾期待过所希望的将如梦一般破灭的话,那我可能不会让悲哀笼罩心头,但即便意识到幻想过的希望可能将破灭的话,但由于身处那个时候,我除了悲伤之外,我别无它法来解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