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剑影山河令
繁体版

第十三章 回国

    燕国是最古老的诸侯国之一,也是目前仅存的周朝王族诸侯国。

    齐国原本就是周初外姓大臣封国;楚国本不是周朝的诸侯国,其强大起来后得到当时西周王室的认可后才成为诸侯国,就是这样也被其他诸侯国认为是蛮夷;王族诸侯国晋国被韩、赵、魏三卿瓜分;秦国是周平王东迁时立的国,也非姬姓。

    燕国地处偏僻,很少参与中原之事,其他国家也很少干预燕国,所以从立国开始到战国初期,燕国可以说鲜有历史记载,因为它一直秉承着周礼传承,国家一直没有大的风波,没有什么好记载的。

    直到燕王哙即位,历史的车轮打了个滑,燕国一个不小心跌了个大跟头,差点从车上掉下去。

    起因是一场让位风波。

    燕王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信奉尧舜禹那一套禅让制度,他认为自己才具不足,燕国应该由更有才能的人来统治。

    而此时燕国的实权人物子之是一个极具野心的人,燕王的愚昧以及韩、赵、魏三家分晋和齐国田氏代姜的事迹,让子之有了取燕王而代之的念头。

    于是子之在燕国收买人心,并让苏秦的弟弟苏代忽悠燕王,说齐王也认为国家应该让更有才能的人来统治。

    最终燕王还真的就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

    有人欢喜有人忧,燕太子平是最不甘心的那个人。

    他暗中密谋了三年,在公元前314年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太子平率军围攻王宫,企图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王位,奈何子之早有准备,太子平兵败被杀。

    当时,韩国刚与齐国结盟,张仪的连横策略被破,秦惠文王恼怒,发兵攻韩。

    韩王向齐国求援,齐宣王假意答应。韩国屁颠屁颠地举全国之力抗秦去了,赵国和楚国也派兵救援韩国。

    齐宣王一见其他五大诸侯国都卷入了战争无暇他顾,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尽起五都之兵攻下了燕国,杀了子之和燕王哙。

    赵国君臣大是惊恐,没了燕国牵制齐国,赵国就彻底被齐国压制了,谈何崛起?

    这时候刚刚成为赵雍谋臣的乐毅向赵雍建议,放出消息,就说赵国要联合韩魏等国攻打齐国。

    齐宣王收到这个消息后便仓皇退兵了,赵雍随即护送当时在赵为质的燕国公子也就是当今燕王回国即位。

    赵国于燕国有恩,燕国不再如之前那般频繁骚扰赵国边境,两国都开始休养生息,低调发展。

    燕国都城蓟城。

    正殿隆隆打开,宽大厚重的红毡可着三十六级白玉阶直铺到车马广场,殿外平台上的两只大铜鼎煌煌锃亮,粗大的香柱升起了袅袅青烟,神圣的庙堂气息顿时随着袅袅青烟弥漫开来。寅时末刻,宫门车马辚辚,应召大臣已经陆续进宫,鱼贯进入正殿,在自己的座案前肃然就座。卯时钟声刚刚荡开,殿前给事中一声长长的宣呼:“卯时正点,燕王登殿朝会----!”

    座中朝臣齐齐拱手一呼:“参见我王!”

    一袭水蓝色麻布深衣的燕王入座。

    战国时,阴阳家的五德学说盛行,周朝为火德,燕国是王族诸侯,本应该遵从火德,但燕国国君也知道周朝终将灭亡,便不肯遵从火德,而选择了水德,以蓝色为国色。

    燕国被齐国一番打劫,国力大是贫弱,有大志向的燕王便以身作则,不着华服,不戴玉冠。

    “今日朝会只议一件事,那就是关于秦国派人迎接公子嬴稷回国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处理,大家都说说吧。”

    话刚落音,大殿内顿时嗡嗡作响,大臣们有的开始沉思,有的开始左右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蓟城秦国驿馆。

    驿馆庭院不大,杨柳掩映绿竹婆娑,人行林间石板小径之上,清风徐来,幽幽然毫无郁闷之气,顿时神清气爽。白起、公孙渊、乐毅、赵固四人围坐在庭院正中的石案前,石案上一尊煮茶的铜炉,正悠悠然蒸腾出一片茶香。

    几日前,赵王与肥义、乐毅议定助公子嬴稷回国。赵雍传白起、公孙渊入见,公孙渊将原本打算献给燕王的青铜宝剑湛卢剑献给了赵王。

    赵雍告知白起公孙渊,秦赵本一家,秦国有事赵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特命赵固领一万骑兵护送白起一行东行入燕,接到嬴稷后,一直护送回秦国,以表秦赵之好。

    白起、公孙渊自是求之不得,这一万兵力关键时刻或许能扭转乾坤。

    队伍离开代城的那个早上,乐毅也来了,说是赵王任命乐毅为护送队伍的副将。

    乐毅暗地里告诉赵雍,赵国崛起之后最大的敌人将是秦国,所以眼下是进入秦国了解秦国的最佳时机,赵雍便派乐毅以副将的名义到秦国探查国情。

    对于乐毅的到来白起公孙渊也没有深究,毕竟对于乐毅,他们了解甚少。

    四人都心照不宣地没有聊政治上的事情。乐毅很快就和白起公孙渊熟络了。

    白起痴迷兵法,乐毅便自报家门。乐羊的大名白起自然知晓,乐毅是将门之后,又熟读兵法,白起对乐毅自然生出亲近之感,二人一路上探讨各家兵法的精髓,从姜尚的《六韬》再到孙武的《孙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吴起的《吴子兵法》,二人都不囿于兵书中的已有观点,还能针对当下的形势对兵书中的内容进行斧修正,几日下来二人都感慨相见恨晚。

    不但如此,乐毅还与公孙渊谈论兵家之外的诸子百家,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等各家的学说。公孙渊虽是墨家出身,但也通读百家学说,没想到乐毅不但熟读兵书,精通战阵,对百家经义也有独到的见解,公孙渊不由得对其刮目相看,但乐毅儒雅低调的做派又让人无法生出嫉妒之心。

    白起和公孙渊心底对乐毅即钦佩又忌惮,有此人辅佐赵王,秦国将来又添一强敌。

    午后斜阳穿过林木,点点洒落林间。

    四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会,赵固便跟几人讲起了赵军与胡人作战的事情。说到胡人,四人都大是感慨。

    秦赵都与胡地毗邻,秦国有西戎、义渠之害,赵有林胡、娄烦等害,面对胡人时不时地侵扰,两国都必须常备大量兵力,赵国犹甚。

    “赵某只希望有生之年,我赵国能断绝胡祸!”说到痛恨处赵固一拍石案怒喝道。

    “为了早日解决胡祸,我王亲自率军征伐,可胡人来如飞鸟,去如绝弦,要想围而杀之,难啊!”乐毅苦笑着摇了摇头。

    正说着,驿馆差役来报,燕王派内侍来请四人进宫。

    白起、公孙渊舒了一口气,燕王决断倒是及时,当然这对秦国是有好处的,毕竟公子早一日回国,秦国便有望早一日结束混乱。

    简单收拾一番,公孙渊带上给燕王的礼物,四人便跟随侍者进了宫。

    燕王在正殿召见了四人,以示对两大强国的尊重。

    白起四人进殿后发现大殿内除了燕王外还有一人正与燕王说话,此人年龄不大,十四五岁的年纪,脸上虽然稚气未褪,与燕王交流过程中却异常沉稳,始终面带谦逊的微笑。

    四人心想此人定是秦国公子嬴稷无疑了。

    四人并排上前见礼,燕王亲自为几人介绍。

    “赵将军,乐将军,一别几年,寡人甚是想念啊,赵王安好?几年来寡人时常想起在赵国的日子,复国之恩更是不曾一日忘怀,赵王若是有差遣,寡人定当竭力!”

    “我王也时常挂念大王,常跟外臣说要永世与燕国交好。”乐毅回敬燕王。

    燕王微微一笑,又转向白起、公孙渊道:“二位便是白将军和公孙将军吧,果然少年才俊。来,给你们介绍一下,”燕王虚指少年道:“这位便是你们此行的目的,公子嬴稷。我给你们带来了!”

    “燕王大义!”白起和公孙渊恭维了燕王一句,接着向赢稷拱手行礼,嬴稷谦逊的回礼。

    燕王又接着说道:“赵王派兵万人护送公子,我燕国也要派人护送才是,这样吧,燕国派五千精兵护送公子返秦。”

    “多谢燕王!”嬴稷和白起、公孙渊共同向燕王行礼。

    晚上,燕王在王宫宴请了乐毅白起公子赢稷等人,燕国大臣悉数到场。

    酒宴之上,白起向燕王提出希望明天返秦,燕王也没有盛情挽留,他表示自己知道目前秦国形势不明,越早回国就越有利。

    燕王还表示原本是打算再让公子住几天,尽一下地主之谊,自从继位后就忙于国事,对公子的照料也不周到,以后有机会再行补过。

    碧空澄澈,一轮明月照得关山朦胧。

    白起独自一人站在驿馆的庭院里,抬头看着明月,不知在想些什么。

    不知何时,庭院里多了个人影,白起没有回头,却也听得出来人是谁。

    乐毅手里拿着一卷竹简,摇了摇头笑道:“乐某不胜酒力,这燕酒也是神奇,自王宫回来后竟丝毫没有睡意,翻了翻随身书简,觉得屋内有些闷,便想出来透透气,却见白兄在此赏月,真是好兴致!”

    白起呵呵一笑,道:“白起粗人一个,只懂得些许军旅之事,至于赏月这等高雅之事,白起却是做不来的。只是趁着月色想些事情而已。”

    “归期就在明日,且有燕、赵一万五精兵护送,路上自是无须担心,白兄是在担心国内形势吗?”

    白起叹了口气,道:“不瞒乐兄,在下确实有些担心,此次来接公子,往返至少月余,这中间会发生很多事情,希望我等还来的及。”

    “白兄且宽心,国内有甘丞相与魏冉在,我想他们定能与敌周旋到底,等到将军归来的。”这段时间以来,乐毅对秦国有了更深的了解。

    “希望如此吧。乐兄还是早些歇着吧,明日清晨赶路,劳烦乐兄与赵兄了。”

    “哪里哪里,白兄无须挂怀!”

    二人拱手,各自回屋,庭院又恢复了宁静。

    夜空还是那般碧蓝如洗,星星渐渐少了,驿馆外传来了一阵嘹亮的雄鸡长鸣。起雾了,落霜了,天地万物都是一片混沌了。太阳渐渐从漫无边际的混沌**了出来,山川河谷也渐渐清晰了。

    蓟城东门。

    一万五千人俱是骑兵,队伍绵延几里,整齐无声。城门口,燕王亲自来送,看着公子嬴稷上了轺车,与乐毅、赵固、白起、公孙渊一一话别。

    几人心内也是赞叹燕王贤达,燕国有了明主,复兴也有了希望。

    铁鹰剑士前方开路,赵军居中,白起四人拱卫公子车驾,燕军殿后。

    在朝阳的光辉中,队伍启动了,车马粼粼,渐渐隐没在苍翠的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