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芯
繁体版

第八十七章 因为他们作

    “不管你信不信,陈先生。”黎天缓缓地道:“我们的视盘机年内就会投入市场,而且价格不会超过一千五百元。”

    “多少?”陈光明开始怀疑自己的中文听力水平。

    “我的心理价位是一千四百九十九元。”黎天笑笑:“陈先生知道尾数定价策略吗?”

    “这个价格……贵公司可能没有任何利润。”陈光明咬定,黎天是在打肿脸充胖子,这个价格下,肯定是做一台赔一台。

    “我们的利润率不是陈先生该操心的事情。我只想问你,这个价格结合国内的市场,你们能保证充足的供货吗?”黎天道。

    陈光明快速心算。

    三千元的视盘机,在陈光明看来,已经足够打败五千元水平的录像放映机了。而且会比目前国内录像放映机的销量还要高很多。

    黎天的报价直接给拦腰砍了一半。一千五百元,就可以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视频放映设备,想播放什么内容就播放什么内容。这对国内市场,特别是大多数因为进口录像机价格昂贵还在徘徊观望的消费者来说,像一个大炸弹。

    商品定价和销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降价一半,并不意味着销量就提高一倍。

    一个亿的跑车没几个人买,降到五千万还是没几个人买,说不定还会因为降价流失一些特殊需求的客户。

    但是十块钱一碗面的面馆如果在保证质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价到五块钱,顾客数量绝对不止会翻一倍。

    对于眼前这款视盘机,其价格销量关系显然更类似于后者。

    陈光明思考了很久,才道:“如果黎先生真的能做到一千五百元的价格,这个销量恐怕没办法预估了。激光头肯定不是问题,光是岛国就有四五家能大量供货的企业,但是解码芯片这方面……”

    “怎么,芯片有问题?”黎天有些担忧。

    “解码芯片目前北美有三家公司能生产,我们给黎先生找的是报价最合理的。但是从北美到国内的运输,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希望李先生您能理解。”陈光明老实地道:“我们是做贸易的,没有大量囤货的资本。我们最多能保证您每个月五十万的供货量。”

    “不够。肯定不够。”黎天干脆道:“你看能不能联系芯片厂商,跟我们搞个联营。直接把芯片厂放到国内来。”

    “这……”陈光明有些犹豫。“这超过我们公司的业务范畴了。”

    北美芯片商直接在国内生产,还要他这个港城贸易公司干什么用?陈光明哪能费心帮人联系怎么甩开自己。

    “黎先生您稍等,我给公司打个报告,向我们总部那边再争取一下。”陈光明也是急得跳脚:“您再等两天,我们争取给您一个满意的供货量。”

    “好,那我等您的好消息。”黎天笑笑,挂断了电话。

    如果这个芯片的需求量真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北美的芯片公司当然愿意在国内直接开工设厂。就算陈光明不帮他们搭桥牵线,黎天肯定也有办法通过其他渠道联系到他们。

    而只要日晖科技愿意在这门生意上投入更多资金,就可以做到囤积更多的货物,从而保证黎天的供货量,避免流失一个巨大体量的客户。

    “那个陈先生怎么说?”老唐见黎天挂了电话,问道。

    “跟你猜的差不多。”黎天微笑道:“不相信我们能做这个价格。”

    “老实说,我也不相信。”老唐道:“这种东西在岛国的零售价,换算回来都要三千多元。我们的技术比人家落后,怎么能做到人家的一半价格?”

    “谁说我们的技术比人家落后?”黎天一脸霸气:“从技术水平上,也许更高端的科技不敢说,但就生产这种视盘机的技术,我们跟岛国那些巨头是平起平坐的。”

    “那咱们还买人家的激光头和解码芯片?”老唐适时给黎天浇冷水。

    “买他们的,不代表我们做不出来。而是买他们的更合算。”黎天依旧理直气壮。

    “人家做出来,加上利润往外卖,还是比我们自己做的便宜。这不还是人家的技术好,成本控制得低嘛。”老唐笑着说。“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是。激光头刚出来的时候,卖到一千块一颗,你知道吗?”黎天给老唐上课:“那是因为他们要把研发成本摊进去。咱们现在研发激光头,也要组织几十个工程师,花上几千万去研究。最终这些成本还是要分摊到每一颗产品上的,咱们没必要。”

    “现在,他们已经靠前期的高价把研发成本赚回来了,生产线放着也是放着。国际上对这种激光头的需求量已经饱和,他们生产过剩,所以才卖这么便宜。我们买到就是就是赚到。”黎天道。

    “那就算咱们的技术跟岛国的差不多。为什么人家卖三千块,咱们就能做到一千五呢?”老唐还是有些迷惑。

    “因为生产成本里面,很大的一块是人工成本。”黎天解释道:“国内的人工成本比岛国低不少。其次,岛国的那些视盘机,用的都是他们本土的解码芯片。”

    “这么说,他们本土的解码芯片比北美的要贵?”老唐听出了黎天的意思。

    “当然。”黎天点点头,道:“岛国是搞传统制造业见长的。芯片这一块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北美几家公司手里。岛国的芯片技术嘛,呵呵。”

    “那他们怎么不用北美的解码芯片?”老唐奇道。

    “因为他们作。”黎天笑笑。

    实际上,在80年代,岛国的芯片不仅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大有追赶北美的趋势。

    但是从1985年起,北美启动了一系列组合拳。先是联合欧洲的几个国家,签订签订和著名的“广场协议”,操纵美金贬值,强烈打击着岛国的芯片制造业。

    而后,北美又胁迫岛国签订所谓《半导体协定》,规定岛国的芯片只能以高于或等于北美市场的价格进行销售,还规定北美企业必须获得岛国两成的市场份额。

    岛国的经济就此进入著名的大衰退,至于那新生的芯片产业,更是在这场大潮中首当其冲,再也没有能够跟北美一较高下的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