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芯
繁体版

第五十六章 筹钱

    对于一个人来说,钱不够用是不正常的,靠借钱过日子的人大都生活穷困。但是对一个公司来说,钱不够用才是正常的,靠借贷支持公司发展是大多数经济实体的最佳选择。

    眼下,谁都不难算出天璇长风还需要几百万的现金流来完成第一批电能表的生产,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借贷或者其他手段先募集到这些资金。有些对于商业不太了解的人已经开始忧虑。

    “公司要募集资金,主要有三条路可以走。”刘会计适时介绍:“第一是增资发行股票。这里面又分为公开发行和定向发行。”

    “咱又不是上市公司,怎么发行股票?”郝建设明显不懂行。

    “咱们是股份制公司,当然可以发行股票。”刘会计道:“只不过咱们的股票没有资格去交易大厅买卖,也就没办法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股。”

    “那咱们就只能定向发行了。”林雪补充道。

    “就咱公司这点人,恐怕募集不到多少资金。”老唐忧虑。

    刘会计解释道:“定向发行也不仅限于咱们公司内部,比如养鸡厂的职工也可以认购我们的股份。”

    “职工们收入都不高,恐怕没多少继续。想靠这一条募集几百万可能困难点。除非咱们能找到一个愿意投资我们的大公司。”林雪估计。

    刘会计道:“第二是原有的股东追加投资,我先说明,我可没钱。至于黎总有没有钱我就不知道了。”

    “有个屁,我多少家底你不清楚?”黎天笑骂。

    黎天这个董事长目前的月薪是三千元,基本都孝敬了父母。公司还没有进行过分红,黎天的家庭虽然比以前生活改善了不少,整体上还属于中产阶级,并没有多少余钱。

    “那钟厂长那边,能不能追加点投资?”老唐问道。

    “这是下策,如果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考虑。”黎天道。毕竟长风养殖已经占有天璇长风40%的股份了,如果再追加投资,就要成为公司最大的股东,许多觉得都要受到掣肘。

    “第三嘛,就是找商业银行进行企业贷款了。”刘会计道:“不过这就涉及一个利息问题。”

    “这个恐怕没法考虑,咱们电表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刘壮赶紧道:“52块的成本,我们卖55块,利润率只有5%,恐怕还不够贷款的利息。”

    黎天道:“我们按季度交货,就相当于每季度能让资产增值5%,一年下来应该在20%左右。刘经理,现在贷款利息能不能做到低于20%。”

    刘会计皱眉道:“我看难。现在的基准利率是12%,小型企业起码加20%。就算咱们勉强算个中型企业,顶多能谈到加10%,那也是22%的利息。”

    “那贷款咱们就就先不考虑了。”黎天一挥手,道:“还是优先考虑增资的事。”

    老唐忽然道:“你们说,刘总会不会考虑投资我们公司?”

    老唐平时跟刘总打交道比较多,遇到这种事,自然就想到了刘总。

    “可以问一问,不过我估计刘总没多少闲散资金。”黎天道:“他们做销售的讲究转得快,大量囤积资金或者货物都是大忌。”黎天估计,刘总即使有几百万,也会优先考虑扩展他的铺货网络,而不是投资到自己并不熟悉的生产领域。

    “董事长,咱们发行总量还没确定呢。”林雪提醒道。

    黎天问道:“要完成第一批电表的生产,资金缺口还有多少?”

    “还有一千五百万元左右。”刘壮道。

    “那就先按两千万的目标募集。”黎天发狠,他觉得以天璇长风目前在汉西的影响力,又有供电局的订单背书,募集两千万左右的资金并不困难。

    “咱们公司内部的发行林雪具体负责,钟厂长那边我去联系。”黎天分配任务。

    黎天作为公司的大股东,虽然对日常的经营都有决定权,但涉及到股东的变更这种事,则必须要原始股东的三分之二通过。黎天和刘会计、老孙的股份加起来刚刚超过六成,还不到三分之二,钟厂长这一关是绕不开的。

    会议一散,黎天就来到了养鸡厂,同行的还有刘壮和生产部的几个职工。他们是来看厂房的,黎天则熟门熟路地来到钟厂长的办公室。

    “怎么,厂房那边有问题?”钟厂长奇道,毕竟黎天前两天才刚刚来过。

    黎天赶紧道:“厂房没有问题,他们应该已经开始做规划了。我是专程来感谢您的。”

    钟厂长佯怒道:“有事说事,我这忙着呢,别来这些虚的。”

    养鸡厂目前在改制的关键阶段,国有企业一下子成了混合所有制,还是私营资本占大头,工人们都觉得变了天,钟厂长每天忙得焦头烂额。

    “您也知道,我们中了供电局的标,年底之前就要交第一批货三十万只电表。”黎天道。

    钟厂长闻言一笑道:“是不是没有资金了?”

    “钟厂长英明,您一猜就中。”黎天奉承道。

    “你们那个规模,也敢去投这么大的标,连条后路都不找,你们这不是找死嘛。”钟厂长道:“我就没见过你们这么干的。”

    “那您……那您之前怎么不提醒我呀。”黎天也愣住了。

    “你小子还好意思问。电表研制上马你问过我吗?去投标之前你跟我说过吗?要不是杜局长那天给我打电话,说恭喜我中标了,我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个事呢。”钟厂长显然有些不满意。

    “而且我看你挺机灵的一个小伙子,那天过来也是满面春风的,我还以为你资金都落实了呢。哪能想到你也办这傻事。”钟厂长补刀。

    黎天赶紧承认错误:“今后一定跟您多沟通,多汇报。”

    “行了,今后看你表现吧。先说这次,差多少钱?”钟厂长问道。

    “现在生产缺口还有一千多万,我们打算募集新股东投资。”黎天实话实说。

    “一千多万,你说得很轻巧啊。”钟厂长明显感觉到,黎天脱口而出一千多万,就好像说出十块钱那么轻松:“整个汉西市,有能力拿出一千多万的公司不超过十家。你说你打算找谁吧。”

    的确,见惯了大风大浪的黎天也没有怎么把眼前这一千多万的资金缺口放在眼里。他甚至隐隐感觉到,目前这种状况,属于“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但钟厂长说的也是实情。如果说资产规模超过一千万的公司,那的确不在少数。但要说可动用的资金达到这个数字,的的确确是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