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晋朝
繁体版

第244章 开会商讨购地事宜

    公元286年的冬季是个暖冬,虽然已经到了隆冬时节,气候却宛如小阳春,只是偶有小雪。人们不必穿上厚厚的冬衣,只需多加几件衣服就足以御寒。

    投资公司那边,石崇这个董事长“压力山大”。由于募集了巨额的资金,投资公司现在有上百个股东或债权人,这些人经常向石崇打听情况,最主要的就是询问马路何时开工。他们都注意到今年冬天天气暖和,适合修建马路,因此都希望马路尽快完工,好早点赚大钱。

    焦头烂额的石崇不得不经常来到工部,请求李松尽快开工。

    李松自然也希望马路快点动工,但是在此之前,必须先跟沿线的地主敲定购地的事宜。为此,李松让工部尽快召集洛阳到北平郡沿线的地主,让他们到冀州碰面。

    公元286年农历11月底,李松、束皙、石崇一行人来到冀州。

    冀州位于洛阳到北平郡的正中间,因而适合与沿线的地主们会面,商讨事情。

    李松他们一进入会场,就看见这里黑压压地坐了很多人。毕竟是长达1600里的道路,涉及到沿途无数地主,所以来的人很多。据说也有一些土地不多的人嫌麻烦没有来,选择了由同乡代为决定。

    而前来开会的这些地主,由于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事先也是做了不少功课的。他们参照的目标就是两京马路。

    通过多方打听,他们了解到,朝廷是一定要买下沿线的3成土地的,价格跟各地市价差不多。既然天子脚下的人都是这个待遇,他们就更没有什么好争的了,估计工部给出的条件跟这差不多。

    不过,他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拥有沿线七成土地的地主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根据多方了解到的情况看,沿线的地主们有的自己开客栈、饭馆,有的租给商人们开店,情况有好有坏,但是多少都有些钱赚,比种地强多了。也有地主喜欢现钱,选择了转让土地,根据地段不同,通常都能以当地地价的3到5倍卖出。

    总之,两京马路表现出的财富效应,让与会的地主们对于新马路十分期待。当然,他们也少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使得李松跟地主们的谈判比较顺利。当李松提出,仍旧按照惯例,由朝廷平价收购沿线3成的土地时,地主们都选择了默认,没有人扯皮。

    石崇见状十分欣喜,他原先还担心有人闹事,提高地价,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被李松摆平了,这下修路就没啥大的阻碍了。

    李松倒是已经预料到会这样,而且以后再要修路,也都跟两京马路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开了个好头,后面就顺理成章了。

    但是今天李松另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尝试一下。他定了定神,对地主们说道:“感谢大伙对朝廷修路的支持,不过有件事想请大伙考虑下,就是买地的这个钱,你们可以有两个选择。”

    地主们一愣,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松说:“一个选择是直接领走这笔钱,另一个选择是把钱存在工部这里,每年付给你们4分的利息,3年后本金也还给你们。”

    地主们听了,都思索起来。

    民间借钱的事情很常见,甚至高利贷也不少,但是朝廷向百姓借钱,他们还从没见过。在他们看来,朝廷如果缺钱,都是直接找百姓要,还用得着说借?百姓哪敢不交?可这次不但说借,还有利息,真是透着古怪。

    见没人作声,李松说:“工部今年事情多,一时周转不开。等到了明年就好了,借你们的钱肯定能还上。再说,你们把钱领回去,如果没有别的事,还不是放在家里,一点利息都没有么?存在工部这里至少还有利息。”

    这时,前排有个地主大声说:“我有个亲戚家住洛阳,听他说最近有个什么投资公司,以每年1成的利息向他借钱呢。工部只给4分的利息,太少了点吧?”

    会场上马上响起一片议论之声。李松说:“大家安静一下,听我说。现在是朝廷向你们借钱,这钱是绝对能还上的,所以给的利息少一些。至于投资公司,他们那边的风险大一些,所以愿意给出较高的利息。这个道理你们明白吧?”

    现世界的理念是“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李松不知道这些地主们能否懂得这个道理,不过他看到有好几个人在点头,似乎听懂了。

    李松又指着坐在旁边的石崇说:“这位就是投资公司的头,他们那边已经不再借钱了。”

    石崇随即站起来证实:“是的,前段时间确实以1成的利息借过钱,后来钱凑够了,就没再借了。”

    会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惋惜之声。

    这时,刚才那个地主又提了一个问题:“工部说每年付利息,可是我们这么多人,又不住在洛阳,怎么去领利息和本金?”

    应该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要是在现世界里,直接将钱划入银行卡,一切都再简单不过。但是在这个世界里,工部必须将利息和本金直接交到地主本人手里才行。然而涉及到这么多人,确实是个麻烦事。

    李松自然早就考虑好了这个问题,回答道:“这个好办,每年由工部直接派人,把银两送到你们手里,你们可以放心。”

    地主们听后松了一口气。他们很怕李松说通过各地官府来发放,因为谁都知道,要是经过那些胥吏之手,最后还有多少能真正到自己手里,就不好说了。

    有人问道:“我们有这么多人,工部怎么一个个找到我们?”

    李松笑了笑:“你们难道忘了?一年后马路就通车了,你们的田地都在马路沿线,顺着马路还怕找不到你们?”

    会场上顿时笑声一片:是啊,我们怎么忘了这茬呢?还是尚书大人想得周到啊。

    笑过之后,地主们也看明白了:领了现钱回去,一点利息都没有;如果想赚点利息,如今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存在工部那里。不过这倒是可以放心:朝廷难道还会赖账不成?再说工部还主动送利息和本金上门,服务到家啊。

    会场上一阵窃窃私语,地主们有些难以决断,需要讨论一下。

    李松说:“你们考虑清楚了,就到前面来办理,想领钱的直接拿钱,愿意存钱的就领个收据。”

    于是地主们纷纷挤到前面,束皙和工部的下属们顿时忙碌起来。